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反科學主義是20世紀西方影響最深遠的文化思潮。本文試從生態主義、動物解放主義、人文主義和后現代主義四個方面來論述反科學主義思潮并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科學; 反科學; 科學主義; 反科學主義
中圖分類號:C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10-0050-03
現代科學技術以其突飛猛進的飛躍性發展,既改變了自身的存在狀況,也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面貌,從而成為社會進步和發展的主導性的革命力量。但是,現代科學技術在給人類帶來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時,也打開了裝有災難和禍患的“潘多拉魔盒”,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正在不斷擴大化、普遍化和深遠化。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人們開始對科學技術進行反思,以至在西方逐漸形成了反科學主義的逆流。本文試從生態主義、動物解放主義、人文主義和后現代主義四個方面來論述反科學主義思潮并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和現實意義。
一、 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 科學與科學主義
科學的概念是很難界定,一般認為,科學是技術的基礎,或者說科學支撐著技術。對這個觀點,一個直截了當的解釋是:科學給我們提供的對客觀世界的描述,并不一定是絕對正確的,但是,在很多情況下,科學可以為我們提供一種對客觀世界的近似描述,這種近似描述對于我們解決實際問題已經足夠用了。科學的本質,一種觀點認為,科學是發現事物的規律,是我們理解自然界的最有效的方式。所有的科學活動都包括觀察或實驗,以及將收集到的證據上升到理論的活動。《簡明牛津字典》給科學下的定義是,科學是“系統的、有條理的知識”,系統性是科學區別于其他類型知識的一個重要特征。再者科學講究證據和理論。科學證據往往來自于實驗,不過,有些科學如天文學和地質學做實驗不多,其證據主要來自于觀察。與之相應,科學主義是緊密聯系自然科學,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研究科學認識論和邏輯、科學方法及科學知識的增長的哲學流派。科學主義一般都反對“思辨形而上學”,反對哲學構造包羅萬象的體系,反對或不重視研究本體論,回避思維與存在的關系這個哲學的基本問題。有的雖然承認本體論、世界觀的意義,認為肯定客觀物質世界的獨立存在是科學的前提和基礎,但都認為本體論和世界觀的問題缺乏可檢驗性,不可證明,只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承諾”、“信念”、“預設”。它們主張哲學的科學性,重視科學方法,要求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人和社會的問題,相信科學可以改變人性和社會,可以帶來人類的幸福和社會的進步。湯姆·索雷(TomSorell)的觀點尤為典型地代表了這一主張,他認為:“科學主義是一種關于科學的信念——特別是自然科學——它認為科學是人類知識中最有價值的部分,之所以最有價值,是因為它最權威、最嚴肅和最有益的。”
(二) 反科學與反科學主義
反科學就是站在科學的反面,主張丟棄科學,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和科學應用等方面,企圖代替科學,成為人們新的信仰的一套言論。反科學,對于進一步完善科學體系,使人們清醒地認識科學、了解科學有一定的作用。早在18世紀,盧梭就從人性發展的角度質疑“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于敦風化俗”,認為科學及其技術并不必然為人類帶來幸福,卻使人失去本性。現代反科學主義的主要主張就是要克服由于現代科技帶來的人類整體的異化,恢復人類的自由與解放。筆者認為反科學主義是對科學主義的一種反思,科學主義者認為只要擁有科學,那么人類面臨的一切問題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而反科學主義者不這么認為,這種緊張就演變成一種變形的“決定論”與“非決定論”的對立。
二、 現代西方的反科學主義思潮
(一) 生態主義對科學技術的批判
