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鄧小平認為對蘇聯模式要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要區(qū)分蘇聯模式中的基本制度層面和具體體制層面,對前者不能否定,而必須結合新的實踐和本國的實際發(fā)展;對體制和具體做法層面的東西則不能照搬,要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進行改革。
關鍵詞:鄧小平; 蘇聯模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基本制度
中圖分類號:A8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10-0025-03
2007年是鄧小平“南方談話”發(fā)表15周年。鄧小平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其創(chuàng)立的鄧小平理論及其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歷史貢獻已經為廣大中國人民所理解,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離不開鄧小平對蘇聯模式的科學分析與思考。為此,本文將探討鄧小平對蘇聯模式的思考及其歷史貢獻。
一、 鄧小平對蘇聯模式的思考經歷了一個長期的過程
建設社會主義作為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壯舉,沒有什么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只能在探索中不斷前進,中國是一個經濟文化非常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難度更大,所以新中國成立之后,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經驗就當然成為我們的樣板。從新中國成立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發(fā)生了全面深刻的影響:從經濟、政治體制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特別是以計劃經濟為中心的高度集中的、否定市場經濟的經濟體制,對中國的影響更是不容忽視。
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領導我們黨找到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可以說,鄧小平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是與其對蘇聯模式的思考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鄧小平同志作為我們黨第一代領導集體中的重要成員和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對蘇聯模式的認識、熟悉程度是十分深刻的。從20世紀60年代以后,蘇聯模式的弊端在我國經濟、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開始逐步暴露出來,但是基于當時的歷史條件與形勢,在整體上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很不成熟,還固守著對社會主義“一大二公三純”的僵化理解,因此,對蘇聯模式弊端的全面糾正當時也是困難的。文化大革命沉痛的教訓教育了中國共產黨,總結文革的教訓,回應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主題,思考適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道路成為當務之急。
在鄧小平看來,中國過去的社會主義體制是學蘇聯的,它曾經發(fā)揮過積極作用,但又存在著一些弊端。問題在于,社會主義究竟是什么樣子,怎樣搞社會主義,蘇聯“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而且“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而以往我們社會主義體制的弊端直接源于對蘇聯模式的照搬。
“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鄧小平理論的主題,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也離不開鄧小平對蘇聯模式的認真思考。他認為,社會主義制度并不等于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做法,搞社會主義必須根據本國的實際,必須發(fā)展生產力。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是什么,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楚的,”或者說“沒有完全清楚”。這種不清楚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照搬蘇聯模式,將蘇聯模式絕對化,把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做法等同于社會主義,比如我們曾經認為計劃經濟就是社會主義,而且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內容。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鄧小平提出了“社會主義的任務很多,但根本一條就是發(fā)展生產力,在發(fā)展生產力的基礎上體現出優(yōu)于資本主義,為實現共產主義創(chuàng)造物質基礎。”
二、 鄧小平對蘇聯模式的認識
鄧小平是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展開對蘇聯模式思考的,換言之,他思考蘇聯模式的弊端從根本上講是為了探索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才能使中國更好地發(fā)展,避免以往的錯誤。他的這種思考大致包括下面的內容:
1. 蘇聯模式只是建設社會主義實踐的一種形式。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這個重要問題,鄧小平在對蘇聯模式的反思中、在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中開始了對社會主義本質問題的思考。他認為各個國家和民族由于自己特殊的歷史文化條件,建設社會主義的形式不應該是單一的,社會主義沒有一種固定的模式,各個國家必須從自己的實際出發(f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本國的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他指出:“革命是這樣,建設也是這樣。在革命成功之后,各國必須根據自己的條件建設社會主義。固定的模式是沒有的,也不可能有。”正是基于這種思考,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后,鄧小平指出:“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了鍛煉,從中吸收教訓,將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因此,不要驚慌失措,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沒用了,失敗了。哪有這回事!”正確的做法是對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必須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的分析。
