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以傳銷手段提高其集資滾動速度,濟正非法集資騙局的更大特色是通過興辦實業和社會活動,騙取各種政治資源,以達到狐假虎威的目的

濟南市堤口路83號,初冬的清冷空氣中,上百名警員在這棟五層樓房門前嚴陣以待。
11月7日,濟正保健品連鎖銷售有限責任公司(亦稱濟正公司濟南分公司,下稱濟正公司)的辦公樓被貼上封條,一個精心包裝的集資騙局在運行十多年后最終攤牌。
初步信息顯示,自1996年以來,濟正公司以保健品銷售和發展實業為掩護,高息吸納了數以億元計的民間資金。至今年10月,“滾雪球”的游戲終于無法維持,公司董事長龔印文出逃英國,發回公司的傳真稱,公司的虧空“就是再解決三個億、五個億也沒有用”。
濟南地方政府開始面對數以萬計的受騙人群,收拾那位前知名企業家留下的殘局。“現在成立了規模達幾百人的專案組,市長張建國為總指揮,全力偵破此案。”當地一位公安系統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在公安展開行動的同時,濟南地方工商部門也正全面登記投資者情況,集資總金額目前仍未查明。
今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由銀監會牽頭成立了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席會議,發改委、公安部、監察部、財政部、建設部、農業部、商務部、人民銀行、工商總局、林業局、法制辦、新聞辦、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以及中宣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院等18個部門和單位參與其中。
此后,各地尤其是北方地區,內蒙古“萬里大造林”、遼寧“蟻力神”等一批非法集資大案暴露出來。從濟正案來看,有關方面的行動實為“亡羊補牢”之舉。眾多集資案件積弊日久,騙局崩塌后的處置對相關政府部門已形成嚴峻考驗。
騙局崩塌
承諾超額回報吸納公眾投資,是一種古老的金融騙局;其實質就是用后來者的投入支付高額利息,直到雪球最終崩塌。
濟正公司的手段不外乎此,但其包裝方式頗有特色:公司與投資者簽訂一份產品銷售合同,投資者繳納一定金額的產品押金,替公司銷售其保健產品,三個月后公司返還押金,并給予一定的銷售費用,押金和銷售費用額度則視產品銷售情況而定。
這份看似合法的銷售合同只是掩人耳目。實際上,公司和投資者之間并無產品交割,而是將子虛烏有的產品,每份定價184元,投資者投入資金后,即可以三個月為周期,每期獲得至少13.2元的收益。
當地一名高級經濟師迅速算出,對濟正公司的投資年收益為33.276%。這位退休女士盤算再三,將自己為期五年的定期存款斷然取出,投入濟正公司。
在不同的時期,濟正公司一份“產品”的回報曾高達57元、42元、35元。案發前的今年7月,龔印文忽然將投資收益由原來的每份13.2元增加到16.3元。事后看來,這正是他出逃的先兆。
今年10月,龔印文離開濟南,當月,濟正公司停止對投資者發放本息,而此種情形在過去十年間從未發生過。公司方面給出的解釋是,龔印文董事長正在北京辦理直銷牌照,然后到美國辦理上市,10月21日回來就給大家發錢。
奇跡沒有出現。10月23日,龔印文發回一份傳真,稱“目前的情況是不能繼續經營了,就是再解決三個億、五個億也沒有用”,因此要停止經營,“從2008年底開始還款”。但龔印文還款的前提條件是,“公司正常發展,上市成功、直銷拿到牌照,才有還大家錢的保證”;而且“必須是在大家不鬧、政府不立案的情況下”,因為政府一旦立案,就“什么都沒有了”。
這個緩兵之計顯然沒有說服力。10月24日起,濟正公司的投資者開始采取行動。此后兩日,討債者一度堵塞交通,“濟正事件”正式公開化。
10月28日,濟南市副市長張澤在濟正公司門口開會,確認政府會出面解決問題。并要求受害者分別到各自所在的區工商局去登記。
濟正案發后,濟南市工商局曾發表一封致市民公開信,號召打擊非法傳銷。然而,傳銷與非法集資有本質的區別:傳銷參與者的收益只能從其下線繳交的產品費用中獲得,非法集資者則對所有投資者許以高額回報,因而波及面更廣。
龔印文包裝術
事后看,濟正公司確實使用了傳銷手段以提高其集資雪球的滾動速度,但這個騙局的更大特色是通過興辦實業和社會活動,騙取各種政治資源以狐假虎威。
現年58歲的龔印文,本身就是一名前政府官員。他曾任棗莊市市中區、臺兒莊區副區長,1989年-1992年起任棗莊市體委主任。
濟正公司的前身為1996年成立的山東省濟懷保健品有限公司,后于1997年成立山東省濟懷保健品連鎖銷售有限責任公司,主要銷售濟懷保健品。濟懷保健品連鎖銷售公司雖然注冊在濟陽縣,但實際業務開展始終在濟南,這就是濟懷保健品濟南分公司的前身。2006年2月,濟懷公司更名為濟正公司。
