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了解不同疾病、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心臟功能狀況時自主神經功能活動的影響。方法 對135例診斷明確的病人進行心率變異性(HRV)的時域分析,監測24 h全部正常心動周期的標準差(SDDN)、24 h每5 min正常R-R間期平均值標準差(SDANN)、連續正常R-R間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24 h內每5 min節段正常R-R間期標準差的平均值(SDNNI)、兩個相鄰R-R間期標準差>50 ms的心搏數占所分析信息間期內心搏數的百分比(PNN50)。結果 糖尿病病人HRV下降最明顯,尤其是SDDN,SDNNI及PNN50,高血壓合并冠心病者SDANN及SDNNI下降,射血分數<50%及年齡≥70歲者HRV明顯降低,但各有特點;病人性別對HRV影響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不同疾病、不同心臟功能、不同年齡階段自主神經功能活動有不同特點,HRV測定是判斷疾病預后、指導治療的重要依據。
關鍵詞:心率變異性;心血管疾病;射血分數
中圖分類號:R541.7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10-1034-0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我科2006年1月~2006年6月住院的135例病人進行心率變異性檢查。冠心病20例,高血壓病35例,糖尿病13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壓45例,其他疾病22例;其中男59例,女76例;年齡≥70歲68例,<70歲67例;心功能檢查射血分數(EF)≥50%者86例,EF<50%者49例。
1.2 方法 所有病人進行動態心電圖檢查,監測5項指標。包括24 h全部正常心動周期的標準差(SDNN),反映24 h內的總和,心率變異性(HRV)<50定為明顯降低,<100為中度降低;24 h每5 min正常R-R間期平均值標準差(SDANN),若<50則變異程度降低;連續正常R-R間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24h內每5min節段正常R-R間期標準差的平均值(SDNNI);兩個相鄰R-R間期標準差>50 ms的心搏數占所分析信息間期內心搏數的百分比(PNN50)。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方差分析。
2 結 果
不同疾病比較,以其他疾病(除外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作為對照組。糖尿病組的HRV下降最明顯,尤其是SDNN,SDNNI及PNN50(P<0.01);高血壓病組及高血壓合并冠心病組SDANN及SDNNI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高血壓合并冠心病組下降更為明顯,但二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冠心病組SDNNI及r-MSSD,PNN50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齡比較,高于70歲者RMSSD及PNN50下降;不同射血分數比較:(以此表示心臟的收縮功能)EF<50%者較EF正常者SDNN,SDANN,PNN50下降(P<0.01)。不同性別病人HRV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HRV各項指標比較詳見表1。
3 討 論
HRV是定量測定體內自主神經功能對心血管調節的最有價直的指標之一,不同指標各有不同意義,PNNS0,r-MSSD與頻譜分析中的高頻相關,主要反映迷走神經張力;而SDANN,SDNN與超低頻相關,代表溫度、血管張力、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影響;SDNNI代表交感、迷走神經的雙重作用。糖尿病病人HRV下降源于神經受損,且心臟的副交感神經損害早于對支配血管的交感神經損害。從以上結果可看出,此類病人迷走神經受損的特點。The Frarningham Heart Study提示,空腹高血糖者HRV亦下降,HRV下降對心血管病人中的住院與死亡有一定的預測作用。高血壓病病人HRV變化主要表現為SDANN及SDNNI下降,反映出交感神經興奮及腎素-血管緊張素的激活,當合并冠心病時可見r-MSSD亦下降,反映迷走神經對心臟的支配作用降低。冠心病病人SDNNI及RMSSD,PNN50下降則集中體現出迷走神經張力下降,而交感-腎上腺系統激活在冠心病病人中可增加氧化介導的損傷,是缺血一再灌注損傷的機制之一。高齡病人表現為迷走神經張力下降,心功能下降的病人則以腎素-血管緊張素的激活為主,反映出心力衰竭病人的水鈉潴留。可見HRV測定結果與臨床病理基本符合。當然同一疾病在不同病程及不同藥物影響下HRV會發生變化。國外研究證實改善心肌缺血的藥物如曲美他嗪能提高HRV,降低內皮素-1(ET-1)和提高NO水平,并同時改善其癥狀。在高血壓中以BRS(壓力感受器反射的敏感性)和HRV為兩個治療靶點,氯沙坦較阿替洛爾更有優勢。HRV下降是最強的預測心源性猝死的因素,不同的測量方法對死亡類型有不同預測。自主神經系統激活導致交感神經張力增高,副交感神經影響減弱,其結果是血壓、心率、血小板聚集和血液黏稠度的增高,使心室顫動閾值減低,使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血小板聚集,從而引起缺血性事件,或心電性事件(心律失常),導致心臟性猝死。因此,抗交感神經是降低心源性猝死,減少心肌缺血損傷的重要一個環節。可見檢測HRV是判斷病人預后、指導治療的重要依據。
本文編輯 郭懷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