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集團實施股權激勵的過程經歷了三個階段,當然,因為還不是上市企業,六和采取的方式都不是規范意義上的持股形式。
六和第一次實施股權激勵大約是在96、97年,還是在企業的創業期。事實上,那時候所謂的股權激勵看上去有些“欺騙性”,因為股票其實就等于“一張紙”。
當時,六和還處于謀求生存的階段,企業的現金都在流動和周轉,導致了我們在年終發獎金的時候拿不出現錢,就給員工發了這種代表“股權”的紙,每張紙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兌現5000元現金,結果,兩年后很多員工很有意見,甚至辭職,當時我們的十幾個經理人中就有四位辭職了。為什么呢?大家都覺得“股票”太不實在,兌不出錢來的“股票”和廢紙有什幺區別呢?因此,這次股權激勵的結果是失敗的。
第二次股權激勵時,六和做了員工持股計劃。這次的股權激勵范圍非常廣,公司的幾乎全體員工,包括大學生、工人,汽車司機等接近8000人都參與到了這次股權激勵中,但是我認為這次的股權激勵也是失敗的。因為在六和的員工中,管理層和知識型員工所占比例不大,而其他員工的流動性又相對較大,對這些員工來說,企業提供的飯菜能不能更好吃一點、現金能不能發的更多一點,都是比股權更實際和重要的事情,因此,六和進行股權激勵的時候,就不應該簡單地應用全員持股,而是要進行多種形式的激勵方式。
當然,一些研發型企業,例如華為招收的一萬名員工可能有九千個碩士生,研發人員在企業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就可以考慮采取普惠制的股權激勵方式。
六和第三次股權激勵的范圍就相對集中了。首先,六和把第一次實施股權激勵時發放的“股票”,按照一定的比例折合成現金,一次性發給了持股商工;然后,六和重新設計了一個股權激勵方案。這個方案針對的對象大約是50個人左右,包括高管團隊、總經理、總裁、財務總監等。
這次的股權激勵于去年第一次實施,到今天是第二年,從速兩年的短期效果來看還是不錯的。確實,企業的高層管理團隊掌握了一定的股權后,因為企業的發展真正和自己息息相關了,就大大地增強了對企業的責任心和能動生。
最后,我想強調一點,企業實施股權激勵時,一定要參考自己所處的發展階段。在企業還在謀求生存的時候,最有效的激勵首先是工資,讓工資能夠到位,保證現金每月一結才是中最重要的。否則當企業老板只會用股權描繪出一幅美好的藍圖,卻沒有實際行動來進行工資上的回報時,肯定會產生相反的激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