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深入分析文化的“生產”屬性,指出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形態;文化生產的意識形態屬性與文化產品的“商品”性是辯證的統一。進行文化體制改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就必須創新文化觀念,修正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形成的我們對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過于敏感,對其“生產”屬性認識不足這一觀念上的偏差,充分認識市場價值作為文化生產屬性的最重要因素的巨大作用,全面、辯證地把握文化產品的意識形態性和商品性,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產業。
關鍵詞:文化生產; 市場價值; 商品屬性
中圖分類號:G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8-0057-03
為了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2006年1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對2003年以來的文化體制改革試點進行了總結,發出了全面推進改革的號召;同年9月13日,《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頒布,確定了文化發展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和目標任務。這些新文件和新精神,打破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一些禁區,明確了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和政策環境,使我國文化產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我以為,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對文化的“生產”屬性做一些較深入的探索與分析,有利于改變和創新文化觀念,有利于加快文化體制改革的步伐,有利于調動全社會參與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的積極性,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
一、 文化是一種生產形態
從社會生產實踐的角度看待和考察人類及人類的一切活動,是馬克思主義的重大創見。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在考察人同動物的本質區別時,把一切人的族類本質特征歸結為人的“有意識的生命活動”和全面的、自由自覺的、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生產活動,歸結為人的能動的實踐。他說:“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即改造無機界,證明了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誠然,動物也生產。它也為自己營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貍、螞蟻等。但是動物只生產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東西;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支配也進行生產,并且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支配時才進行真正的生產;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因此,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這種生產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通過這種生產,自然界才表現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因此,勞動的對象是人的類生活的對象化:人不僅像在意識中那樣理智地復現自己,而且能動地、現實地復現自己,從而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從馬克思主義的這一基本觀點出發,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文化,不僅是社會意識形態,而且又是一種生產形態。“文化生產”是“生產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這種提法,有沒有理論依據呢?答案是肯定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1845年合作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把精神活動稱之為“生產”,說:“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觀念、思維、人們的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關系的直接產物。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人們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等的生產者。”這里強調了意識形態與物質活動的相關性,并且把意識形態也作為一種“生產”——“精神生產”來肯定。這段話雖然沒有直接談及文化,但我們根據馬克思的一貫思想,認為文化當然也屬于“精神生產”的一種,也是一種生產形態。
從人的社會本質是生產實踐活動的觀點出發,把文化看作是一種生產形態,看作是人類的一種生產實踐活動,這種理念既是對馬克思主義有關理論的繼承,也是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對文化本質的一種革新性認識。
在肯定了文化是一種生產形態之后,還需要進一步說明文化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生產形態?它的特殊性與實質是什么?我們認為,決定“文化生產”本質的,并不是它的物質生產的一般性質,而是它的精神生產的性質。因此我們在肯定文化是一種生產形態之后,還要肯定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生產形態,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不同于一般物質生產的精神性,它是一種精神生產形態。
