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唯物史觀的概括與發展,其中,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個代表”思想的一個根本組成部分,它的提出是立足于對歷史前進方向的總把握,代表了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了物質文明的歷史發展趨向,關于何為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理論界有不同的理論闡釋,綜其大要,可以從物質、精神、政治、文化等多層面歸納為10種,這10種觀點基本代表了“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主要內涵。
關鍵詞:人民群眾; 根本利益; 綜述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10-0097-02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中,關于“人民群眾根本利益”這一問題的研究,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前后,已經有了不少文章與著作。比重認為,關于何為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理論界大致存在10種觀點。
第一,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個動態的、歷史的概念。王逢文、張明、鄧春輝、黃偉力、張正乾和李鵬、王家芳等都提出,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動態范疇,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其實現形式和內容也有所不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條件下,由于政權掌握在封建買辦資產階級手中,勞動人民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剝削和壓迫,只有通過武裝革命的道路,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推翻國民黨反動腐朽的政治上層建筑,確立以人民民主專政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層建筑,改變買辦的封建的生產關系,才能使人民從根本上擺脫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的剝削和壓迫。這時的人民根本利益就是政治上獲得解放,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人民政權,為社會主義革命創造條件。但對于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民的根本利益到底是什么,學者之間存在分歧。如王逢文、張明和王家芳認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民根本利益體現于不斷改革開放,推動生產力發展,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鄧春輝則認為現階段人民根本利益就是國家獨立強盛,民族繁榮振興,人民富裕殷實;張正乾和李鵬提出,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人民的根本利益主要體現在鞏固人民政權,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物質基礎建設上,為改變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狀況創造條件;黃偉力則認為,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是由經濟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等多重內容構成的有機整體,是立體的、多維的。
第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多層次、多方面利益的辯證統一。李建國、古琴與何振南、苗月霞、周曉陽與張多來、孫晴蔚、王家芳等都提出,“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一概念內涵豐富,它既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的統一,又是最廣大人民的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統一、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統一、社會利益與生態利益的統一。不過,王家芳認為,在諸多的利益之中,國家利益集中體現了最廣大人民的整體利益與長遠利益,處于最高層次,應當得到優先考慮和安排。
第三,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人的自由與全面發展。潘永江、劉香漢等提出,所謂根本利益就是人的最終利益或曰歸根結底的利益。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就是實現共產主義,而共產主義社會的最根本的本質特征就是人的全面發展。“那里每個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人們有無充分自由的權利,有沒有廣泛發展的空間,從而使人得到全面發展,使人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是社會能否進步的關鍵,中國共產黨也正是在這一點上,把“人的全面發展”,看成是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但潘永江同時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最高形式。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不同發展水平的社會是不同的。第一是物質利益,第二是精神利益(政治、文化),第三是自由而全面發展。三者我們不能截然分開,而要看成互相交錯的整體,根據社會不同發展水平把握不同側重點。
第四,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現在物質利益與精神利益兩個方面。魯品越認為,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物質生活方面的客觀需要的滿足——物質利益。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客觀需要,不僅是物質性需要,還包括精神文化方面的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健康向上、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人類生活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這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任務。滿足最廣大人民以上兩個方面的需要——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正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目的所在。因此,作為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大力進行精神文明建設。
第五,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有不少學者持該觀點。如劉德龍、古琴和何振南、秦曉英、趙平俊、叢樹海、李抒望、趙暉和儲霞、汪潛等,都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等等,就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澤民根據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從利益的具體層次上科學地闡述了各種具體利益的內涵。他指出,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經濟利益,也就是指物質利益,是指人民物質生活需要的滿足。江澤民指出:“要盡快地使全國人民過上殷實的小康生活,并不斷向更高水平前進。堅持黨的富民政策,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努力增加城鄉居民的收入,不斷改善人們的吃、穿、住、行、用的條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改進醫療衛生條件,提高生活質量。”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使最廣大的人民共同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政治利益,就是指人民當家作主政治生活需要的滿足。他指出:“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和偉大創造精神,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實現自己的愿望和利益。”文化利益,就是指人們精神生活需要的滿足。在2001年七一講話中,江澤民進一步把文化利益界定為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和享受文化成果的充分權利。”
第六,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經濟利益。肖洪云、王月喜,等持該觀點。在人民的全部利益中,只有經濟利益才能稱得上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個“根本利益”決定了人民的其他利益,決定了它是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這個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首先應該考慮人民群眾的生存以及與之相關的物質利益,實事求是地把滿足人民群眾生存需求的物質利益作為代表和實現人民根本利益的一個基點。
第七,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政治利益。唐益軍、張文雄、胡東升等。人民群眾的政治利益是指人民群眾在政治生活中政治地位的提高和民主權利的行使,其核心是憲法載明的公民的民主權利,人民群眾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集中體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八,現階段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是發展生產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持這一觀點的如曾成貴、周平、王柏俊和謝煒、吳孔鐸、劉淑榮等。我們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這個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貫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解決這個矛盾,唯有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舍此別無他途。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因為它代表著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因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是發展生產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即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第九,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和平統一。馬舉魁,余治利等。國家的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民族傳統和理想信念。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一直把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視為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仍然把維護祖國統一作為始終不變的奮斗目標;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這一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科學構想,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十,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穩定。求是雜志于1999年發表評論員文章指出,維護穩定,就是維護社會主義,就是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楊波等持相同的觀點。鄧小平曾深刻指出:“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只有穩定,才能有發展。”對于處在發展中的社會主義中國來說,在全球動蕩、社會主義運動出現曲折、國內社會大變革時期,維護穩定顯得尤為重要。從一定意義上講,維護穩定,就是維護社會主義,就是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之所以經濟發展連上幾個臺階,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不斷提高,一條基本的經驗和重要條件,就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經受住了各種風險的嚴峻考驗,維護了政治穩定、經濟穩定和社會穩定。
上述10種關于人民根本利益的觀點,分別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定義,都存在著一定的合理成分。但筆者認為,人民群眾的利益應該區分為根本利益與具體利益,并且,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和一定的經濟社會條件下,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會外化為具體利益,也就是上述觀點中提及的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農民利益,等等。
參考文獻:
[1]魯品越.“三個代表”思想的唯物史觀內涵[J].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4).
[2]曾成貴.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個代表”的核心[J].理論月刊,2000,(7).
[3]周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實現人民根本利益[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3,(5).
[4]王柏俊,謝煒.“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哲學考察[J].上海黨史與黨建,2003,(1).
[5]劉淑榮.對“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再思考[J].理論探索,2004,(2).
[6]吳孔鐸.解讀“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J].理論建設,2003,(6).
[7]叢樹海.不斷滿足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經濟學思考[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2,(2).
[8]趙暉,儲霞.代表和實現人民根本利益的四點要求[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4,(7).
[9]劉德龍.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途徑[J].理論前沿,2000,(14).
[10]古琴,何振南.準確理解根本利益 切實當好忠實代表[J].唯實,2001,(2).
責任編輯 仝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