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不穩定型心絞痛不同中醫證型與內皮素(ET)和心鈉素(ANP)的關系。方法 57例不穩定型心絞痛病人按中醫辨證分為心血瘀阻型(18例)、痰濁壅塞型(15例)、心腎陰虛型(11例)、氣陰兩虛型(13例)以及止常對照組(30名),分別檢測其血漿ET和ANP水平,并分析其相互關系。結果 中醫各證型不穩定型心絞痛病人較正常對照組ET和ANP明顯增高(P<0.01);中醫各證型間ET和ANP組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不同中醫證型不穩定型心絞痛病人血漿ET和ANP存在差別;血漿ET水平在不穩定型心絞痛中醫辨證分型中起一定作用。
關鍵詞:不穩定型心絞痛;中醫辨證分型;內皮素;心鈉素
中圖分類號:R541.4 R25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10-0936-02
內皮素(ET)參與動脈粥樣硬化、心肌肥厚形成,心絞痛的發生與ET水平密切相關;而心鈉素(ANP)可拮抗ET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討不穩定型心絞痛不同中醫證型與ET和ANP的關系。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不穩定型心絞痛病人,按照1979年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其中醫辨證標準參照衛生部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其中陰寒凝滯及陽氣虛衰型在福建省較少見,難以形成大樣本,故未納入研究。不穩定型心絞痛兼見肝、腎、肺及內分泌等其他系統嚴重病變或心臟本身的其他嚴重病變,日吸煙1包以上,中醫辨證二型兼見無主次之分或三型并見證型復雜者不人選。共人選不穩定型心絞痛病人共57例,男40例,女17例;其中初發勞累型17例,惡化勞累型30例,自發性心絞痛10例。中醫辨證分型:心血瘀阻證18例,痰濁壅塞證15例,心腎陰虛證11例,氣陰兩虛證13例。另設正常對照組30名,其中男20名,女10名,體檢證實無肝、腎、肺等其他系統嚴重病變。組間性別、年齡、吸煙、體重指數等情況經齊同檢驗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檢測項目及方法 血漿ET和ANP的測定放免盒由北京東亞免疫技術研究所提供,用自動計數儀進行非平衡法放射免疫測定所有標本同批測定,試劑盒的批內變異系數(4%);所有對象禁食12 h后,于清晨空腹采集肘靜脈血,由我院放射免疫室專人測定。
1.3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各組間數據比較用口檢驗。數據處理用SPSS 11.5軟件完成。
2 結 果
中醫各證型不穩定型心絞痛組較正常對照組比較ET和ANP均明顯增高(P<0.01)。中醫各證型間ET和ANP水平由高至低依次為:心血瘀阻型>痰濁壅塞型>氣陰兩虛型>心腎陰虛型,前兩者較心腎陰虛型和氣陰兩虛型有統計學意義(P<0.01)。詳見表1。

3 討 論
不穩定型心絞痛病人冠狀動脈ET水平高于穩定型心絞痛病人,ET在冠心病發病機制中起重要作用。ET是由血管內皮細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種強效的血管收縮肽。它作用于其相鄰的平滑肌細胞,通過激活磷酸肌醇的轉變,動員細胞內鈣的釋放,激活蛋白激酶C(PKC)以及促進Na+/H+交換引起細胞質堿性化等,引起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基因表達及細胞增殖,進一步導致動脈粥樣硬化;ET能促進心房肌細胞釋放ANP,而ANP作為舒血管肽可抑制血管內皮細胞釋放ET,ANP通過環磷酸腺苷(cGMP)介導的DHC,從而抑制細胞鈣內流,具有內源性拮抗作用。
ET與ANP相互作用,調節著血管的收縮與舒張,在冠心病的發生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結果表明,不穩定型心絞痛病人存在明顯的高內皮素血癥,不同中醫證型之間ET增高呈一致趨勢,提示高心鈉素血癥可能是繼發于高內皮素血癥。心絞痛屬中醫胸痹范疇,在胸痹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痰濁、瘀血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們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產物,二者可以互相轉化。痰濁滯經,易成瘀血,瘀血阻絡,聚為痰濁。ET是強烈的血管收縮劑,血漿ET水平較高的病人血液呈現凝、濃、黏、聚的病理狀態,這些均屬中醫的瘀血、痰濁的病理范疇,與本研究中心血瘀阻型和痰濁壅塞型不穩定型心絞痛病人血漿ET水平較高結果一致。而ANP水平變化可能是繼發于ET水平的變化,從一個側面提示在不穩定型心絞痛病人,ET與中醫分型更密切相關,對于心血瘀阻型和痰濁壅塞型不穩定型心絞痛病人更應使用內皮素拮抗劑進行治療。
本文編輯 王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