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產品責任事故中,除產品存在缺陷外,有時使用者、消費者的使用行為及其他中介行為也是構成損害的原因,如果以上第三因素介入,就增加了客觀聯系的認定難度。對此有人提出應把侵權法中的因果關系轉化為過失問題。本文在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對相關理論和法律規定進行了分析,指出在產品責任因果關系的判斷上,不能用過錯代替對因果關系的深入分析,而應將兩者結合起來,準確界定產品生產者和銷售者的責任。
關鍵詞:產品責任; 因果關系; 過錯; 嚴格責任; 過錯責任
中圖分類號:D91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8-0108-04
產品責任中的因果關系是產品缺陷與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其中受害人的損害是由產品缺陷造成的。在產品責任事故中,通常造成損害結果的原因是復雜的。除產品存在缺陷外,有時使用者、消費者的使用行為或消費行為也是構成損害的原因,并且除此之外,還可能有其他中介行為的存在。第三因素的介入是所有侵權行為法上因果關系理論所必須面對卻又難以面對的一個問題。侵害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第三因素的介入是事物間外部聯系復雜性的一般表現。但正是由于侵害行為與損害結果間常常伴有第三因素的介入,使得本來就玄機四伏的因果關系認定更加撲朔迷離。因為第三因素的介入機會往往與侵害行為的實施密切相關,而該介入因素的存在對原有因果運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該介入因素對因果變化所起的作用使原侵害行為與最終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難以辨析。(注:例如:1999年,北京的5歲兒童熊某(原告)和他的家人及其保姆一起去“肯德基”享用快餐。用餐時,保姆將吸管插入熱飲料的杯蓋上的“插孔”后,把這杯以為不燙的飲料交給了熊某飲用(而紙杯上注明了“小心熱飲燙口,請勿用吸管”)。熊某隨后拿著吸了一口,結果熱的飲料吸入嘴里,燙了女孩的嘴。熊某反射性地將手放開杯子去捂嘴。于是,杯子掉落并將其中的飲料灑在她的身上。熊某下身被二度燙傷。此后,“肯德基”作為被告被推上了法庭。法院的一審判決是,“肯德基”已經提供了警示,是原告的保姆的疏忽造成事故。這里,被告生產的產品存在缺陷即飲料有不必要的高溫,無疑是該人身損害事件的起因,但經過了保姆的疏忽行為這一中介因素之后,該缺陷對損害結果是否仍具有構成產品責任的原因力則成為一個頗值得討論的問題。參見《肯德基熱飲燙人,五齡童一審敗訴》,《中國質量萬里行》1999年11月12日第1版。)
一、 有關因果關系與過錯的理論與法律規定
有人認為,因果關系問題之所以一直得不到解決,主要是因為人們將其作為了認定侵權責任的必要條件。如果人們不將因果關系作為侵權責任認定的必要條件,自無任何困擾可言?;诖朔N認識,有人提出了這樣的解決思路:不將因果關系作為侵權責任成立的必要條件。運用經濟分析的工具,把侵權法中的因果關系轉化為過失問題。這種轉化是建立在向前看的認識基礎上,由漢德公式來完成的。漢德公式的基本含義是:如果被告預防損失的成本要低于給他人造成損失的成本,此時被告就有義務采取預防措施;如果沒有采取預防措施導致了損失的發生,那么被告就被認為是有過失的。因此,只要拿漢德公式加以衡量,沒有達到法定的注意標準,就應當承擔由此產生的損害賠償責任。這樣因果關系問題就轉化為了過失問題,從而將一個非常主觀的問題轉化為了操作性較強的客觀問題。
我國2003年12月4日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于人身損害中的因果關系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該理論。其中第2條規定:“受害人對同一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有故意、過失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一條的規定,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但侵權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受害人只有一般過失的,不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定確定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時,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可以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第3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后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后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p>
