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做上帝,也不要做奴隸,就做付費得益的顧客。
葉公曰,良心可遇難求,手藝公道自有。期許良心中性,徑取手藝可也。
常言道,做人要有良心。每個人活在世上,按道理說,從事某種職業,都是靠自己的手藝吃飯的,而不是靠良心謀生。
良心不是一個職業。良心和手藝是兩碼事,雖然它們通常被人們攪在一起。蕓蕓眾生在從業的時候,可能良心博大深厚,也可能起碼的良心都沒有。但通常的情況下,真正的職業人士,其良心狀態似乎應該是定位為中性的,既不額外施恩,行善示好,也不缺斤短兩,欺侮糊弄,丁是丁,卯是卯,清楚明了。也就是說,沒有所謂的“良心”,不一定就有“不良心”或者壞心,而是只有平常心。
某些職業人士可能良心大好,比如醫生可能對付不起費的病人減免費用,教師可能為學生免費輔導,律師也可能在有些時候由于公益或各種原因免費幫人打官司,藝人會義演,球星會義賽。但這種“好人好事”畢竟屬于特例,不應該是要求所有從業者的日常標準。相反,有些商家可能良心喪盡,壞事做絕,比如賣注水肉的,賣假煙假酒的,賣假奶粉的,賣陰井里“清洗”過的麻辣小龍蝦的,賣“瓶裝”自來水的。所謂的良心中性,意味著既不高尚,也不卑鄙,既不吃虧,也不占便宜。產品與服務質量穩定一致,明碼實價準確清楚,照章收費概不例外。只認錢,不認人。支付一分工錢,提供一分服務,不多不少,合乎標準。見錢眼開,公平實在。沒有多余的善心,也沒有無端的惡意。
其實,職業人士在從事職業活動的時候所流露出的良心中性,并不能作為判定其本人良心好壞的依據。這些人很可能在其他方面良心盡展,出色喜人,出如為社區藝術團體捐款,為指導街道兒童足球隊奉獻時間。同樣,巴菲特移交給比爾·蓋茨的慈善基金會360億美元,囑其托管發散,比爾·蓋茨也是四處散財捐款,世人很難說他們沒有良心。但巴菲特在談判生意的時候,該強硬時決不眨眼。蓋茨在賣軟件時毫不猶豫地往死里賺。打死我也不說!讓比爾交出視窗源代碼比讓李玉和交出密電碼還難。再看那些賣圣經的,雖然是給上帝打工,也是該收多少錢照樣收多少錢。該掙錢掙錢。該慈善慈善。不能把掙錢本身當成慈善。如果蓋茨在自己的主業上該賺的不賺,也并不會有多少人說他有良心,他也不大可能有資格和本錢去搞什么慈善。
作為消費者,最好不要把任何職業當成所謂的良心職業。這種不切實際的期許到頭來很可能是害人害己。當一個職業的從業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外部過分的良心期許所遏制時,其產品與服務質量必定遭殃,最終不利于消費者的長期利益。打個簡單的比方,某個地區的政府可以推行一項“奉獻愛心”早餐工程,規定一份標準早餐的價格不得超過2元。這時候你拿到的曲條很可能像大號筷子,而碗里的豆漿只不過是豆腐味兒的水而已。
不要做上帝,也不要做奴隸,就做付費得益的顧客。同樣不要把任何職業的人當作上帝的良心使者來看待,也不要把任何職業的人想當然地當作伺候你的奴隸來使喚,只把他們當成明碼標價收錢辦事的生意人就行了。這是市場經濟成員(不管是買方是賣方)應該具備的基本常識和心態。就像傳說中的某個職業乞丐一樣,胸前掛一大牌子,我是乞丐,我一次只要一塊錢,善心大發的人要是給他十塊,他會找給人家九塊。這就是職業人士的做派。
(2007年8月4—7日于伊利諾依春田)
責編 鄭 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