必和必拓CEO高瑞思詳解力拓并購案及中國行

必和必拓最新的年度財務報告封面,是正在修建中的2008北京奧運會主體育館“鳥巢”的近照特寫,上面還印著兩個白色大字“it’s our……”(這是我們的……)。
這家正展開史上第二大并購案的公司,與中國的緊密關系毋庸置疑。CEO高瑞思(MariusKloppers)正在中國進行他此次目的明確、異常繁忙的訪問。在短短三天中,他需要會見在中國的主要客戶,以及相關主管部門及其他機構的官員。這顯然是一長串名單。
11月22日早餐時間,高瑞思與《財經》記者談了一個小時。這是收購力拓建議公布以后,高瑞思首次接受媒體專訪。
價錢是最關鍵因素
《財經》:十年前,必和必拓與力拓曾經探討過合并。當時為什么沒有成功?
高瑞思:十年前,我們想要合并兩家公司的鐵礦石業務以提升價值,現在我們同時考慮了其他核心業務,因此合并建議更加全面。不管方案如何,我們總希望優化兩家公司的資產組合和基礎設施的組合。礦產開采不僅僅在于采礦,還有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輸,整個系統都是資本密集型的。如果可以用原有的設施生產出更多的產品,盈利能力也必定提高。
合并成功與否與經濟周期沒有關系。1999年那次,我們用了一年的時間,但在雙方資產的內在價值上還是談不攏。
《財經》:消息宣布之后力拓的股價迅速上漲。這是否意味著你需要提高報價?
高瑞思:這是市場力量在發揮作用。股價的上漲說明市場對于收購方案有信心。
我們現在還沒有提出正式的收購要約,也沒有考慮提高收購價格。我們提出的建議現在看來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建議。只有我們與力拓有相同的上市結構——都在澳大利亞和英國上市;雙方的礦業資產位置接近或相鄰;只有我們有相似的文化和戰略。我們能給雙方股東帶來的價值,是市場上其他公司不可能超越的。
我們堅信這一建議對資本市場的吸引力,所以我們目前不會考慮新的報價,“現金加股票”的方案現在也不在討論之列。
《財經》:為什么只提出建議,而不是收購要約?何時正式提出要約?
高瑞思:公布收購建議的目的在于促使力拓的董事會與我們溝通并達成諒解。一直以來,我們希望獲得力拓董事會的支持,但他們不想跟我們溝通。我們建議的方案如此之好,雙方所有股東都應該知道,股東才是公司的最終擁有者,決定應該由股東作出。
我們兩家公司的股東約有60%-70%是重合的,實際上,我們與必和必拓股東、力拓股東以及雙方共同的股東都談過,現在大家其實都明白我們收購建議的邏輯。股東們需要作出自己的決定。
我們非常有耐心。我們已經等了十年,不在乎再等一段時間。我不知道到底要等多久,但我們對交易的態度非常認真。
《財經》:你認為力拓也在考慮反收購嗎?
高瑞思:我讀到了報紙上關于力拓反收購的傳言。我覺得,我們是兩家公司中市值較大的那一家,在收購建議公布前,我們的市場約是力拓的兩倍,更有能力來主導這次合并。我們已花了很多時間來研究收購如何實現,不會考慮未來可能出現的其他選擇。
《財經》:你會接受第三方與你一起收購力拓嗎?很多人認為中國應該可以做點什么。
高瑞思:我們提出的建議是關于必和必拓和力拓這兩家公司的合并,因此只涉及我們兩家,與其他方沒有關系。我們不需要其他資金或者融資渠道。必和必拓已足夠大,完全可憑借自身的力量完成收購。
另外,我要重申的是,我們與力拓存在諸多共同之處,只有我們能給收購帶來那么大的協同效應,其他人不可能做到。
中國會如何參與?我們希望生產更多的產品,當然要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新項目建設或擴建現有項目,在此之前,當然要征求客戶的意見,朝他們需要的方向發展,未來我們必須與中國客戶達成更多的交易。隨著收購的推進,我們會有很多事要與中國相關機構討論。如果中國的一些機構愿意成為我們的股東,我們就又多了一個要拜訪的股東。
據實以告
《財經》:此次東北亞之行,是一次特別的路演。你何時啟程?目的是什么?
高瑞思:上星期一(11月12日),我們正式宣布收購建議,而必和必拓的這輪路演從之后的那個星期天就開始了。這是一場全球路演,要持續幾個星期。我們去拜會世界各地的利益相關方,其中包括政府、消費者、供應商、監管者等。當事情發生時,如果我們不據實以告,他們可能會加入很多自己的想法。我們要向全世界的利益相關方說明解釋我們的建議,提供足夠的信息。
我們在全球有很多的客戶,但最大的客戶群體集中在鐵礦石產品上。其實我們銅礦石的產值和利潤比鐵礦石大,只是購買銅礦石的單一客戶群體規模較小,而購買鐵礦石的客戶規模較大。當然,對于購買鐵礦石的這些客戶來說,穩定供給非常重要。
《財經》:你在這次中國之行中見了哪些人?希望向他們傳遞什么信息?
