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評價腦脊液細胞學在病毒性腦炎早期診斷中的價值。方法 分析比較140例病毒性腦炎病人腦脊液細胞學與腦脊液常規及生化的檢查結果。結果 腦脊液細胞學在病毒性腦炎發病早期的異常檢出率為77.14%,腦脊液常規和生化的早期異常檢出率分別為42.86%,37.14%;腦脊液細胞學在病毒性腦炎發病早期的異常檢出率與腦脊液常規或生化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而腦脊液常規與生化的早期異常檢出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病毒性腦炎早期的腦脊液細胞學異常改變以淋巴細胞反應為主(85.19%)。結論 腦脊液細胞學在病毒性腦炎發病早期的異常檢出率顯著高于腦個液常規和生化,并且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提示價值,臨床常規進行腦脊液細胞學檢查可提高病毒性腦炎的早期診斷率。
關鍵詞:腦脊液細胞學;病毒性腦炎;早期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R51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10-0932-01
病毒性腦炎是較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由于其早期表現不典型,與其他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鑒別困難,因此,對病毒性腦炎的早期診斷一直是臨床上比較關注的問題。盡管現代化的檢測技術不斷增多,如血清抗體、免疫學試驗、腦組織活檢病毒分離等,但需要投入較多的資金和設備,常規開展較為困難,而腦脊液細胞學檢查投入小,易于開展。現將我院2005年~2007年收治的140例病毒性腦炎病人腦脊液細胞學與腦脊液常規、生化的檢查結果進行對比研究,以評估腦脊液細胞學用于病毒性腦炎早期診斷的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40例病人,其中男89例,女51例,年齡(9~89)歲,平均35.26歲。全年發病,無明顯季節性,呈急性或亞急性起病,病前有頭痛、發熱、乏力、上呼吸道感染史87例,口角皰疹13例,過度疲勞17例,意識障礙8例,抽搐5例,肢體癱瘓10例,其他癥狀包括嘔吐、大小便失禁、腦膜刺激征等。全部病人經病史、體征、腦電圖、CT或磁共振成像(MRI)、腦脊液常規、生化等檢查臨床確診。
1.2 方法 所有病人發病7 d內行腰椎穿刺采取腦脊液標本(1.5~2.0)mL,分別進行腦脊液常規、生化及細胞學檢查。將新鮮腦脊液放入侯氏微型細胞沉淀儀內,自然沉淀收集細胞,MGG染色,沖洗、晾干后鏡檢。細胞的識別及分類參考有關資料及侯氏標準。
1.3 判斷異常的標準 腦脊液常規細胞計數>10×106/L為異常;腦脊液生化的各項指標超出正常范圍為異常;腦脊液細胞學鏡檢發現細胞的數量或形態或淋巴單核細胞比例倒置均為異常。
2 結 果
140例病毒性腦炎病人的早期腦脊液檢查中,腦脊液常規的異常檢出率為42.86%(60/140),腦脊液生化的異常檢出率為37.14%(52/140),腦脊液細胞學的異常檢出率為77.14%(108/140)。腦脊液細胞學的異常檢出率與腦脊液常規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4.29,P<0.001),與腦脊液生化相比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χ2=45.73,P<0.001),腦脊液常規與生化的異常檢出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95,P>0.05)。
140例病毒性腦炎病人的早期腦脊液細胞學異常改變呈淋巴細胞反應的占85.19%(92/108),呈混合細胞反應的占14.81%(16/108),病毒性腦炎的腦脊液細胞學改變以淋巴細胞反應為主。
3 討 論
腦脊液常規和腦脊液生化檢查是臨床上對可疑病毒性腦炎病人常規進行的輔助檢查方法,其對病毒性腦炎具有一定的輔助診斷價值。腦脊液細胞學是觀察腦脊液中細胞的形態以及種類的輔助檢查方法。本組研究結果顯示,腦脊液細胞學對病毒性腦炎發病早期的異常率為77.14%,而腦脊液常規和生化的異常率分別為42.86%,37.14%,腦脊液細胞學的異常率顯著高于腦脊液常規和生化。
病毒性腦炎的發生中有免疫機制參與,機體針對病毒的抗原所產生的特異性免疫反應,由體液免疫(B細胞)和細胞免疫(T細胞)進行這一免疫過程。病毒性腦炎的免疫反應主要體現在腦脊液中出現異常細胞成分,即免疫活性細胞,系由小淋巴細胞在抗原刺激下轉化而成的轉化型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混合細胞反應和淋巴細胞反應均可出現在病毒性腦炎中。病毒性腦炎的腦脊液細胞學特征是以淋巴樣細胞反應或單核細胞反應占優。有文獻報道病毒性腦炎之腦脊液細胞學改變對早期診斷有著重要的意義。本組研究結果顯示,病毒性腦炎病人的腦脊液細胞學改變以淋巴細胞反應為主,這與文獻報道的細胞學改變特點一致。
盡管腦脊液細胞學對于病毒性腦炎的診斷不具有特異性,但與腦脊液常規和生化檢查相比不僅具有較高的異常檢出率,而且病毒性腦炎的腦脊液細胞學改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因此對于病毒性腦炎的早期診斷具有更高的價值。臨床可疑病毒性腦炎時,可常規進行腦脊液細胞學檢查,以提高早期診斷率。
本文編輯 郭懷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