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邢慶仁畫展上的感言
秦人聽亂彈,每到凄涼的苦音和酸楚的拖腔,禁不住熱淚奪眶,那是動了情;散人進餐館,盯上羊肉泡眼睛就聚光,嘴唇微微動,唾液沖喉嚨,那是來了癮;行人品國畫,見了好貨,如癡如醉,一會兒幾乎爬進畫里,一會兒又后退幾步,貫注的全身都聚在了畫上,那是愣了神。
我在陜西省國畫院展館見到慶仁的金獎畫作《玫瑰色的回憶》時,仿佛走進了畫里吮吸著莽原厚土的醇香,品嘗著濤濤延河的清亮,揣摸著六女戰士的心房……由畫,想到了畫的主人,強烈的感受到了渭北土塬的偉大。
是平凹讓我和那矮胖的光頭握上了手。當時我怎么也不會把他與那幅大作聯系起來,事實證明,我錯了。畢加索不俊,梵高亦不俊,但他們的繪畫藝術卻輝煌了過去,影響著當今。
我走進慶仁的畫室,是攝影家木南帶去的。門鈴捺響,一道鐵門徐徐打開,映入眼簾的是一片新鮮:墻上掛的,案上放的,地上鋪的,一鏟兒藝術。他“冷面佛”似的臉上露出少有的燦爛,邊動邊說:“坐,快坐,多日不見了,我給你沏好茶?!蔽医舆^呷了一口,清香直撲鼻子,又掃蕩了口腔,接著直往下行,我連聲說道:“好茶,好茶”?!罢漳阏f的,咱啥不好嗎?”說著打開了柜子,讓我倆看了他的不少新作,我倆正在陶醉中,他冷冷地說了一句:“你看這熊把畫畫的多好,令我看了都驚訝!”我在笑中連聲贊許,木南卻戲笑說:“吹,吹,不然牛皮咋能破呢?!睉c仁這到認真起來,“你不信,我再給你倆看一幅畫?!痹掗g,一幅A4的卡紙畫上了墻,只見縱橫交錯的墨杠中一個風腴婀娜的舞女天鵝翩翩而來,白得妖艷,神姿迷人。擾得我的魂蠢蠢欲動,木南的出氣聲也大了起來。
看慶仁的畫,一旦入神,難得出來。
他的畫幅嬌小。小到巴掌,中到A4,大到斗方??雌饋硇。≈幸姶?。來面小,內涵大。一幅小小的畫作,貼在墻上,立馬會使你眼前一亮。瞬間,夢幻的故園在這里再一。稚幼的童心在這里燦爛,空靈的心核在這里揚帆。
他的畫種多樣,多樣是一種涉獵和廣宇,充盈著畫家潛在的智和慧。宣紙畫、卡紙畫、木刻畫、陶瓦畫……凡是適宜他宣泄藝術的載體,它都樂于探索,樂此不疲,樂在其中,在那一望無垠腳窩的背后,是他那充滿可愛的憨憨的笑。
他的畫彩厚重。慶仁筆下的畫,往往在于不經意間的一種靈動。信手拈來。墨出五色,心溢七彩。他用大白、大黑的反差,尋找著故園的自然本色;他用大紅、大綠的對比。烘托著場景的妙趣天成;他用大動、大靜的反襯,裸露著世態的斑點蒼涼。
他的畫味濃烈。過去有一種酒叫“十里香”,香遠溢自味濃烈。飲者大多嘴巴咂咂響,眼睛瞇成縫,臉膛黑透紅,醉然欲欲仙,那才叫爽。慶仁恰是酒作坊的新胳膊,卻是老手,他以詩入畫。以情敘事,以彩烘托,以氣提神,篇篇畫作凸現著濃厚的特征,題材獨有,個性鮮明,自然天籟,空谷足音。原生態的、粗曠的藝術空間充滿著禁絕奇境和寫意象征。
說逶了,慶仁的畫有著自己的藝術“性格”,就像他那耐人尋味的人格。
平民書生
《一周文壇會館》開版一周年研討會上的發言
◎李宗奇
今天,我是帶著耳朵來的。想聆聽老師的教誨,想吸納寫作的營養?,F在,讓我發言,無異于趕著土鴨子上洋架。
乙酉初春,人們看到《華商報》上開辟了一個新的欄目,名叫《一周文壇會館》,讀后,方知是店小二王鋒先生所為。一周文壇不知不覺中開辦了45期,足足15萬字,由稚幼、花季到青壯,在創新之路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痕跡,把個文壇的熱點、難點和焦點演義得沸沸揚揚,令人矚目、眼熱和期盼。