高瑞思:很可惜,這次在中國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見所有的客戶,但會在上海和北京會見主要的客戶,并與相關政府主管部門見面。我不會披露見了哪些具體部門,雖然對此會有很多的猜測。
在中國,鐵礦石得到的關注最多。需要特別說明,必和必拓與力拓的合并可能會給整個行業造成影響。但如果兩公司最終順利合并,我們就一定可以針對現有的礦山和基礎設施制定優化的發展策略,也一定可以提高新公司的運營效率。我們將有更大的空間提高供給,成為更好的供應商。在當前鐵礦石供不應求的情況下,這個信息需要被強調。
《財經》:日本、韓國、歐洲和中國的鋼鐵工業協會,都聲稱不歡迎你們的提議。他們擔心合并會形成壟斷,您對此有何看法?
高瑞思:我們想要提高市場份額,把兩塊資產合在一起,更多的投資,更多的產量,并且把這些提供給客戶。我們會堅持與客戶接觸,直到他們相信這一切會在交易之后實現。
《財經》:從目前與客戶接觸的情況看,他們接受你的想法嗎?
高瑞思:每個人都能明白我們在發布會上所講的事情,但對收購建議的看法因人而異。對不同的廠商,同一件事情的重要程度也會不同。
我們看到了各行業協會的聲明,但在我們的拜訪當中,聲明涉及到的內容只是我們討論問題中的一小部分。其實人們關心的問題已經超出了我們的合并建議。有些合作伙伴進一步與我們溝通煉焦煤的事情。實際上,我們在全球煉焦煤的市場份額很高,但這并沒有影響到我們的煉焦煤產品的生產和供應,幾年下來,我們的廠商很滿意。
《財經》:你會以煉焦煤為例來說服監管機構通過反壟斷審查嗎?
高瑞思:這方面我們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因為監管審查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必和必拓由BHP與Billiton合并而來,那時候就經歷過詳盡的監管審查。當時我們需要與全球80個監管機構打交道,他們需要清楚了解你的計劃和意圖。我們還沒有計算這次合并要涉及到多少國家的監管者,但我相信這個數量只會比那時更多。我們對這個計劃非常有信心,如果沒有足夠的自信面對監管問題的話,我們就不會提出現在的收購建議。
“目前的年度談判機制終有一天將會解體”
《財經》:收購建議與2008年鐵礦石價格談判趕到一起。會影響價格談判嗎?
高瑞思: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我們的交易也需要9個至12個月來走完所有的程序。這遠遠超過2008年鐵礦石價格談判所需要的時間。2008年的鐵礦石談判,兩家公司是完全獨立進行的。
《財經》:近年來,必和必拓一直在倡導用更靈活的定價機制取代現在每年一度的談判機制,但收效甚微。困難在哪里?
高瑞思:過去幾年中,很多產品的定價方式已發生改變。在歐洲,動力煤的價格曾經是通過年度價格談判形成的,但是后來,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消費者和生產企業都參與到動力煤的現貨交易中來,一個透明的市場價格因此形成。鐵礦石的定價機制現在還是非常保守。供需雙方要花很長時間來商定定價問題。我們生產廠商也要面對需求不連續的問題。
《財經》:但是,在中國有擔心,認為必和必拓試圖通過此宗收購提高議價能力,決定談判價格。
高瑞思:要知道,我們公司一直是以低成本進行規模生產。我的觀點是,必和必拓只是市場價格的接受者而非制定者。市場的長期價格由供求關系決定,而我們要做的就是以市場價格來供應產品。
《財經》:如何界定“長期”這一概念?畢竟,現在鐵礦石價格談判機制也運行了幾十年。
高瑞思:所謂“長期”,是指定價機制可以在幾十年間發揮作用。
上一次鐵礦石定價機制的調整發生在1986年,當時是由必和必拓主導的,做出修訂就是為了取得更加貼近市場的價格。眼下石油價格高企,交通運輸費用大幅上漲,鐵礦石定價體系卻不能自行調整,因此目前的年度談判機制終有一天將會解體。
我們需要調整這個體系,才能夠為未來的生產獲得更加可靠的價格數據。現在,鐵礦石短缺,如果我們能生產更多,那么那些高成本的生產商有可能退出市場,我的工作就是要讓高成本的生產商退出市場。我不清楚這一天什么時候會到來;但是我想,如果我們能夠早日完成合并,那么這一天會來得更早些。
本刊實習記者張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