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所創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國化的前提和理論淵源,為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國化進行了定向和開路。從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到胡錦濤等黨的領導人,把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論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相結合,在繼承中創新,在改革中前進,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中國化的歷史接力,并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 中國化; 理論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10-0015-04
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論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相結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所創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國化的前提和理論淵源,為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國化進行了定向和開路。從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到胡錦濤等黨的領導人,不斷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國化的歷史接力,形成了一些寶貴的經驗。
一、 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國化的前提和理論淵源
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解放的學說,其核心內容是教育、啟發和引導無產階級由“自在階級”變成“自為階級”,并為實現解放全人類的偉大歷史使命而奮斗。而無產階級要完成這一偉大的歷史使命,必須“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閃電一旦擊中這塊樸素的人民園地,德國人就會解放成為人”。[1]這就是說,要使無產階級真正成為實現全人類解放偉大理想的階級,就必須向他們進行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
馬克思、恩格斯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原則和實踐基礎,成為無產階級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創者。這主要表現在:一是創立了唯物史觀,為無產階級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二是提出“共產黨一分鐘也不忽略教育工人”,[1]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三是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同教育對象的經濟利益相結合,這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關鍵;四是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和造就一批有覺悟的新人去實現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要使“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惟一方法。”[2]這就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產生后,其理論在世界范圍得到了廣泛的傳播,這為各國無產階級把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論與各自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相結合提供了必要的前提。馬克思、恩格斯早在創立他們理論時就闡明:“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3]因此,“它必須完全脫下它的外國服裝”。[3]這實際上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必須同各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實現民族化的問題。這一任務不解決,馬克思主義就不會為那里的人民所真正接受,就不能成為那里的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有效的思想武器。
列寧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并將其付之于實踐。列寧是將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同俄國實際情況相結合的光輝典范,他關于應當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的論述非常科學透徹。他說:我們“尤其需要獨立地探討馬克思的理論,因為它所提供的只是總的指導原理,而這些原理的應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于法國,在法國不同于德國,在德國又不同于俄國。”[4]他還認為:共產黨人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原則時,“不是要求消除多樣性,消滅民族差別(這在目前是荒唐的幻想),而是要求……把這些原則在某些細節上正確地加以改變,使之正確地適應于民族的和民族國家的差別,針對這些差別正確地加以運用。”[5]
列寧正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同當時俄國的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形成了俄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列寧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其主要內容有:一是明確提出了“政治教育”的概念,強調無產階級政黨要“積極地對工人階級進行政治教育,發展工人階級的政治意識”;[6]二是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輸”原則,他指出,“階級政治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給工人,即只能從經濟斗爭外面,從工人同廠主的關系范圍外面灌輸給工人。”[7]因此,無產階級政黨應努力“把社會主義思想和政治自覺性灌輸到無產階級中去”,[7]這為確立無產階級政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針和政策提供了充分的理論依據;三是提出“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真正的共產主義者,使他們有本領戰勝謊言和偏見,能夠幫助勞動群眾戰勝舊秩序,建立一個沒有資本家、沒有剝削者、沒有地主的國家。”[5]為達到此目的,列寧又提出了培養人、教育人、提高人的政治覺悟的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務;四是提出了無產階級政黨的思想建設問題;五是建立了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機構和體系,如在軍隊中成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在蘇維埃政府中成立了政治教育總委員會等。
總之,列寧從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長期性和艱巨性,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目的和根本任務,思想政治工作的“灌輸”原則到黨的思想政治建設和組織管理體系等方面,全面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形成了俄國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所創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國化的前提和理論淵源,為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國化進行了定向和開路。
二、 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國化的歷史接力
中國共產黨是一貫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并勇于進行理論創新的黨,在把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不斷進行理論創新,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從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到胡錦濤等黨的領導人都十分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們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不僅善于繼承前人的理論成果,而且還注重根據變化了的國際國內形勢以及黨和國家建設的新要求,進行探索和創新,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國化的歷史接力。