文化活動是作為與“物質生產”相對應而存在的“精神生產”的一種“特殊的方式”,其理論依據可以在馬克思主義的原典著述中找到。如“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的資料”,“精神生產隨著物質生產的改造而改造”,等等。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談到資本主義物質生產同某些精神生產部門如文學藝術相敵對時說:“施托爾希不是歷史的考察物質生產本身,他把物質生產當作一般的物質財富的生產來考察,而不是當作這種生產的一定的、歷史的發展和特殊的形式來考察,所以他就失去了理解的基礎,而只有在這種基礎上,才能夠既理解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的組成部分,也理解一定社會形態下自由的精神生產。”此外,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還專門論及了物質生產與作為文化生產一個部門的“藝術生產”發展的不平衡關系。概括地說,馬克思主義首先把人類的社會生活分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大部分,把社會關系分為物質關系和思想關系兩大部分,認為精神生活或思想關系只是物質生活或物質關系的上層建筑,文化藝術是上層建筑的一個部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同時,又從生產實踐的角度指出,人類為了滿足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所進行的生產,分為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兩大類,而“文化生產”只是精神生產的一個部門,是一種特殊的生產形態,它一方面以物質生產為基礎,有著一般生產的普遍性,另一方面又具有自身的相對獨立性和不同于一般物質生產的特殊性。
二、 “文化生產”與一般物質生產不同或本質區別
1. 生產的目的不同。人出于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對外界產生各種需求,如自然需要、社會需要、物質需要、精神需要等。人的各種需要是由不同方式的生產創造出來并加以實現的。不同的方式的生產則分別滿足人的不同的需要。物質生產的產品直接用于人們物質生活的過程中,滿足人們物質的需要或實用需要,一般講,其本身并不存在或發生什么“意義”的問題。人最基本的物質需要是維持生存所必須的衣、食、住、行等,滿足這些需要的物質產品如食品、衣服、住房、交通工具等,雖然也包含一定的審美因素,但其基本價值卻在于物質的功用性和使用方面。人除了物質需要之外,還有精神的需求,人們喜愛和欣賞各類文化產品,這就是精神的需要。而“文化生產”的產品則或多或少地包含著藝術性并且發生著社會意義,因為它是社會生活在人們頭腦中審美反映的產物。它與人的意識的關系是直接的,而與物質現實的關系是間接的。人類之所以要進行“文化生產”,制造各種層次、各種規格、各種類型的文化產品,主要不是為了某種實際使用價值,而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影響人們的精神世界,文化產品直接影響的是人的精神意識、思想感情、情緒意志、審美心理等,通過對人的精神的影響最終達到影響實際的社會生活。
2. 產品的消費方式不同。從產品的消費來看,“文化生產”明顯不同于一般的物質生產。一般的物質產品,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耐久性,因而具有可以再度轉讓出去的使用價值,它是可以出賣的有用品,是交換價值的承擔者,是一種商品。而文化產品則有自己的特殊屬性,主要是審美和教育屬性。誠然,在現代社會中,文化產品也具有一定的商品屬性,但商品屬性決不是其主要屬性和本質屬性。馬克思在談到精神產品與一般物質生產的產品的不同時,曾舉例說:“人們對律師、教士和音樂家等等的服務支付了報酬,但既不能用這些服務來還債,也不能用它們來購買商品,也不能用它們來購買創造剩余價值的勞動,這些服務像容易消失的消費品一樣消失了。”文化生產創造的主要是認識價值、審美價值和教育價值,而不是使用價值,它要滿足的是人們的精神需要,而不是物質需要。工人制造畫筆和小提琴是物質生產勞動,而藝術家用畫筆和小提琴創造美術作品和演奏樂曲是文化生產勞動,這兩種勞動所提供的消費有著原則的區別。前者所提供的是生產資料,而后者所提供的則是人的精神上的消費、情感上的享受。
3. “文化生產”的過程和結果具有特殊性。文化生產的全部過程中,常常包括一個主體通過改變外在事物來達到自己目的的物化過程,即創作主體在現實中確立自己產品物質形式,實現勞動對象化的過程。雕刻家把石頭刻成雕像,畫家用顏色和線條在一塊空白的畫布上繪出一幅視覺可以把握的畫面,都是通過改變原來事物的物質形式以確立自己產品的物質形式。在這一點上,作為文化生產的藝術創作,與一般的物質生產是相同的。但是,文化的這種物質生產性質并不是本質的,只是表現在整個文化生產全過程中的某個層面上即藝術傳達的層面上,是一種技巧性的藝術外層的生產。藝術創作(文化生產的較高級形態)的全過程是主體運用一定的物質形式傳達他對社會生活的審美認識與審美感受的行為,它所物化或對象化的是創作者對現實世界獨特的審美掌握,包括他的思想感情、個性特征和對生活的體驗。因此,文化生產所物化或對象化的內容是與物質生產完全不同的,有其自身獨具的特殊規律。文化生產固然有一個運用物質的表現手段把主體的審美認識和審美感受傳達出來的制作過程,需要表現技巧,但從本質上講,它是一種精神生產。文化生產不僅關系到如何表現和如何傳達,更主要的是關系到表現什么和傳達什么。一個劇作家或導演生產一部劇本或一部電影,從生活體驗到構思再到實際創作直至完成其產品,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這是一種文化產品,其產品上物化或對像化的是藝術家的精神生產勞動;一群熟練的技術工人可能在幾個小時內生產出成百上千同規格的機器零件,但這不是文化產品(藝術作品),因為這些零件上所物化或對象化的只是他們的物質生產勞動,并不蘊涵他們的世界觀和對社會生活的審美認識和審美情感。
三、 文化產品的市場價值是文化生產屬性的核心要素
我國從2001年才開始搞官方名義上的文化產業,在很長的時間內,我們的文化產業帶有自發性,再加上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對文化生產屬性的核心要素文化產品的市場價值認識不到位,這使我們喪失了一些文化產業發展的機遇,也造成了我們的文化產品在國際上沒有競爭力。
