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評價臍血源神經干細胞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癥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 對肌萎縮側索硬化病人治療前后進行血液肝腎功能、電解質、血清酶學、血糖、血脂、細胞及體液免疫測定,進行Norris評分,觀察癥狀體征改變。結果 病人自身前后比較的結果顯示,經治療后血白細胞、谷草轉氨酶、乳酸脫氫酶、T細胞、Th細胞、IgG以及Norris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病人近期的病情有顯著改善。結論 臍血源神經干細胞移植后在近期內各項實驗室化驗結果顯示,干細胞具有高安全性,有較明顯的臨床效果,但有待繼續觀察和隨訪。
關鍵詞:神經干細胞;肌萎縮側索硬化癥;細胞免疫;體液免疫
中圖分類號:R7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10-0911-03
肌萎縮側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神經系統疑難病。它至今病因不明,發病似乎逐年上升,而且致死、致殘率高,從發病到死亡,帶病生存的長則(6~8)年,短則數月。由于該病病初確診困難,及至確診時已經形成多灶性損害。盡管關于病因的學說較多,但是迄今為止,還未發現特效的治療方法,亦沒有產生顯著療效的藥物。神經干細胞的問世,為該病的治療帶來一線光明,多家均有報道。我院對于22例已經確診的ALS病人使用臍血源神經干細胞治療,取得了一定的近期臨床效果,同時對于接受該療法的大部分病人進行了將近1年的隨訪,現將,臨床研究的近期評分及安全性評價結果報道如下,為進一步研究該病提供參考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5年11月~2007年4月在我院治療的22例病人,男15例,女7例;病程6個月至8年(2.08年±1.65年);年齡38歲~70歲(53.58歲±10.94歲);其中外國籍19例,中國籍3例。職業有商人、海員、工程師、工人、公司職員、干部等。全部病人均在所在國確診為ALS。到達我院后,再依據中華醫學會神經科專業委員會2000年制定的ALS標準復核無誤。
1.2 方法 22例ALS病人均常規進行血液HIV-DNA抗體、梅毒抗體、肝炎標志物(甲乙丙丁戊IgM抗體)、Torch 5項以及頭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
采用病人自身前后對照的方式觀察干細胞治療期間各項指標的變化。干細胞治療前及結束后測定血液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補體C3、C4、T細胞亞群、肝腎功能、血脂、血糖、電解質、血清酶學(方法均按試劑盒要求進行)、血尿常規,對病人肢體功能及生活能力采用Norris量表進行評定。
干細胞來自健康分娩孕婦的臍帶血(檢測HIV、梅毒抗體、肝炎標志物5項、Todch5項等),經由深圳市北科細胞工程研究所進行分離、提取、培養、擴增及向神經干細胞誘導傳代(4—6)代。每份細胞數量約1.5×107/mL~3.0×107/mL,其中約80%間質干細胞,20%神經前體細胞。每次移植前由病人簽署干細胞治療知情同意書。通過腰椎穿刺脊髓蛛網膜下腔或靜脈途徑植入干細胞。每人接受(4~6)次治療,每次間隔1周。
干細胞移植治療后的次日起靜脈給予神經生長因子9000AU誘導干細胞向神經干細胞轉化,連用3d。
每位病人治療期間均根據責任肌肉及關節、腦神經損傷的程度,接受平衡、關節活動度訓練及針刺(根據取穴原則遠近結合,6穴~8穴,平補平瀉)治療。
1.3 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在SPSS 11.5軟件包進行分析。
2 結 果
22例ALS病人治療前的HIV-DNA抗體、梅毒抗體、肝炎標志物、Torch 5項檢查均正常。按類型分別統計相關指標。
2.1 治療前后部分血常規指標變化情況 白細胞總數及血小板治療后均較治療前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均在正常范圍。其余指標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治療前后肝功能及部分酶學指標改變情況 治療后血清酶學普遍下降。其中谷草轉氨酶(AST)、肌酸激酶(CK)、乳酸脫氫酶(LDH)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指標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3 治療前后腎功能與電解質改變情況(見表3)
