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國家隊”正選的一汽、東風和上汽不約而同于8月推出規模龐大的自主品牌發展計劃,將大部分精力放到了乘用車,規劃品種涵蓋全系列乘用車。
與奇瑞、吉利、華晨不同,一汽、東風和上汽三大集團進軍“自主品牌”領域可謂是聲勢浩大一汽計劃投入130億,東風總投資接近100億元,上汽稱未來5年共需超過270億元的資金用于公司發展,其中乘用車自主品牌建設項目的資金需求量最大。
數百億的巨額投資,帶給中國汽車界的似乎是一種舍我其誰的王者霸氣。但是,作為中國汽車行業的傳統領軍企業,能否真正擔起“自主品牌”的擔子,又能否一直高舉著“自主品牌”這面大旗……這還需要三大集團在實際運作過程中過三關。
資本關:資源先行
三大集團的自主品牌發展大計離不開資源的強大保障。從目前市場來看,國外汽車工業已經相當成熟,相應的也為全球汽車工業配備了大量的人才和設備。因此,能否擁有充足的資本資源,并以此將市場上的人和物兩大資源收于帳下,將直接決定本土汽車廠商在自主品牌方面的發展速度。因此,資本成為了制約廠商快速前進的最大瓶頸。
就當今的金融市場而言,上市融資應當是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而且,中國每年10%的經濟增長速度,也正在將全球的資本吸引過來。在過去的幾年時間里,國內主流的汽車廠商都在努力運作企業上市,但由于缺乏充足的競爭要素和新穎的經營概念,其上市之路總是崎嶇坎坷。目前,“自主品牌”成為汽車廠商爭取上市的最好契機,誰能最先邁上這個臺階,誰就將在自主品牌方面更加主動,也最有可能成為中國汽車工業“自主品牌”的領軍者。
對于三大集團而言,在上市道路上最需要解決的是與合資企業的關系。畢竟,這些企業都將較大的資源投入到與外資企業的合作中,其獨自掌握的優質資產早已不多。如何用優勢資產吸引投資者的關注,又如何合理整合與安排合資的資產,將是三大集團上市道路上必須思考的問題。一旦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將對三大集團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產品關:平臺支撐
汽車行業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目前,本土汽車廠商已經可以做到通過資本將各類資源甚至是“技術”收編到自己的帳下。但是,要想打造出一款出眾的車型,并非各類資源的簡單疊加,而需要充分理解并運用好這些資源。
縱觀全球汽車工業的發展,汽車廠商整體能力的提升,離不開一款一款車型的開發實踐。雖然韓國汽車工業近幾年的發展速度較快,但是其產品水平與歐美日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這是需要較長的時間積累和沉淀的。
目前,三大集團的產品開發主要集中在中高端車型,這種定位一方面有助于企業的品牌樹立,另一方面也會對開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過,中國汽車廠商的產品開發必須經歷較長一段時間的挫折才能成長。對于三大集團而言,能否真正拋開“面子”的影響,踏踏實實做好、做實幾款車,將決定其開發能力的提升速度。
另外,三大集團已經擁有足夠的資金實力來整合市場上的研發資源。例如,上汽就利用了資本的大棒將國內和國外的研發資源收于帳下。但是,集合并不代表整合,一加一能否大于二,需要的是三大集團通過體制和機制等方面的改變利用好這些資源。
人才關:動力保障
擁有自主品牌,仍然只是中國汽車工業自我發展的第一步。本土汽車廠商要想在全球眾多競爭者之中有立足之地,就必須實現自主研發和自主創新。而這兩者,需要的不僅僅是資金和技術,更是人才。這里所指的人才并非是在某一專業領域具備高尖技術的人員,而是擁有豐富經驗、能夠有效提高整車集成能力的人員。
前幾年,“海歸”曾經成為汽車行業熱捧的群體。但是,由于缺乏對中國汽車工業實際情況的理解以及技術領域過于狹窄,本土廠商在“洋為中用”的過程中困難重重。而本土人才則因為沒有豐富的造車經驗,即便是外包開發,也很難提出針對性的要求。因此,迅速培養出一批能夠全面掌握整車開發能力的人才,通過整合國內外汽車專業技術資源實現產品開發和創新,將是未來一段時間本土汽車廠商需要重點投入的工作之一。
在國有企業的傳統體制下,三大集團對人才的應用并不靈活。相比吉利過去一段時間在人才方面的大動作,三大集團要想在人才培養方面有所提升,還需要向這些“汽車行業的新軍、自主研發的老兵”借鑒不少經驗。專業與經驗兼備的高級研發管理人才、整車集成和發動機研發方面經驗豐富的技術人才都是三大集團自主品牌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總之,與前幾年相比,本土汽車廠商在自主品牌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進展。但是,這仍然只能算作中國汽車工業整體水平提升的起步階段。面對國際化大潮與全球市場的激烈競爭,本土廠商要想在自主品牌實現突破,離不開資本、產品、人才的三管齊下。如今,三大集團的口號已經喊出來了,我們更希望看到堅定、快速的步伐,也更期待自主品牌真正的騰飛。
責編 謝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