由此可以看出,上述規定對于人身損害中的因果關系已經不再采用傳統的直接原因與間接原因的因果關系理論,而認為間接原因也可以與損害結果具有因果關系。這是我國因果關系理論的一個重大發展。與國外有關做法不同的是,對于受害人的介入是否導致因果關系的中斷,我國考慮的是受害人與侵權人的過錯程度而不是可預見性。
所謂過錯是存在于行為人觀念中的主觀狀態,造成損害發生的故意、疏忽、懈怠、不注意都是行為人實施行為的主觀狀態。根據該規定,如果受害人是一般過失,侵權人是故意或重大過失,則因果關系不中斷,仍由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受害人是故意或重大過失,則因果關系中斷或部分中斷,可以免除或減輕侵權人的賠償責任。對于第三人的介入因素,只要其具有故意或過失的過錯,并和侵害行為直接或間接結合發生損害結果的,介入因素和侵害行為都與損害結果具有因果關系,都應承擔賠償責任。只不過如果第三人的介入因素與侵害行為是直接結合的話,兩者承擔的是連帶責任,如果第三人的介入因素與侵害行為是間接結合的話,兩者承擔的是按份責任。
該規定對于有受害人或第三人行為介入的因果關系的考慮是建立在兩者都是有故意或過失的過錯的前提下,認為原侵害行為與受害人或第三人的行為均有過錯,因此都與損害結果具有因果關系,都應承擔賠償責任,這實質上是以過錯代替了因果關系的判斷。
二、 對產品責任因果關系與過錯的思考
(一) 用過錯代替因果關系的判斷,有可能擴大責任人和責任范圍,有過錯的行為未必與損害結果有牽連,較遠的原因行為未必沒有過錯。過錯與因果關系是確定當事人承擔責任的兩個不同要件,有過錯的行為因為與損害結果距離較遠而并不一定與損害后果具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否則會把因果關系的鏈條拉得過長,比如,某機關的后勤處長接受商業賄賂購買了某品牌的汽車作為公務車分配給局長使用,該汽車存在剎車缺陷,在遇到緊急停車時會有失靈的情況發生,在一休息日,甲局長違規自己帶著全家開著公務車度假旅游,一個行人突然違章橫穿馬路,甲局長剎車不靈,為躲避行人,撞死了路邊騎自行車的人。在這里,后勤處長的受賄行為、甲局長的違規行為、行人的違章行為都是導致這個結果發生的有過錯的行為,而汽車的剎車缺陷是否因生產者的過失所造成無法證明。用過錯代替因果關系的考量,就會造成因為上述有過錯的行為結合導致了損害結果而都要對行人死亡承擔責任的后果,這樣就會造成把因果關系的鏈條拉得過長,過錯是無法起到截斷因果關系這一鏈條的作用的。
筆者認為,只有原因力才能起到對因果關系限縮這一作用。在一系列的原因中,起重要作用的原因,原因力就大,反之就小,通過原因力的分析確定因果關系可以截斷因果關系這一鏈條。原因力,就是在構成損害結果的共同原因中,各個原因對于損害結果的發生或擴大所發揮的作用力。原因力的大小,在多因一果侵權損害民事責任的分擔上具有相對的決定作用,即原因行為的原因力大,行為人應承擔較多的責任;原因行為的原因力小,行為人應承擔較小的責任。因此,分析各侵權行為原因力的大小,是我們在司法實踐中確定多因一果侵權責任的主要考量因素。一般來說,原因力的大小取決于各個共同原因的性質、原因事實與損害結果的距離,以及原因事實的強度。
具體來說,通常主要是從以下兩個方面判斷侵權行為原因力的大?。阂皇歉鶕謾嘈袨閷p害結果所起作用的大小,原因可分為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前者是指對損害結果的發生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原因事實,后者是指對損害結果的發生僅是一個次要因素的原因事實。主要原因的原因力大于次要原因的原因力。二是根據行為作用于損害結果的形式,原因可分為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前者是指沒有介入其他人行為而直接引起損害結果發生的原因事實,后者是指借助其他人行為間接引起損害結果發生的原因事實。一般情況下,直接原因的原因力優于間接原因的原因力。當然這并不是必然的,還應根據案件的客觀情況并結合案件的其他構成要件,綜合分析確定。這種考慮因素包括間接原因的主體是否能夠預見直接原因的發生而采取充分的預防措施,以及直接原因是否是間接原因所導致的等情況,這也就意味著過錯的大小可以作為判斷原因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如果是能夠預見的或是間接原因導致了直接原因的發生,則間接原因的原因力大于直接原因的原因力。