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見領袖
退耕還林:八年之后會否前功盡棄?
《財經》網絡版 2007年9月23日
【背景】新華社日前全文公布《國務院關于完善退耕還林政策的通知》,要求“調整退耕還林規劃”,中央政府不再擴大退耕還林規模,這一政策轉向令不少農民和專家擔憂:八年之后,補貼政策會有什么變動呢?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毅認為,退耕還林工程存在著很多問題,包括補償標準偏高、退耕規模擴大化、替代生計問題尚未解決、農民參與程度低、生態效果有待檢驗、工程的可持續性不高等。如果上述問題得不到很好解決,新一輪的退耕還林補助政策有可能付出更大的經濟社會代價。而目前對于這個工程本身最大的疑問即在于,假如再進行一輪補助的話,如果沒有良好的機制,八年以后是否能夠保持工程成果的可持續性?
值得肯定的是,新的退耕還林政策還包括建立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的專項資金和制定專項規劃。為解決影響退耕農戶長遠生計的突出問題,中央財政將安排一定規模資金,主要用于退耕農戶的基本口糧田建設、農村能源建設、生態移民以及補植補造,并向特殊困難地區傾斜,同時與原有的國家各項扶持資金統籌使用,從而起到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的作用。
因此,如何落實這項政策就成為工程能否可持續的關鍵,這不僅需要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還給廣大退耕戶提供了更多的參與渠道和機會。同時,專項資金還更應該關注勞動力培訓、信息共享和替代產業建設等綜合措施,以進一步解決退耕戶今后的出路和發展問題。
怎樣“解放”醫生?
《財經》網絡版 2007年9月18日
【背景】據統計,近15年來,中國人均衛生費用迅猛增長,而人均醫生數量幾乎沒有增加;近年畢業的大中專醫學生,只有四分之一進入了醫療衛生崗位。與之形成對照的是,培養醫學人才需要高成本。
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副會長熊先軍認為,醫療技術服務價格的調整不是一個簡單提價的過程,而是要通過復雜的制度變革。這種制度變革的核心,應該是從改革醫療機構現有的人事制度入手,即“解放”醫生,開放醫生的勞動力市場,由市場來決定醫務人員技術服務的價格。借此,他們可以自由行醫,既可以在國有醫療機構行醫,也可以在私人機構和個體診所行醫。具體而言,一是開放醫療服務市場,允許私人開業;二是取消對醫生的準公務員管理,實行工資決定市場化、職稱認定行業化、基本保障社會化;三是把公立大醫院改造成為真正的區域中心醫院,向個體開業醫生出租大型設備、手術室,以及提供相關的服務,以支持個體開業。
自由流動會讓醫務人員在勞動力市場上具有更高的談判能力,這也許會抬高醫務人員的工資,但勞動力資源的增加也會使工資有下降的趨勢。最終,醫生的工資不管是上升還是下降,都是市場均衡的結果,是符合市場規律的。通過市場競爭的篩選,最后跟任何行業一樣,醫療行業也只能夠、并且應該能夠獲得社會的平均利潤。
(以上內容詳見《財經》網絡版www.caijing.com.cn“意見領袖”欄目)
本欄目近期重點提示
Brian Ranson(穆迪KMV公司信貸策略董事總經理)
中資銀行如何補上貸款風險管理這一課
張春霖(世界銀行企業重組高級專家)
國企紅利究竟應派發多少
王毅(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退耕還林:八年之后會否前功盡棄
汪濤(美洲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與策略主管)
“熱錢”是外匯儲備畸高的“元兇”?
哈繼銘(中國國際金融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利率和匯率,調控更應倚重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