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國化的貢獻主要表現為:一是論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戰略地位和作用。他說:“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斗爭的中心環節。如果這個任務不解決,黨的一切政治任務是不能完成的。”[8] “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9]“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經濟工作和技術工作的保證,它們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10]這些論述分別從中心環節、生命線和保證三個角度闡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戰略地位和作用。二是確定了“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戰略目標。三是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上,毛澤東強調要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為人民服務教育、革命精神和革命紀律教育等;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上,毛澤東總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具體方法,如整風學習的方法、說服教育的方法、相互批評的方法、榜樣教育的方法等。四是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則,如黨性原則、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思想政治教育與物質利益相結合的原則等。概而言之,毛澤東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國化的奠基人。
毛澤東在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國化道路上起著承前啟后的歷史作用。所謂承前,就是把最初從國外傳入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中國實際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中國化,為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在中國的傳播、運用和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天地和正確的道路;所謂啟后,就是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國化的任務深深印刻在后繼者的思想中,在把握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時俱進的進程中,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中又把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國化推向深入,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國化的歷史接力。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總結新的經驗,針對新的實際,進行新的創造,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和觀點,從而使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中國化的理論與實踐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國化的貢獻主要表現為:一是特別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緊緊圍繞經濟工作來展開,要服從和服務于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要致力于為經濟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堅定正確的社會主義方向。他說:“經濟調整是一個很艱巨、很復雜的任務。現在我們已經看到存在不少問題,我們還會遇到許多現在預料不到的問題。為了完成這個任務,為了保證全黨思想上行動上的一致,必須有效地加強和改善我們黨的思想政治工作。”[11]二是提出了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戰略目標。三是強調“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教育和“四項基本原則”教育。四是提出實事求是、發揚民主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原則。五是提出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是“不能搞運動,方法以教育、引導為主。”[12]五是強調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健全制度和加強法制緊密結合起來。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面對深化改革的國內形勢和風云變化的國際形勢,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敏銳地把握時代特征,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理論課題,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的思想政治教育經驗。江澤民對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國化的貢獻主要表現為:一是繼承和運用了毛澤東的“生命線”理論,對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進行了準確定位:“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是團結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實現黨和國家各項任務的中心環節,是我們黨和社會主義國家的重要政治優勢。”[13]指出“宣傳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事關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大局。”[14]二是從培育“四有”新人的實踐要求上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四以”的理論標準來塑造人,即“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13]三是站在時代的高度,科學地賦予思想教育的時代內容:愛國主義教育強調要“始終注意教育廣大干部群眾把國家主權與安全放在第一位,自覺維護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和人民的利益”;[13]理想信念教育強調要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教育”的統一,必須成為“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內容”;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和無神論教育強調要拓展到科學精神教育領域,認為科學精神是關系到執政黨的地位能否鞏固的大事。四是更加關注處理好兩大文明建設的關系。“搞好精神文明建設,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辦好一切事情的保障,絕不能‘一手硬、一手軟’。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必須一起抓。思想政治工作只能抓好,不能放松。”[15]五是提出“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并舉的治國方略,豐富和發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途徑。
黨的十六大以來,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國化的接力棒又傳到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手中,新的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工作,面對新形勢新任務,不斷開拓前進,取得了新的成績,積累了新的經驗。一是強調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三個著眼于”,即“著眼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著眼于服務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和全黨全國工作大局,著眼于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16]二是堅持把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堅持把為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服務作為宣傳思想戰線的中心工作、堅持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極為重要的任務。三是加強和改善黨對宣傳思想工作的領導。四是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宣傳思想工作隊伍建設,為做好工作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五是要用時代的要求來審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發展的眼光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改革的精神來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
歷史的浪潮,總是不斷地沖刷人類留在思想沙灘上的或深或淺的足跡,幾代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論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相結合,在繼承中創新,在改革中前進,不斷實現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中國化,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正如胡錦濤指出:“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艱難困苦中奮起、在艱辛探索中前進,開辟了實現這一崇高理想和共同愿望的正確道路,創造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業績,譜寫了動人心魄的壯麗詩篇。今天,歷史的接力棒已經傳到我們手中。我們的事業偉大而艱巨,我們的前程光明而美好。”[17]
三、 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國化的基本經驗
