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腦活素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64例缺氧缺血性新生兒腦病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31例)和對照組(33例)。兩組均給予支持療法及對癥處理,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腦活素靜脈輸注,對照組加用胞二磷膽堿靜脈輸注。逐日檢查其臨床神經癥狀及進行新生兒神經行為評分。結果 兩組輕度、中度、重度病例臨床神經癥狀恢復時間無統計學意義;在新生兒神經行為評分比較中,評分的提高及達滿分時間,兩組輕度、中度病例間無統計學意義,但重度病例間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腦活素對重度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治療優于胞二磷膽堿。
關鍵詞: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腦活素
中圖分類號:R72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10-1000-01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IE)是圍生期窒息患兒易發生的疾病,及時、合理、有效的治療能使患兒臨床神經癥狀盡快恢復,以減低后遺癥發生率。我院采用腦活素治療并與胞二磷膽堿治療相比較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64例為2004年1月~2006年6月在我院兒科住院并經臨床及CT診斷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均符合1996年10月杭州會議修訂的標準,并據其進行分度。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齡≤24 h 25例,>24 h 6例,輕度8例,中度16例,重度7例;對照組33例,男16例,女17例,年齡≤24 h27例,>24 h6例,輕度6例,中度20例,重度7例。兩組的一般臨床資料包括窒息程度、出生體重、胎齡、頭圍和住院天數,經統計學處理均無統計學意義。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采用同樣嚴格的支持療法和對癥處理,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胞二磷膽堿125 mg,每日1次靜脈輸注,治療組給腦活素5mL,每日1次靜脈輸注,輕中度病例療程(7~10)d,重度病例療程(10~14)d。
1.3 觀察方法 所有病例由專人逐日檢查臨床神經癥狀及新生兒神經行為評分(NBNA)并記錄,臨床癥狀包括意識狀態、肢體肌張力和原始反射,NBNA根據鮑秀蘭提出的操作方法和評分標準進行。
2 結 果
2.1 臨床神經癥狀比較 兩組經不同治療后臨床神經癥狀恢復時間意識狀態恢復最快,其次是原始反射,肢體肌張力恢復最慢。兩組輕度、中度、重度病例神經癥狀恢復時間,經統計學處理均無統計學意義。中度在7d左右,重度在12d左右神經癥狀恢復。詳見表1。
2.2 新生兒神經行為評分比較 輕度病例在(7~9)d NBNA評分達39分以上,中度病例在(7~9)d達37分以上,重度病例治療組在(10~14)d時即達40分,對照組此時僅達33分,兩組有統計學意義。NBNA達滿分時間:輕度病例(4~5)d,中度病例(7~8)d,兩組相同無統計學意義,重度病例對照組(12~13)d,治療組10 d,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3 討 論
腦活素是由動物腦蛋白提煉出來的器官特異性氨基酸混合物水溶液,其中85%氨基酸是游離的,15%結合成分子量在10 000以下的低分子肽,進入人體后50%~80%可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組織,發揮氨基酸的腦器官特異作用。其藥理作用主要為改善腦代謝,可通過血腦屏障,直接進入腦的神經細胞中,作用于蛋白質合成并影響代謝,使受抑制的葡萄糖轉運恢復正常。
本研究采用腦活素治療HIE,并與胞二磷膽堿作比較,除檢查臨床神經癥狀(意識、肌張力、原始反射)外,還逐日檢測NBNA評分,以判斷臨床病情好轉情況。兩組對輕中度HIE患兒臨床神經癥狀消失、NBNA評分的提高及達滿分的時間相近;對重度HIE患兒,兩組臨床神經癥狀恢復時間相同,在NBNA評分的提高及達滿分時間,腦活素優于胞二磷膽堿。
本文編輯 郭懷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