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一化、固定化的福利制度不能滿足不同員工不同的需求和愛好,很難達到預期的激勵效果。“彈性福利制”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福利制度在企業薪酬結構中是非常關鍵的部分,在激勵員工方面,它常常作為重要的因素被考量,因此,許多企業都很重視福利體系的設計和構建。
在福利制度實施的過程中,許多企業發現,單一化、固定化的福利制度不能滿足不同員工不同的需求和愛好,很難達到預期的激勵效果。于是,這些企業開始提供多樣化的福利項目,目的是使福利的效用最大化,以實現對薪酬管理的支持功能,增強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
但是,多樣化的福利項目同時帶來了公司投入成本的提高:如何在有效控制成本的基礎上提高員工的滿意度,成為許多企業在目前激烈的人才爭奪環境下頭疼的議題。
其實,以人性化管理為指導思想,在公司總體分配框架內,能夠向員工提供多種福利組合、充分體現全新福利發放形式的“彈性福利”制,就能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六大種類動態激勵
彈性福利制又稱為“自助餐式的福利”,是一種有別于傳統固定式福利的新福利制度,即企業提供列有各種福利項目的“菜單”,員工可以從中自由選擇自己需要的福利項目,組合自己“專屬的”的福利“套餐”。
當然,實施彈性福利制的企業并不會讓員工毫無限制地挑選福利措施。通常公司都會根據員工的薪水、年資、家屬等因素來設定每一個員工所擁有的福利限額。而福利清單所列出的福利項目都會附有相應的金額,員工只能在自己的限額內選擇需要的福利。
由于企業經營環境的多樣化和企業內部的特殊性,彈性福利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逐漸演化為以下幾種有代表性的類型,附加型、套餐型、核心加選擇型、積分型等等。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特點選擇合適的類型:
附加型
“附加型彈性福利計劃”是最普遍的彈性福利制,就是在現有的福利計劃之外,再提供其他不同的福利措施或擴大原有福利項目的水準,讓員工自主選擇。例如:某家公司原先的福利計劃包括房租津貼、交通補助費、意外險、帶薪休假等,如果該公司實施附加型彈性福利制,便可以將現有的福利項目及其給付水準全部保留下來當作核心福利,然后再根據員工的需求,額外提供不同的福利措施,如國外休假補助,人壽保險等。但這些福利項目通常都會標上一個“金額”作為“售價”,每一個員工根據自己的薪資水準、服務年資、職務高低或家屬數等因素,分配到數目不等的福利限額,員工再以分配到的限額去認購所需要的額外福利。有些公司甚至還規定,員工如未用完自己的限額,余額可折發現金,不過現金的部分于年終必須合并到其他應稅所得中。此外,如果員工購買的額外福利超過了限額,也可以從自己的稅前薪資中扣抵。
套餐型
“福利套餐型”是由企業同時推出不同的“福利組合”,每一個組合所包含的福利項目或優惠水準都不一樣,員工只能選擇其中一個。就好像西餐廳推出來的A餐、B餐一樣,食客只能選其中一個套餐,而不能要求更換餐里面的內容。在規劃此種彈性福利制時,企業可依據員工群體的背景(如婚姻狀況、年齡、有無眷屬、住宅需求等)來設計。
核心+選擇型
“核心+選擇型”的彈性福利計劃由“核心福利”和“彈性選擇福利”所組成。“核心福利”是每個員工都可以享有的基本福利,不能自由選擇,可以隨意選擇的福利項目則全部放在“彈性選擇福利”之中,這部分福利項目都附有價格,可以讓員工選購。員工所獲得的福利限額,通常是未實施彈性福利制前所享有的,福利總值超過了其擁有的限額,差額可以折發現金。