1962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R·卡遜《寂靜的春天》一書的出版為標志,人類將生態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書中,卡遜根據大量事實科學論述了DDT等農藥對空氣、土壤、河流、海洋、動植物和人的污染,以及這些污染的遷移、轉化,從而警告人們:要全面權衡和評價使用農藥的利弊,要正視由于人類自身的生產活動而導致的嚴重后果。卡遜不僅威脅到了生產DDT的化學公司的利益,也威脅到了人們習以為常的科學主義自然觀。科學主義自然觀是建立在決定論、機械論、還原論的牛頓經典物理學模式之上的,它將自然看成一架遵從單一規律的運轉精良的鐘表,人可以洞悉其全部規律,也對它擁有無上的權力,可以無限地開發和索取。在這種倫理觀下,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只是偶然的、可以避免的、可以克服的,而卡遜則直接指出了這種倫理觀的荒謬及后果。人必須重新考慮人與自然的關系,古老的自然哲學重新復活,在生態哲學中得到延續,并在此基礎上產生了新的科學——生態科學和環境科學。
這些思想對當代生態運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導致了生態運動中的反科學思潮,并將矛頭直接指向了科學技術本身。在他們看來,科學技術固然帶來了地球上表面的繁榮,卻嚴重破壞了地球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有序性,而后者對人類的生存發展更為根本;科學技術創造了現代物質文明,卻又為毀滅文明提供了高效手段,增加了不安全感。
(二) 動物解放主義對科學技術的批判
動物解放主義被認為是比動物福利運動更加激進的,動物福利運動認同動物實驗的必要性,但強調應該把實驗規模壓縮到最小限度,而且實驗過程中動物所承受的痛苦必須降到最低。而動物解放主義者強調動物和人類具有相同的權利。在他們看來,動物實驗在道德上就是錯誤的,并且實驗本身也是非常殘酷的。動物解放運動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澳大利亞哲學家Peter Singer,他的著作《動物的解放》被認為是動物權利運動的綱領性文獻,他指出將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等動物劃入“人類”的范疇,所以將它們從可怕的實驗和人造的死亡中解救出來自然可以將整個“人類”的苦難最小化,同時將幸福最大化。雖然Singer的觀點很多人并不同意,但它仍然是連貫而有力的,它影響了很多人對動物權利的根本看法。如果動物與人類具有相同的權利,那么動物實驗就與人體實驗或低智商人體實驗性質相同了。大多數人會認為這是一種對人類的侮辱。
動物解放主義者曾試圖通過政治和道德的壓力來達到其目的,但他們的活動的邊緣卻被盲目擴大了。動物解放主義者曾經采取襲擊的方式釋放實驗用的動物,并對研究人員進行威脅和使用暴力。對科學家及其支持者而言,動物實驗是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并且會在未來給人類帶來福音,對動物解放主義者來說,動物實驗是一種暴行,與殘害人類同罪,人們寧可不要科學也要保護和解放動物。
(三) 人文主義對科學技術的批判
20世紀70-80年代,核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和化學工業的飛速發展,造成了環境的污染。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掠奪造成了生態、能源、人口和生存問題。人們在媒體上可以看到“曾經一度是多么引人的小路兩旁,現在排列著仿佛火災活動后的、焦黃的、枯萎的植物。被生命拋棄了的地方只有寂寞一片……”這樣的描寫,在反科學主義者的眼中,科學成了十惡不赦的社會公敵。人們憤怒地寫道:“我們需要的是用科學來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教我們在一個沒有污染的世界里如何做人,而不是把我們當作活動的機器。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亮光,而是更多的溫暖。”人文主義者認為,科學的高度發展造成了社會結構與文化意識的割裂,造成了社會結構不適合人的心理結構發展的問題;科學的發展忽視了人的需要、人的存在、人的價值、科學充當了社會、經濟及政治權利對個人或群體心理進行控制和操縱的工具,從而導致個人或群體心理功能紊亂,導致各種人格分裂等。
(四) 后現代主義對科學技術的批判