一周文壇會館,鮮明之處在于:一是出新。新是在舊基礎上的獨創,也是十月懷胎的艱辛和一朝分娩的陣痛,獨上高樓,才能望盡天涯路。二是出奇。奇是凡的歷練和升華。奇就奇在王鋒心底一聲吼,讀者心中抖一抖。他借助人們的思維習慣和過去勞動間歇,每七天出一期,工作之余開開眼,聊聊情,換換腦。以文壇作為切入點和落腳點。單刀直入,一針見血。以詩開篇作鳳頭,以章回小說壯豬肚,以店小二告白飾豹尾,渾然一體,相得益彰。三是出彩。彩是玉的翠,戒的鉆。一周文壇會館,初看無規無則,讀來卻有感有覺,嚼后滋味雙全。有的句子讀后朗朗上口,過目難忘。例如第45期店小二告白中郭德綱有言:紙扇長,醒木方,穿大褂,站桌旁。祖師爺留下說學逗唱,撒向人間笑一場。
王鋒小小年紀,如此這般,我以為是在天賦的開掘中兩個字在起作用:執著。因此,在此獻上一首拙詩,望老師斧正,希王鋒笑納。詩的名字叫《給王鋒》:
執著是一種力量/這力量是眼/這力量是神/眼和神交融在一起/那是在平民書生的形象/執著是一種力量/這力量是山/這力量是水/山和水交融在一起/那是睿智的內涵在張揚/執著是一種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鐵和鋼交融在一起/那是錚錚寶劍發出的聲響/執著是一種力量/這力量是情/這力量是火/情和火交融在一起/那是明天升起的太陽。
誠然,一周天壇會館仍有不足可談,建議視野可再開闊些,既要關注國內,也應涉獵國外;既要注重陽春白雪中的名望,也應關照下里巴人中的杰者。
詩是不會陡然吟唱的。我期待著店小二王鋒在自謙、歷練和創新中去擁抱明天,因為明天的太陽總是新的。
在《沉重的母愛》一書座談會上的發言
有的人老見面,記不住。有的人見一面,忘不了。
我和黨憲宗相識,那是在馬河聲的書畫集發儀式上。他,堂堂漢子,干脆利落,濃眉大眼,滿臉睿智。說話帶著磁力,一字一板,如詩如歌,滿腹的經綸始終勾著你的眼神走。
如今這個世道,有的人掙了點錢,就架子大了,走路慢了,聲調變了,離百姓越來越遠了。
黨兄不然。
雖說算作合陽一個有錢的,常理性的“向錢看”,“向上看”的眼睛卻偏偏朝下,想的是百姓的冷暖,聚的是社會的焦點。上學難,太難了。上學貴,太貴了。尤其是靠土地生計的農人更是雪上加霜。
當我看到黨兄用淚水、汗水和苦水著成的《沉重的母愛》一書,眼睛呆滯了。封面上飽經風霜的老母,臉上的溝壑中填滿了憂愁、辛酸和無奈,如果我母親在世的話,可能也是這個樣子。
母親為我兄弟三人上學可是勞了心肝,五十二歲就過早地離開人世,這是我們家的悲劇。一九八四年三月,母親在縣城搶救中,剛一睜眼,就對我和妻子說:“兒呀,你們對娘好,娘知道了。娘的病娘知道,別費心了。省幾個錢供娃上學。”這句刺疼我心肝的話,永遠的埋在了我的靈魂深處。多年來,親友們誰的娃上學困難,我慷慨解囊。為村上興建學校,我費了不少心血。我也資助過一個下崗職工和一個殘疾人的孩子上了大學。這些微薄之舉,母親九泉之下若有靈,一定會高興的。
《沉重的母愛》一書,是黨兄歷時三個多月,帶著攝像,帶著錄音,帶著相機,爬山涉水,走村串戶,走訪了一百一十個家庭,從中篩選的三十八個可歌可泣的父母供娃上學的典型事例。
我是流著淚讀完這本書的,有的章節反復著讀,一幕幕的辛酸,一幕幕的可憐,如同電視連續劇,久久難以忘懷。
這本書是心懷純真、淚吟母愛的大書,值得贊許。。
一是文學手法的紀實性。
紀實就是以文學手法還原客觀事物以本真。
人不論干著什么,走得再遠,永遠走不出自己的皮膚。