2. 必須從基本制度和具體體制的不同層面區(qū)別認識社會主義的實踐。人們經常議論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就是“斯大林模式”。對于這一模式,國內多數學者是持貶斥或否定的態(tài)度。然而,鄧小平對蘇聯模式卻有著更為深刻的思考,既不一概否定也不全盤接受,而是做出科學的實事求是地分析。在鄧小平看來,“斯大林模式”包含兩個層次的內容:第一,這一模式反映了社會主義本質特征和基本原則的基本制度。這是第一位的、決定性的。鄧小平認為,對于“斯大林模式”中有關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內容,我們必須充分地肯定,始終堅持不能動搖。蘇聯70年社會主義實踐表明,他們堅持共產黨執(zhí)政地位,建立了以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蘇維埃政權,對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實行廣泛的民主,而對資產階級及其一切敵對勢力實行專政,依靠無產階級專政保衛(wèi)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這兩種形式的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使之在國民經濟中占有統(tǒng)治地位。在此基礎上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從而為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創(chuàng)造了前提條件;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堅持無產階級世界觀----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地位。所有這些,都是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體現,符合生產力社會性質的要求,反映了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因此絕不能否定。我們黨在1959年發(fā)表的《再論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一文中,曾經把這些內容概括為蘇聯革命和建設的基本經驗,并指出這些經驗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是“每個國家革命和建設的過程”的“共同方面”。這是社會主義的共性。是否堅持這些“共同方面”,屬于搞不搞社會主義的問題。對這一方面內容的否定,實際上就是動搖和拋棄了整個社會主義事業(yè)。在這個問題上,鄧小平是旗幟鮮明的。他反復強調我們的改革是社會主義的改革。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第二,這一模式反映了社會主義本質特征和基本原則的具體實現形式,即具體的政治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具體的方針政策、措施。這是第二位的,從屬性的,它們屬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范疇。鄧小平認為,對于“斯大林模式”中有關這一層次的內容,需要做具體分析。其中,有的是正確的,有的是錯誤的;有的在蘇聯的具體國情下是正確的,搬到別的國家去則是不恰當的。早在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一文中,對蘇聯這個層次的經驗就采取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態(tài)度。毛澤東提出,我國應以蘇聯經驗為鑒戒,走中國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是以此為發(fā)軔的。鄧小平認為,對這一層次的內容也要注意做歷史的分析。更多的情況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某種體制某種政策是正確的必要的,但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也會喪失歷史合理性,因此必須進行改革。蘇聯的教訓表明,在客觀條件發(fā)生變化的情況下,不進行改革是沒有出路的。
3. 要科學認識蘇聯的社會主義模式。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中的重要成員,鄧小平經歷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從學習蘇聯模式、照搬蘇聯經驗、發(fā)現蘇聯模式的問題、探索適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以揚棄蘇聯模式的全過程,其對蘇聯模式的經驗、問題及其對我國社會主義的影響有著極為深刻的認識與思考。在鄧小平看來,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績首先必須予以肯定。這是因為,第一,70多年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確實取得了巨大成就。第二,對蘇聯模式中所堅持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價值不能否定。從中國社會主義改革的歷史進程看,我們所改革的主要是具體體制和機制問題,而堅持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這是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改革的基本立場觀點。第三,蘇聯模式有確實存在弊端,必須進行改革。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基本上是適應生產力的性質及其發(fā)展的需要。但是在基本制度適應需要的情況下,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仍然存在一定的矛盾。這種矛盾需要及時通過改革體制、轉變機制予以解決。其次,對蘇聯在經濟工作中所犯的許多錯誤,我們應該引以為戒。蘇聯在20世紀30年代社會主義工業(yè)化時期,過于偏重發(fā)展重工業(yè),犧牲了農業(yè),戰(zhàn)后隨著國際形勢趨于緩和,又沒有及時調整國民經濟結構,造成農業(yè)、輕工業(yè)的落后;加之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后,蘇聯貽誤了對計劃經濟體制進行根本改革的時機,因而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出現了經濟停滯、市場供應緊張、人民生活改善不快的情況。這成為蘇聯政局劇變的一個重要因素。鄧小平在領導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過程中認真吸取了蘇聯的經驗教訓,抓住歷史機遇,對我國以往的基于對馬克思主義的僵化理解和照搬蘇聯而形成的以計劃經濟體制為核心的經濟政治體制進行大膽的改革。鄧小平稱“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
4. 社會主義的改革必須遵循科學的理論、采取正確的途徑和方法。在全面總結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經驗教訓、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鄧小平結合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實踐認為社會主義的改革必須遵循科學的理論、采取正確的途徑和方法。首先,他指出,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作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一種實驗,成績是基本的。不能因為蘇聯模式的問題而否定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進而否定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得出社會主義失敗的結論。其次,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確實存在著嚴重的弊端,必須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按照正確的理論和方法進行改革。同時要看到,蘇聯模式的弊端是存在的,這些問題之所以存在,是和這些國家封建主義傳統(tǒng)的根深蒂固有關、和這些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短、經驗不足有關,而不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問題。因此必須明確,社會主義的改革屬于體制層面上的問題,要進行體制的革命,不能否定基本的社會主義制度。
鄧小平對蘇聯模式的思考,對于我們正確進行社會主義的改革,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劉祖熙.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
[2]宮達非.蘇聯劇變新探[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
[3]周尚文,葉書宗,王斯德.蘇聯興亡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5]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下)[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
[6]鄧小平文選(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責任編輯 仝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