在上述“肯德基”熱飲案中,法院認為是保姆的疏忽才直接導致了損害的發生,而與產品是否存在缺陷無直接關系,即認為缺陷是損害的間接原因,從而判決原告敗訴。這種結果顯然是不合理的。因為它沒有考慮到正是被告的產品缺陷導致了保姆疏忽行為的發生和原告的損害?!翱系禄钡臒犸嬋绱酥疇C,會導致燙傷這是一般人都可以預見的,本來被告通過改進紙杯的設計或是降低飲料的溫度就可以避免損害的發生,而被告沒有這樣做?!翱系禄彪m然提供了一定警示,但這種措施并不足以避免損害的發生,而且被告的熱飲杯蓋上還提供了吸管插孔,這樣的設計直接導致了保姆疏忽行為的發生。如果蓋子上沒有提供吸管插孔顧客即使疏忽也不會發生誤用吸管的事,即使要用吸管,也需打開蓋子,這樣高溫飲料的蒸汽就會提醒顧客小心使用。種種事實表明,肯德基的設計缺陷雖然是間接原因,但其原因力大于直接原因,與損害后果存在因果關系。
(二) 如果用過錯代替因果關系要件,在特殊侵權責任中,有些承擔無過錯民事責任的侵權行為,就可能沒有主觀過錯的問題,這就無法用替代理論解決民事責任。嚴格責任或無過錯責任發展的原因在于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交通事故、環境污染、產品責任事故等頻繁發生,給個人和社會造成了巨大損害。同時,現代民法從個人本位向社會本位的發展,導致社會責任取代個人過失及損害賠償的社會化,通過社會保險來分擔當事人因侵權行為所發生的損失。侵權責任中的過失要件和其他限制條件變得無關緊要了。正如耶林所說:“法律已從19世紀的抽象平等過渡到根據個人負擔能力而調整負擔?!彪S著實踐的發展,以過錯責任為基礎的侵權制度的缺陷逐漸被學者所認識,即該制度的運行費用過高,耗費時間長,而且通過過錯來確定責任使得訴訟結果難以預料,原告常常被迫降低賠償要求并通過協商來解決。美國著名學者阿貝爾(Richard L· Abel)指出,侵權責任在現代的發展與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展有密切關系。在資本主義以前的傳統社會中,侵權法的主要功能是道德譴責而不是經濟賠償,而工業革命、城市化、勞動分工使社會結構發生很大變化,經濟賠償逐漸成為侵權法關注的主要功能。同時,在法律實踐中懲罰的輕重并不是以侵權人的過錯程度為依據,而是以損害的多少為依據的,這與構成過錯責任的道德評價基礎是相背離的。因此,產品的生產者或銷售者承擔產品責任的歸責事由是產品缺陷及其與損害結果的因果關系,法律并不考慮其過錯,目的是為了公平地負擔工業化帶來的負面結果而不是對其進行懲罰。
我國《產品質量法》第43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要求賠償。屬于產品的生產者的責任,產品的銷售者賠償的,產品的銷售者有權向產品的生產者追償。屬于產品的銷售者的責任,產品的生產者賠償的,產品的生產者有權向產品的銷售者追償?!边@意味著,在產品責任中,生產者和銷售者面向受害人承擔的是嚴格責任,即不論侵權人是否有過錯,只要是由于其缺陷產品給受害人造成損害,除有法定的免責事由外,就得承擔產品責任。在這里,因果關系是不可或缺的條件,而過錯則不是構成要件。生產者和銷售者承擔責任的條件是只要其生產或銷售的產品有缺陷并與損害后果具有因果關系,就要承擔責任,如果用過錯代替因果關系的判斷,就會因其沒有過錯而免責,而且,用經濟分析方法來判斷過失的有無,也不符合產品責任法保護消費者生命健康的宗旨,因為人的生命是不能用工具和利益來衡量的,因此,用經濟分析方法得出的過失結論來代替因果關系的判斷對于產品責任是不適宜的。
三、 過錯在產品責任因果關系判斷中的作用
因果關系是致人損害的行為或物件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客觀聯系,而過錯則是加害人的一種主觀心理狀態,因此過錯不能代替因果關系這一構成要件。但是也不能完全否定過錯在因果關系判斷中的重要作用。
(一) 在一般情況下,多因一果侵權行為人的過錯程度與其行為對損害后果的原因力是一致的,或者說是成正比的,不過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案件除外。我國《產品質量法》第43條既規定了生產者和銷售者面向受害人承擔的是嚴格責任,同時也規定了對屬于其責任的主體的追償,而對責任歸屬的確定,根據《產品質量法》第42條:“由于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笨梢钥闯觯瑢︿N售者的產品責任的最終歸屬采取的是過錯責任原則。因此,對銷售者過錯行為是否是損害發生的原因也可以根據過錯程度作為判斷其原因力的大小的因素之一。