合陽的踅面,上鑼鼓,土,土得真實,家鄉人吃了,看了,過癮。城里人吃了,看了,難忘。
如今,喝白酒的人少了,喝紅酒的人多了。有的還點上了法國的葡萄酒。是說,法國的葡萄酒是在最貧瘠的土地上生長的葡萄釀制而成的,葡萄樹為了吸取水分和養分,它的根深深地扎到了土壤里。為了搶到陽光,它的枝葉拼命地向外伸展,尋找自由,因而生命力特別旺盛。 這樣的上乘葡萄怎能不釀出上乘的好酒呢?
《沉重的母愛》一書中的不少章節,是赤裸裸的場景再現,活脫脫的精神還原。
一個媽媽種烤煙,栽蘋果,務玉米,喂豬,養羊,逮蝎子,含辛茹苦十幾年,供養了三個大學生;
一個母親強忍著被肝癌折磨的痛楚,寫出了驚天地、洋鬼神的十篇日記和一封遣書,偷偷地在自己的箱子底用一個紅包裹著供陽陽上大學的五千元;一個寡婦靠織布、紡線、繡花供養兩個兒子上大學,不知敖過多少夜晚,不知淌過多少淚水,不知耗去多少棉花,她堅信著婆婆的話:“苦日子是熬出來的?!?/p>
一個奶奶牽著一歲多的孫女秋閣,走過了她生命中最風雨、最坎坷、最辛酸的二十年,硬是供娃上了四川一所重點大學;
一個寡婦為了供娃上學,拉著西瓜車爬著泥濘的坡,一步一滑倒,一倒一身泥,一泥一臉淚,嘴里卻為自己加著油;
十三個普通的母親,背著干饃和涼水,搭乘著便宜的農用車,翻溝越嶺去百里之外拾棉花,圖的是用苦換錢,供娃上學。不料在黃河岸邊車翻人亡,以一個個血肉之軀向蒼天傾訴:學費猛于虎,上學難上難。
二是語言表現的質樸性。
《論語·述而篇》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意思是說,一個人應該立志于修為世間的“大道”,從謀生的技能中跳離出來,反觀自己,然后游刃有余。
游弋于商界的黨兄和我們一樣,規避不了對弱勢群體生存狀態的焦慮,這種焦慮體現在文學上,就會彰顯其個體性。
這些質樸的語言,是人生體驗,是情感對話,是從心窩子掏出來的。
三是問題揭示的深刻性。
孫子說:“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敝袊推结绕鸬年P鍵在于中國自身問題的解決。由于歷史和文化的原因,在我國,最貧困,最龐大的一個群體,就是農民。
一個農民,背負表天,面朝黃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下來就這么一點收入,要過日子,要看病,要供娃上學,要蓋房,是摳著掐著度日荒。
讓我們無法理解的是,高校教師的額外收入是以對大學生的高收費為代價的,是建立在成千上萬個貧困大學生的困難基礎之上的。
近年來,中央重視“三農”的一號文件接連下發,農業稅免了,溫總理又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莊嚴承諾:全國農村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繼續為農村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和補助寄宿生活費。讓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學,都能上好學。
這是老百姓的福,老百姓打心眼里感動。
春分剛過,天氣回暖,大地開化,河流解凍,愿天下的父母臉上都能掛著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