直到現在,在對外文化交流過程中,我們的文化走向世界主要還是“送”出去,而不是“賣”出去的。歐美國家以及日本等文化貿易強國則不同,他們高度重視文化產品的市場價值,依賴其先發國家長期努力建立起來的時尚文化和當代大眾流行文化機制,以及全球化的市場,明星制度、經紀人制度和全球營銷方式,將其文化產品推向市場,不僅文化企業賺取了豐厚的利潤,擴大了其文化市場份額,發展了其文化產業,而且還悄無聲息地塑造了該國的國家文化形象。幾年前的迪斯尼電影《花木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火爆美國歐洲等地的《花木蘭》在美國取得了1.2億元票房的好成績,在中國大陸票房雖然不佳,但也達到了1000萬元。不難發現,迪斯尼制造的《 花木蘭》雖然故事梗概和形象來源于中國古代經典故事,但其文化本質已經脫離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宣傳的孝道,而徹底成為了具有美國英雄主義的巾幗印象。但美國人才不在乎這個,他們在乎的是中國原來有這么多可以拿來賺錢的文化資源,他們看中的是文化故事中的市場價值。日本人“惡搞”《西游記》更是無所不用其極,光電視連續劇就有四個版本。去年的一個新版本,唐僧由女演員扮演,著白冠白袍,除了慈悲為懷,還不時表露出女性的柔美和細膩;孫悟空是“神經質超人”,乘滑板來去自由;豬八戒除了一對招風耳之外,外貌無異于常人;沙和尚好色、好斗……這中間又有多少中國古典文化可言,但富士電視臺已經把該劇賣到韓國等亞洲的四個國家和地區,甚至包括歐洲、澳洲等多個國家也對其充滿了濃厚的興趣。
不可否認,中國具有世界上最豐富的文化資源。但是,為什么我們這個有5000年以上歷史、曾經引領過先進文化的文明古國,在今天卻沒有占據應有的地位,而美國這樣一個只有200年歷史的文化資源小國,卻成為一個文化強國和輸出大國,連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日本和韓國都已經在文化生產和文化輸出上占盡先機?平心而論,這其中歷史的、客觀的原因多多,但沒有充分認識和高度重視文化的生產屬性以及文化產品的市場價值是文化生產屬性中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導致形成這種狀態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品是特殊市場價值和使用價值的辯證統一,是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的辯證統一,文化產品價值實現與增值是生產過程創造和消費過程再創造雙重作用的辯證統一,文化產品價值取向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辯證統一。
四、 文化的意識形態性與“文化產品”的商品性是辯證的統一
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角度來考察,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從社會生產實踐的角度來考察,文化又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形態即“文化生產”。這兩者是相聯系的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兩者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文化藝術,同其他形式的社會意識形態一樣,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它的發生和發展,歸根到底是為經濟基礎所決定的。這種決定作用,表現在文化藝術的發生和發展上,是經濟基礎最終決定了各個歷史階段的文化藝術的主要內容和形態。從根本上講,任何形態的文化,都是適應于一定的經濟基礎并為鞏固和維護其經濟基礎服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所制約、所決定的,反過來又必須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服務,為社會全面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服務。
“文化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形態,其“產品”的商品屬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顯得越來越突出、越來越重要。微觀上講,藝術家的創作、藝術作品的質量愈來愈受到發行量、收視率、票房價值等經濟因素的制約和影響,藝術家的精神勞動產品即藝術作品也愈來愈凸顯其商品屬性。宏觀上看,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與科技的結合日益緊密,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來越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強弱的重要尺度之一。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要贏得國際競爭,不僅需要強大的經濟生產力、科技生產力,同樣需要強大的文化生產力。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生產”的商品化已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商品因素一方面可以幫助文藝家獲得從事再生產的經濟支持,促進文化事業的繁榮和文化產業的壯大;另一方面又有可能使文藝家蛻變為商人的雇傭,文化藝術創作完全受商品價值規律的支配。可以說,“文化生產”的商品屬性對文化藝術發展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同時并存。
正是基于對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和“文化生產”的產品的“商品”屬性的正確、辯證、完整的認識和把握,我們今天所進行的文化體制改革才必須牢固地樹立這樣的指導思想: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緊緊圍繞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新的文化發展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進行文化體制改革,要求我們改變長期以來由于種種歷史原因形成的對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過于敏感,對文化的“生產”屬性認識不足的觀念偏差,堅持樹立新的文化發展觀,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始終把文化創新作為文化發展的戰略基點和前進動力,促進文化與經濟、政治、社會協調發展;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堅持以人為本,保障和實現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的成果;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最大限度地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文化的實力和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2)[C].人民出版社,1979.
責任編輯 宋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