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
中國可持續發展模式
國際經濟學會(IEA)圓桌會議“可持續發展的政治經濟學”
中國比較經濟學研究會等承辦
倫敦經濟學院副教授許成鋼認為,中國的體制是經濟上高度地方分權的體制,這創造了地區間競爭的巨大激勵,促進了以地區為基礎的改革實驗或制度實驗。但該體制推進改革的重要條件,是上級對下級考核指標的單一性和明確性。隨著經濟進一步發展,經濟增長不再是惟一目標,現行的中央與地方關系激勵機制就可能掣肘可持續發展。目前突出的土地產權、環保、地區差異、貧富分化等問題均與此相關。
中央對地方的考核指標必須根據地方承擔的新角色重新界定。需要調整地方政府的角色,兼顧社會保障、環保等。但許多角色相互間固有的深刻矛盾,使得設計從上至下的激勵機制極其困難。因此,加強地方政府向轄區人民直接負責的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與會者普遍認為,民粹傾向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經濟發展初期,一定的威權可以克服民粹傾向,也可以增強決策和執行力,從而啟動經濟發展。同時為了保障社會穩定,一定的補助性社會政策是必需的。
經濟發展后,則須允許更多的社會參與,惟此才能防止特定利益集團對經濟有過大影響。東亞、拉美、印度的經驗都說明了這一點。
宏觀
資本流入決定因素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全球金融穩定報告”
2007年9月24日
有一種普遍看法是,就中期而言,除了強勁的宏觀經濟基本面之外,如果國內金融市場運作良好,將會鼓勵資本流入和降低資本流量的波動性。對一組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在1977 年至2006 年期間資本流入的考察顯示,決定資本流入量和波動性的決定性因素,包括股市發展程度、市場流動性及金融開放度等。股市流動性和金融開放度對資本流入水平有正面影響。而隨著金融開放度提高,資本流入量的波動將減弱。
此外,對一些新興市場國家的考察表明,很難找到一套統一的金融政策來協助處理資本流入問題。大體而言,如采取多項政策鼓勵中期金融市場發展,包括建立良好的監管體系,提高透明度,改善體制質量,改進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而僅采取治標不治本的短期辦法,則不能減弱資本突然外流的后果,使金融體系免遭破壞。
政策
中國扶貧政策亟需調整
“中國發展報告2007:在發展中消除貧困”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
2007年9月25日
中國原有以維持生存為基本出發點的農村貧困線,已不足以反映農村居民在發展自身能力方面,主要是健康和教育方面的基本需要,應研究并建立包括醫療和教育基本需要在內的有別于“生存貧困線”的“發展貧困線”。
開發式扶貧政策應更多從生產性開發轉向人力資本開發,通過教育、就業培訓、健康保障等措施提高人力資本水平。同時社會保障制度應在反貧困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中國當前扶貧工作采取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協調下的多部門協作機制,這種方式在資源動員上比較有效,但在資金和項目的管理上部門間的協作不足。今后應改善扶貧工作中的政府治理,可考慮把分散在政府各部門的扶貧資源整合起來統一規劃、統一使用。
(詳見《財經》網絡版www.caijing.com.cn“每日特稿”)
金融
次貸并非金融危機肇因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孫立堅等
“次級債風波與現代金融風險”
《比較》第32輯
次級按揭貸款模式并非當前金融風波的始作俑者。事實上,是金融中介機構在開展消費者信貸這一現代化金融業務時遇到的過度競爭和標準化的風險定價方法,使得它們無法根據消費者差異化的特征來制定出正確的風險價格,從而導致過度的貸款擴張行為,埋下金融風波的種子。監管部門雖然在風險管理理念上已經發生變化,但缺乏很好的事前監管方法,只能通過事后貸款機構財務狀況的好壞來加以判斷。此外,信用風險通過資產證券化很容易擴散到衍生品市場,形成十分嚴重的系統性風險。
問題在于,監管當局如何要求市場參與者進行必要的信息披露,令其有義務解釋衍生品收益和風險形成的機理,并應盡快設計出一套有效激勵機制來事前約束這一特殊信貸市場中金融創新所可能伴隨的道德風險。否則,現代金融業務深化過程中,全球性金融危機就很難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