積分型
“積分型的彈性福利計劃”是含業績激勵體現的福利制度。它按福利項目不同、成本不同設立不同分數,然后結合業績考核評價分數抵兌福利項目分,次年積分累計。員工隨時可以根據抵兌的福利分,享受抵兌的福利項。這類福利措施不僅僅與員工個人業績掛鉤,同時也與員工為企業貢獻的年限相關,可增強企業的留人機制。
彈性支用帳戶
彈性支用帳戶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彈性福利制,員工每一年都可從其稅前總收入中撥取一定數額的款項作為自己的“支用帳戶”,并以此帳戶去選擇和購買雇主所提供的各種福利措施。撥人支用帳戶的金額不須扣繳所得稅,不過帳戶中的金額如未能于年度內用完,余額就歸公司所有;既、不可在下一個年度中并用,亦不能夠以現金的方式發放。各種福利項目的認購款項如經確定就不能留用。此制的優點是福利帳戶的錢免繳稅,等于增加凈收入,所以對員工極有吸引力,不過行政手續較為繁瑣。
選高擇抵型 “選高擇抵型”福利計劃一般會提供幾種項目不等、程度不一的“福利組合”給員工做選擇,以組織現有的固定福利計劃為基礎,再據以規劃數種不同的福利組合。這些組合的價值和原有的固定福利相比,有的高,有的低。如果員工看中了一個價值較原有福利措施還高的福利組合,那么他就需要從薪水中扣除一定的金額來支付差價。如果他挑選了一個價值較低的福利組合,他就可以要求雇主返還差額。
五項因素 靈活執行
企業在設計彈性福利的過程,還需要考慮如下五個因素:
法律法規:設立福利也是為了合理避稅,但對于福利金的提取使用,應嚴格按照國家規定比例走稅前列支。非稅前列支福利項目需要將其納入員工個人收入中。
利弊分析:采用彈性福利制有一定的益處,但是也有一定的弊端,并不是每一個企業都能適用,企業應根據自身的特點靈活設計和運用。因此,每個企業都應當認真檢查其福利制度的激勵作用。從正面效果和負面影響進行綜合分析和衡量。
員工真正需求:不同企業、不同崗位性質、不同員工結構,員工需求也就不盡相同。可以通過問卷調查或團體焦點訪談的方式來了解員工想法,以設計真正滿足員工需求的福利制度。
行政與人力成本的投入:許多公司在提供彈性福利制度時,所困擾的是,需花許多人工審核與處理員工申請補助的單據,也需花很多時間與合作機構議價。企業應當在設計彈性福利制度的時候,認真權衡投入的成本和取得收益的比重。
全員溝通與文化塑造:好的福利制度,必須讓員工明白公司“為何”提供。若員工不能了解公司美意,認為只是換湯不換藥,可能導致福利項目的“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同時,彈性福利讓員工的角色從被動接受者轉為擁有選擇權,員工需擔負起關注和規劃自己需求的責任。這些文化與制度的轉變,特別是在彈性福利制度導入初期,企業和員工之間的持續溝通是非常必要的。
掌握上述設計因素后,企業人力資源部便可以著手設計彈性福利制度,也可以委托有行業經驗的咨詢公司來協助設計。實施彈性福利前,企業需要對福利項目進行精確的年度預算,包括絕對數值和所占的百分比(例如占工資總額、銷售額、贏利和行業平均數的比例),以便為企業領導決策,并有效控制彈性福利制度的執行。
為保證福利政策和實踐的統一,必須將其全面、系統地編寫到“員工手冊”中。而在執行彈性福利制度的同時,企業要定期開展員工調查和問詢,了解他們對所設立的福利項目重要性和滿意程度的意見。企業要定期將公司的福利政策與工會和行業協會政策,以及人力資源市場上存在競爭關系的公司的政策(依據相關的薪酬和福利調查)進行比較。最終,企業需要不斷調整福利政策以適應環境條件的變化,以隨時為員工提供有吸引力的福利項目。當然,企業在引入彈性化福利政策的同時,還要注意不能損害薪酬模式的透明度,要避免福利的不公平,而且要把管理消耗控制在一定限度內。
責編 羅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