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歷史,就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論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際日益結合的歷史,就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國化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的歷史。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堅持與時俱進,以反映時代特征和實踐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指導實踐,并根據實踐的新鮮經驗不斷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不斷創新,一代又一代地把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國化的事業推向前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主要有:
第一,始終堅持以發展的眼光科學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這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國化歷史接力的基本前提。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作家反復強調,他們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科學方法和行動指南,是發展著的理論,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馬克思列寧主義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是我們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論任何時候都要堅持。但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決不能不顧歷史條件和現實情況的變化,拘泥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作家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針對具體情況提出的某些個別論斷和具體行動綱領,而應當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適應新的需要,創造新的理論,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
第二,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這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國化歷史接力的基本路徑。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國化歷史接力的底蘊在于它具有偉大的實踐品格。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人反復強調的命題。毛澤東把這一“結合”稱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必須解決的“第一個重要問題”。鄧小平把這一“結合”稱為“我們吃了苦頭總結出來的經驗”。江澤民把這個“結合”稱為中國共產黨八十年來最基本的經驗。堅持這一“結合”,就必須科學判斷和全面把握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中國的基本國情以及中國共產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和肩負的歷史使命,大力弘揚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它始終嚴格地以客觀事實為根據,而實際生活總是在不停的變動中。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國化必須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發展。
第三,始終保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發展的新境界,這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國化歷史接力的基本條件。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和開拓創新的實踐品格,推進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國化離不開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鄧小平說:“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世界形勢的日新月異,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很快。……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12]他還說:“我們搞四個現代化,不開動腦筋,不解放思想不行。什么叫解放思想?我們講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11]江澤民也指出,要“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這三個“解放出來”,彰顯了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品質。思想政治工作是在不斷適應新的歷史條件的變化中發展的,是在繼承和創新的辯證統一中前進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尊重適應新的時代特點,改進創新,才能保證其強大的生機和活力,才能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發展的新境界。
第四,始終堅持、加強和改善黨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領導,這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國化歷史接力的基本保證。毛澤東指出:“掌握思想領導是掌握一切領導的第一位。”[18] “全黨都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19]鄧小平說:“我們說改善黨的領導,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強思想政治工作。”[12]江澤民:“思想政治工作是全黨的工作,所有黨員和領導干部都要做。”[13]胡錦濤指出,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是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重要原則和制度,是堅持黨的領導的一個重要方面,必須始終牢牢堅持,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各級黨委要始終高度重視宣傳思想工作,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切實加強和改善領導。要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各部門和各人民團體齊抓共管、各負其責的工作體制。
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國化的歷史接力和基本經驗昭示我們: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國化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發展過程,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對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國化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但是他們并沒有結束真理。中國共產黨人在新世紀,要繼續把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國化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要繼續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史詩譜寫下去。
參考文獻:
[1][2][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5][6][7]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9][10]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12][13]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4]江澤民對宣傳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作重要指示[N],人民日報,2000-01-05.
[15]江澤民.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
[16]胡錦濤.堅持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宣傳思想工作[EB/OL]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4/2232678.html,2003-12-07.
[17]胡錦濤.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EB/OL] http://search.people.com.cn/was40/people/GB/paper_magazinexl.jsp?no=7, 2004-08-22.
[18][19]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0]何一成.融合與創新: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國化的歷史和經驗[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21]魯曉琴.鄧小平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探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
[22]王麗娟.黨的三代領導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之比較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5,(1).
[23]王紅霞.論鄧小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J].沈陽大學學報(第16卷),2004,(5).
[24]夏小華.論江澤民同志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5,(4).
責任編輯 仝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