后現代主義對科學技術的批判主要來自海德格爾一脈,特別是法國的后現代主義者們,如德里達、福科、拉康和利奧塔。德里達認為,當你說什么是什么,必然會忽略某些有價值的東西。問題是解構真的可以界定嗎?德里達自己最明晰的解釋也不過是,解構是一種懷疑情緒,它質問:“什么的本質是什么”?因為,我們不可能洞悉任何言論惟一、純粹的本質。福科指出,科學并不像它宣稱的那樣,是一門中立的學科。許多敵對或競爭的理論在打架。研究者要說服反對者相信他的學說,何其難也!拉康試圖建立心理的結構,并想用“符號”和“能指”來解釋它。他將心理學和語義學聯系在一起,并且認為“自我”埋藏于語流當中。他的思想影響了許多后現代主義思想家。利奧塔主張,未來、我們的知識都全然不可預測。他將關于宏大敘事的論戰引領到新的方向。信息技術的上升足可以產生各種各樣的可能性,人類也許會脫離肉體而使用機器。利奧塔對此頗為憂懼。總之,后現代主義者們爭辯說,科學只是諸多神話體系或敘述方式的一種。他們堅持認為,通過結構科學語言,人們發現不存在真正的客觀性標準。海德格爾抱怨說科學和技術是非人化的,認為技術在現代社會中居于統治地位。法蘭克福學派馬爾庫塞指斥現代社會中批量制造出沒有精神向度的“單向度的人”。福科指出,科學常常被權力結構、官僚體系和國家所支配。對科學的政治上的和經濟上的運用,掏空了它自詡的中立性。費耶阿本德以其科學史研究為根據指出,科學和非科學之間并無絕對的界限,科學并不比其他文化更優越。實證主義全面退卻,科學失去了高高在上的神圣地位,自然也失去其衡量和規范其他文化成果的資格。
三、 反科學主義產生的原因
(一) 科學知識的不普及以及宗教勢力強大
以美國為例,美國公眾對科學知識現在是這樣一個水平,“接受調查的一半成年人不知道地球繞太陽一周要花一年的時間”。不到7%的美國成年人可以按照最一般的定義稱作是有科學知識的,只有13%的成年人有理解科學過程的最低水平,而且有40%的人不同意“占星術終究不是科學”這種說法等等。宗教與科學并行是一個悖論。宗教對部分的有限的科學知識的承認可能會改善科學與宗教的對立關系,但根本的改變卻是不切實際的。懷特海指出:“17世紀時,地動說受到天主教的宗教法庭所拒斥。距今一百年以前,地質科學所提出的時間廣延性使得新舊教的宗教人士都大為震驚,而今天進化論的理論也仍然是宗教的眼中釘。”美國不僅科學技術高度發達,同時宗教勢力也特別強大,例如在美國的成年人中有1/3說他們是“重生的”信徒,60%的成年人說他們相信地獄對于要永遠受罪的人是存在的。每年個人捐贈給宗教機構的財政支持現在已超過50億美元等等。這些因素都是為公眾產生反科學情緒的提供了環境。
(二) 對現代科學技術帶來的負面影響估計不足
20世紀成長起來的西方知識分子親眼目睹了現代科技革命及其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的思想必然要同過去的思想傳統分道揚鑣。過去的知識分子傾向于對科學技術的能力抱有浪漫主義的幻想,而對科學技術的負面影響天真地估計不足。如生態環境的破壞、能源危機、人口問題等等都是人類前所未有的。現在還有克隆技術、轉基因技術以及納米技術等等都對人類道德、倫理和安全都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使得人們對這些技術產生了疑慮。
(三) 來自哲學內部對科學的攻擊
在哲學界內部,對科學的攻擊來自兩個有影響的領域。第一,從庫恩到費耶阿本德,許多科學家論證說,所謂科學方法是不存在的。科學知識與社會文化制度有關,范型的變換是由于超理性的原因。早期人們的看法是錯的,因為他們相信有一種檢驗科學論斷的客觀方法。這種批評顯然言過其實了。科學的功能與從中誕生的社會文化背景有關系,在科學中我們無法做出絕對的斷言,然而確存在可信賴的、檢驗科學的標準,存在著一些關于客觀性的準則,它們是超越了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的。第二,來自后現代主義的攻擊。他們認為科學同神話和小說沒有什么本質的區別,甚至有些激進的女性主義者和后現代主義者認為現代科學是男性中心主義或兩方面中心主義的。甚至主張取消現代科學,代之以女性主義的或東方神秘主義的類科學、邊緣科學,因此,他們一致希望看到“科學的終結”。
(四) 人文主義者認為現代科學強調理性、客觀性、非人格化,使人生失去了魅力
科學技術不僅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物質力量,更重要的是科學技術重塑了當代社會的關系與結構。一切宗教的、社會的、意識形態領域的文化形式都不得不轉過頭來驚訝地注視著科學技術這位迅速成長起來的巨人,開始對科學和技術作人文主義的反思。從所謂人性對科技的質詢和批判,轉為對人性自身的反思和批判,人們開始意識到,科學和技術不是外在于人的成果,而是由活生生的人正在從事著的人類實踐活動,把科技視為工具或視為奴役者都是對人類責任的放棄和逃避。
四、 反思反科學主義思潮及其現實意義
