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聯會秘書長饒達:如果仍不給微型車優惠政策,最遲在2010年,中國微型車將基本上消失。
近日有某媒體朋友爆料在日前召開的汽車政策及市場信息研討會上,乘聯會秘書長饒達表達了這樣的擔憂,如果仍不給微型車優惠政策,最遲在2010年,中國微型車將基本上消失。加之近期上海出臺的相關政策,消息傳來,一時引起人們對微型車前途的紛紛議論,有質疑聲,也有附和聲,令人莫衷一是,相關政府部門又一次被推到前臺。
微型汽車市場到底發生了什么?
市場一直在發展
首先我們先把微型車的定義再明確一下,使我們大家有個討論的基礎。微型車指的是1.3升和1.3升以下的微轎、微客和微卡。根據乘聯會自身歷年統計結果,無論是小型轎車、微型轎車,還是1.3L以下的轎車,其銷量從來沒有出現同比滑坡的現象,換句話說我們的微型車市場歷年來一直在增長,在發展中。
也許有些人會講,乘聯會的數據統計的僅是汽車廠家的銷售數據,而且沒有包括微型車全部的車型,而不是顧客實際購買量,也即汽車廠家所講的上牌數據,存在經銷商庫存的影響。以上確實是乘聯會數據不足的地方,讓人懷疑的地方。
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個命題,我大費周章特地找來選用全國公安系統的微型車上牌數據來進行分析。2006年1—7月全國微型車上牌數據為772808輛,而2007年1—7月全國微型車上牌數據為784635輛,同比增長1827輛。這個數據足以表明我們的微型車2007年沒有出現所謂的銷售下滑。在整個以自主品牌主導的細分市場,此時出現“微型車將在2010年消失”的言論,不覺讓人聯想多多。
同時,“微型車將消失的言論”很好地得到驗證在2007年7月的上牌數量為89503輛,7月份同比增長率93.4%,與歷史同期相比出現明顯的變化,我們的相關廠商有必要好好想想怎樣對待這個話題(見圖1)。

廠家需要提供更好的產品
說完全國市場,現在談談我們各個參與企業的具體表現。有強勁增長后勁的企業推出的明星車仍就取得了較好的增長,如獲得國際型汽車評價機構JDpower良好評價的奇瑞系列微型車取得不錯的成績,五菱更是取得23.1%的增長,此外一汽、長安旗下的微型車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同時我們也看到一些企業投入不足,車型多年沒有大變化的企業確實在下滑。所以應當說在這個市場缺乏競爭力的企業出現了下滑,而不是積極進取、競爭力提升的優秀企業,這是在所有競爭中都存在的現象,怎么在微型車行業就特殊了呢!我們歡迎那些不思進取,不能給廣大消費者提升汽車價值的企業下滑、甚至退出市場的同時,更要為積極進取為我們消費者帶來高性價比汽車的廠家取得的進步而鼓掌,維護其正常的經營環境(見圖2)。
微型車市場占有率暫時的下降并不能佐證小排量即將消亡,其實我國的微型車市場仍就有著良好的發展機遇,在國內能源日趨緊張的大環境下,經濟環保的小排量車型是發展大趨勢,政府的積極引導政策會促進小排量車的發展,良性的消費群體也會從自身做起,形成小排量車廣闊的市場空間。
不該將小排量車市場下滑的問題簡單歸于政府支持的不到位,至少部分汽車企業沒有積極主動的推出新的小排量定義下的車型,讓小排量車的產品力嚴重下降,沒有推出更符合消費者需求的新車型,失去了增長空間。甲殼蟲、SMART,像這樣具有性價比的小排量車,誰會說它的市場要消失?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應該歡迎上海的所謂“二次限小”的政策,我們不應該在維護產業的幌子下去保護落后企業,讓全民買單,而應該鼓勵那些能生產更高安全性、更高燃油經濟性的優秀企業大力發展。在微型車行業也同整個汽車行業一樣面臨著資源分散,行業集中度不夠的問題,導致我們的整體競爭力減弱。所以,我們應該呼吁的政策應該是扶持我們的優秀企業做大作強的政策,而不是給本已失去市場競爭力的落后企業額外的保護,這樣的政策會讓我國的汽車業、消費者繼續付出昂貴的代價,換回的卻是裹足不前。在饒達先生從節能減排和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高度,呼喚燃油稅盡快出臺的時候,我們不應該有所誤解,更不應忘記相關汽車企業應該承擔的責任。
市場份額下滑的真正原因
目前的微型車市場份額下滑是多種原因造成的(我們再次強調不是銷量下滑)
首先,國家2008年以前的限制政策,制約了各個企業對小排量車的戰略投放。當去年國家對小排量解禁并逐步推出相應鼓勵措施時,多個企業在小排量車型上面形成了青黃不接的局面。國家相關政策的向好,企業并不能一時轉變滿足新的市場需求。同時在10萬元車市降幅增加的情況下,一批有競爭力的時尚新車型,擠占了部分微型車市場。
其次,消費習慣的培養需要一個過程,如果有相關的鼓勵政策和企業的積極推進,提供更多可供選擇的優質小排量車型,在能源緊張的今日,小排量車型有充分的市場空間。近兩年,車市競爭的核心在中級車和中高級車市,不管是合資品牌還是自主品牌,都部分忽略了這個細分市場。部分多年沒有調整產品結構的小排量車,在多款車型價格大幅下降的影響下,受到較大影響。
微型車要消亡是個純粹的偽命題,不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但至少基于整個汽車行業的戰略,呼吁燃油稅盡快出臺還是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汽車企業對微型車發展責無旁貸,僅強調政府政策的支持不夠,是在推卸責任。當問題發生時,企業至少需要研究,為何還有奇瑞和五菱之光這樣的另類小排量車型大勢上升。同樣的市場環境,為何命運不同?
責編 謝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