據記者了解,龔印文大約在2000年掌握了濟正公司,隨后便開始大力包裝集資騙局。此時,濟正公司逐步降低了每份集資的收益,以延緩集資鏈的斷裂,并開始發展實業,穩固投資者信心。
2004年,濟正公司收購了山東“隆寶堂”醫藥公司。這是一家有200多年歷史的老字號藥店,濟正試圖借此發展加盟經營,但并未成功。
2005年,濟正在濟南大橋鎮圈地1200畝,號稱投資1.5億元建設東方綠舟農林科技生態觀光園。這個地處偏僻的娛樂公園在裝點了一些人工景觀后,宣稱要發展旅游產業。實際上,其最大功能是吸引當地各級政府官員的光臨,隨后,一批領導合影出現在濟正公司的宣傳欄中。
扮演慈善家是龔印文夫婦的另一個拿手好戲。他們多次“捐出善款”引來當地媒體的報道和追捧。就在龔印文潛逃之前,他與山東省慈善總會合作,宣布將為全省最貧困的100名糖尿病患者和100名高血壓患者免費提供藥品。
今年8月6日,由中國曲藝家協會、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省文聯主辦的“‘相約濟正’——慶祝《曲藝》雜志創刊50周年文藝晚會”在濟南舉辦,濟正公司承辦了這場盛會,一時明星云集,高官滿座。投資者自然難以想象這家公司的騙局即將崩塌。
作為一名前任官員,龔印文自然長于運作地方政治資源。此前,濟正公司曾出資慰問公安干警,贊助舉辦濟南公安系統聯誼會。在多家公安部門參與聯合攝制的電視劇《公安部長羅瑞卿的故事》,濟正公司充當了贊助商。
正是由于諸如此類的活動,龔印文的辦公室里掛滿與各級部門官員的合影,這些合影亦同樣出現在濟正公司的數百個集資分點。
濟南當地人士介紹,濟正公司的集資活動一度引來外地的競爭者,其中包括南京潤在生物科技公司、寧陽綠源生物肥料有限公司、長清泰靈塔陵園等傳銷或非法集資公司,濟正便頻頻“舉報”,將對手“繩之以法”。
與這些對手形成對比的是,濟正公司定期舉辦的投資推廣會,不限制人身自由,不集體高呼口號而是請出投資專家模樣的人,列數字,算收益。
未了局
在濟正騙局崩塌一月之后,尚無官方數字證實集資虧空的規模。
前文所述那位退休高級經濟師,今年5月以28.6萬元買進了1555份集資,到8月,賬面收益2.05萬元,此時她并未撤回投資,而是再次投入了30多萬元。
濟正公司的集資周期是半個月,還款周期則為三個月。投資者介紹他人參與集資,每份可獲0.6元收益;如果能介紹3000份,并保持每期4%以上的增長,就可以成為“營業部經理”。營業部經理可享有每月300元至500元的固定收入,每份集資提成0.5元,超出4%的部分每份可再提0.3元。據有關當事人介紹,濟正公司的近300個分部在堤口路附近有四個據點,濟正公司在這四個據點各設一名會計,將集資款項直接入賬提走。
今年7月,龔印文在潛逃前夕,一手提高集資回報率,另一手將營業部經理的業務指標降低至每人1000份。至案發前,濟正公司共成立過290多個營業分部,其中64號分部曾一期完成任務8萬份,價值1億元。
一位今年8月成為經理的投資者稱,她一共做了五期(兩個半月),集資總額400多萬元。她確認,在200多名經理中,自己的份額是“很小的”。
另據一位當地銀行界人士介紹,濟正公司的開戶行在光大銀行和平路支行。集資款實際并不存入公司賬戶,而是直接存入龔印文個人賬戶,“其個人賬戶的資金一直在1.5億元左右,高的時候達到1.8億元。”
這位銀行人士認為,由于非法集資的成本高昂,而且需要不斷地滾動,在賬戶上的剩余資金會遠遠低于集資總額。
“專案組在日夜奮戰,但也很難在短期內弄清楚,最快也要幾個月。”濟南警方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在目前的調查取證階段,很多數據還無法確認。
顯然,在這起非法集資大案的規模查清之后,當地有關部門面臨著善后和監管反思的問題。這也正是今年以來國家全面打擊非法集資活動所面臨的普遍性難題。
繼今年2月成立處置非法集資部級聯席會議之后,7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依法懲處非法集資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明電【2007】34號),稱2006年全國公安機關立案偵查的非法集資案件1999起,涉案總價值296億元。2007年1月至3月,僅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兩類案件就立案342起,涉案總價值59.8億元,分別較去年同期上升101.2%和482.3%。
因此,《通知》要求“堅決遏制非法集資案件高發勢頭”。此后,各個地方的處置非法集資聯席工作機制相繼建立,打擊非法集資的力度開始加大。
有理由相信,這次全國范圍的打擊活動,使龔印文意識到騙局崩塌在即。10月23日龔印文在發回的傳真中承認:“目前的經營方案,受到了政府各級的質疑。”但這并未妨礙其從容籌備最后的集資高潮和潛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