反科學主義對科學確定性的質疑,在一定條件下有助于克服科學主義把科學絕對化的偏頗。但將人類社會的危機歸罪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導致對科學技術的否定,則不免有失偏頗。科學技術作為調節人與自然關系,實現人的價值目標的中介性手段,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科學技術的雙重屬性決定了它既要受到自然規律的制約,又要受到社會文化價值觀和人的目的的規范。反科學主義由于其對科學主義把科學絕對化的克服,反對把科學視為最高的、唯一的知識模式;反對把技術作為社會進步的最重要標準;反對向自然的無限擴張;主張對科學技術的發展進行約束和引導等思想,引起人類對科學技術的反思,產生了一定的現實意義。從辯證法的角度看,科學主義和反科學主義的存在,使科學技術更加關注人的發展,人和自然的協調發展,使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得以合一,也使科學倫理,技術道德及科學技術的價值評判受到人類的重視。反科學主義思潮將新的價值觀引入科學,開辟了未來科學的方向。
(一)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合一
科學精神是人類在探索自然現象和規律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一種主體精神,其精髓就是理性和求實;人文精神則是人類面對自己的境遇,在以主體與客體關系為對象的世俗文化中升華出來的主體精神,關心的是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是有限性的個體生命歷程,是對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沉思。進入20世紀后,由于種種社會原因,使西方國家出現倫理的失落、人文精神的失落和人的價值的失落。許多人把這種現象歸結為是由于弘揚科學精神所造成的。對科學精神的反思使我們有可能更深入地認識科學精神的實質,事實上,我們應該看到,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是統一的,科學技術越是發達,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內在的統一性就表現的越清晰。割裂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我們認識的局限造成的。
(二) 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現代反科學主義思想認為,人必須重新考慮人和自然的關系,古老的自然哲學應該復活,在生態哲學中得到了延續,并在此基礎上產生了新的科學-生態學或環境科學。當代科學技術向人類提供了可以深刻全面地認識自然的潛力和手段,人類可以憑借它達到使人類事務與自然規律協調的目的,并在這種協調中走向持續的繁榮昌盛。這也就是我黨總結出來的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即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
(三) 科技價值和倫理的反思
反科學主義思潮使我們更加清晰看到科學技術發展中對人的忽視,愛因斯坦甚至認為,科學家在歷史上并不是最重要的,他說,我們切莫忘記,僅憑知識和技巧并不能給人類生活帶來幸福和尊嚴,人類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的宣道士置于客觀真理的發現者之上。現代高科技的發展使科技與倫理的關系越來越密切,科技倫理化趨向日益明顯.建構面向未來的科技倫理是高科技時代的迫切需要。科技倫理化道路就是把科技的三個方面的價值追求統一起來,以實現科技服務于人類的目標。
參考文獻:
[1]M.Bridgstock等.科學技術與社會導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盧梭.論科學與技術[M].商務印書館,1997.
[3]趙紅州.論反科學思潮[J].科技潮,1999,(10).
[4][英]AN懷特海.科學與近代世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5][英]凱文·奧頓奈爾.黃昏后的契機—后現代主義[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6]韓孝成.科學面臨危機[M].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
[7][美]杰拉耳德·霍爾頓.科學與反科學[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 劉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