2.4 治療前后T細胞亞群和體液免疫指標改變情況 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總T細胞、Th細胞、IgG測值均較前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Ts細胞上升,其他變化不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2.5 治療前后血脂、血糖改變情況(見表5)
3 討 論
ALS是神經系統疑難病,目前無特效治療方法,被認為是神經系統的“癌癥”。關于其病因研究及治療方法已有另文報道。既往關于神經干細胞治療的研究已見諸于專業期刊。但采取的是胚胎嗅鞘細胞及自體骨髓干細胞,未見神經干細胞應用后全面的肝腎功能、電解質、血常規、免疫指標的安全性評價,療效反映的是干細胞治療后的近期效果或者個案報道。本研究中涉及了多方面的指標,對于ALS常規檢查不能反映其疾病的病因,MRI僅僅表現大部分病人伴有頸椎間盤突出,不表現其有椎間盤突出癥。EMG也只反映其損害為神經源性,具體的病因不清楚,目前沒有針對病因的治療,現有的治療方法,遠期效果均不好,對該病的診斷治療,神經科醫生遭遇很大挑戰。
接受神經干細胞治療的病人,停用目前常用的藥物如力魯唑及其他藥物。上述檢驗結果中血常規的白細胞及血小板治療后均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仍在正常值范圍。其升高的原因,可能是干細胞治療同時,成人均給予靜脈推注10 mg地塞米松防止變態反應,療程結束后,一般次日早晨抽血,反映白細胞升高,病人沒有感染,無發熱,最清楚的原因。可能是激素刺激引起,一般在3 d后下降。
谷草轉氨酶、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脫氫酶治療后比治療前下降,且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反映了在ALS的進展期,受已損傷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的影響,骨骼肌失神經,呈現節段性或部分萎縮,肌細胞發生炎性改變,出現部分病人的上述指標升高,有的人肌酸磷酸激酶測值高出正常(3~4)倍,統計學離散度很大,但治療后均降至正常。表明神經干細胞不僅可以促進運動神經元的修復,而且對受累肌肉病變后釋放的酶有降解作用。而肝腎功能、電解質這些主要指標均穩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血糖治療前后均值都在異常范圍,治療后升高,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血糖升高可能的原因仍然是與單次使用皮質激素有關。
細胞和體液免疫的水平反映體內的免疫系統功能。干細胞治療后,有總T細胞、Th細胞、IgC測值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盡管總體在正常范圍內,這種治療后測值的下降是否因應用糖皮質激素引起,需要今后設立部分組別,在最后一次干細胞治療后不用皮質激素,采血后化驗比較再行分析。
臨床上使用干細胞治療后,部分病人在個別治療時間后出現低或中等發熱,或腰痛,或頭痛,分析原因可能是治療后輕度的排斥反應,或穿刺后的脊膜刺激癥,或低顱壓綜合征,經對癥處理在(2~3)d內可完全恢復正常。
關于附加平衡及關節活動度,針刺治療是否喧賓奪主,或者本身反映了康復理療對評價病人療效的影響。因此,認為加入上述療法,僅僅是希望病人減少因制動或少動導致關節僵硬、肌肉廢用性萎縮。事實上很多病人接受干細胞治療前,已經在服藥或者接受康復理療,但近期的效果并無質的改變。干細胞治療加康復理療的模式,實際上為神經科疑難疾病的治療開辟了新途徑。今后有可能設立對照分組進一步評價其效果。
Norris量表反映ALS和運動神經元病的語言、認知、職業能力、運動能力,共有33個問題,每項滿分3分,最小0分。滿分為97分。治療后Norris評分上升,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無實驗室評價標準體系的前提下,量表反映的結果比較客觀,國外病人的病情變化也可依據該項國際公認的量表進行評價,對神經干細胞的遠期療效動態監測。
總之,該項研究客觀反映了臍血源神經干細胞治療ALS后各項重要指標的變化。初步表明,臍血源神經干細胞臨床應用是安全的,對ALS的近期運動能力、肌顫有改善作用。但是,畢竟ALS是神經系統疑難病,病因不清,致病因子繼續攻擊神經元,致使干細胞治療的遠期效果不如脊髓損傷等病。表明干細胞僅可針對損傷本身進行修復,并不能遏制病情惡化。干細胞近期的療效可能與其早期分泌的細胞因子或其他物質有關,遠期的療效才可能是干細胞建立的神經聯系。經隨訪,干細胞治療ALS后效果的維持約在(2~3)個月,此期過后,有病人重復使用仍然有效。因此,要想使用干細胞治療ALS,必須采用短程沖擊,隔段重復使用方能維持其效果,否則不能遏止其惡化。但最終還需闡明ALS的病因。研制新的藥物,基因治療或完善現時包括細胞療法在內的各種治療方法,才有望征服該病。
本文編輯 郭懷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