通常情況下,如果銷售者有重大過錯,其行為往往也是造成損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兩者只是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過錯程度強調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或其行為的違法性,而原因力則強調行為人的行為對損害結果發生所起的作用。在審判實務中確定各行為人責任份額時,應將兩種因素結合起來進行綜合判斷。具體操作可采用如下辦法:設定整體責任為100%,首先確定各行為人主觀過錯在整體過錯中所占的百分比,然后再確定各行為人行為原因力在整個損害原因中所占的百分比,最后將兩者相加除以2,即為該行為人的責任份額。例如,某一行為人的過錯程度為30%,行為的原因力為50%,則其責任份額即為40%。
(二) 過錯的類型不同,對于因果關系的確定也有一定的影響作用。過錯的類型一般分為故意和過失,由于故意較之過失而言代表行為人更大的主觀惡意,因而也較之過失應受到更多的法律譴責。英美普通法通常把直接結果理論適用于侵權人行為時有主觀故意的侵權案件。直接結果理論的適用意味著只要是侵權人的侵害行為直接導致的結果,不論該結果對侵權人而言是否有可預見性,該侵害行為均成為損害結果發生的法律上的原因。日本的保護范圍說體現了這種劃分思路:此說在對待故意侵權行為時,其原則上援用直接結果理論,將所有與侵害存在事實因果關系的損害均納入賠償范圍,或稱保護范圍之內。對于過失侵權行為,英美普通法一般采取可預見性理論。該理論認為侵權人只為其侵害行為所造成的可預見損害承擔責任,并應為其侵害行為所造成的全部可預見損害承擔責任。之所以在過失侵權責任中采取可預見性理論,原因在于,可預見理論使侵權行為法中過失行為的歸責原則的指導思想得以統一。用霍德沃斯(Holdworth)的話來說就是,既然過失行為侵權責任的基礎在于過失行為人的過錯,而過錯的理由在于行為人對應該預見的損害結果未能盡到合理的注意,那么過失行為人的侵權責任理應限于其可預見的損害結果。日本法對于過失侵權行為,以處于侵權人規避義務所及的射程距離內的、與侵權人侵害行為具有事實因果關系的損害結果作為劃定責任范圍的標準。故此該理論又稱義務射程說。其與可預見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風險理論是英美法適用于嚴格責任或絕對責任的侵權案件因果關系認定的主導理論。該理論認為,從事高危險行業或持有高危險物件而使社會處于可能受損的風險之中,一旦此行業行為或物件導致損害發生,損害行為的實施者或致害物件的權利人的行為或持有本身即為損害結果的法律上之原因。這一因果關系理論的采用與侵權責任法歸責原則的變化有密切關系。伴隨著現代工業文明的迅猛發展,各類工業災害、交通事故以及與高危險性的先進生產生活設施有關的禍患頻繁發生。為了實現控制社會風險、保障社會安全的法律初衷,在侵權行為法歸責原則上表現為由偏重行為人主觀過錯的認定到過錯與不幸損害合理分擔,由強調侵權責任的制裁警示功能到向利益補償和權利恢復功能傾斜的趨勢。風險理論以最富經濟效益的方式分配社會風險,最大限度地衡平社會利益,是現代工業社會高科技伴隨高風險這一特定歷史條件的反映。
根據《產品質量法》第41條:“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以下簡稱他人財產)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因此對于產品生產者最終責任的歸屬適用的是嚴格責任,因此在判斷生產者的責任時不考慮其是否有過錯,即生產者不得以無過錯主張免責,受害人也無須證明其有過錯,只要具備了上述產品責任的三個構成要件,生產者就應承擔責任。
因此,根據不同的歸責原則,在產品責任因果關系確定上對不同的主體應采用不同的理論。對于產品銷售者在最終責任的確定上適用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那么在因果關系的認定上應相應的采用可預見理論,銷售者需要承擔侵權責任的損害必須具有可預見性。即銷售者只對可以預見的損害承擔責任,并且要對全部可預見的損害承擔責任,而與銷售者不能預見的損害不具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由于對產品生產者適用的是嚴格責任,無須考慮其主觀上的過錯,因此在因果關系的認定上可采用“風險理論”,生產者生產的缺陷產品使社會處于可能受損的風險之中,一旦缺陷產品導致損害發生,缺陷產品即為損害結果的法律上之原因,而不問其在損害中所起的實質作用為何,具有社會風險的事件所引起的一切損害均應被視為侵權人行為的結果,由其承擔法律責任。
(三) 過錯在侵權民事責任承擔上也有重要意義。我們在確定多因一果侵權責任的承擔時,除了考慮因果關系的原因力大小外,還必須與一般侵權構成的其他三個要件,特別是加害人的主觀過錯程度結合起來全面考慮。也就是說,責任的大小不僅決定于原因的主次,而且取決于過錯的大小。就過錯程度而言,一般來說故意大于重大過失,重大過失大于一般過失。過錯程度與責任相一致,即過錯越大則責任越重,過錯越小則責任越輕,這是過錯責任的一項基本內容。由于我國《產品質量法》對銷售者的產品責任的最終承擔采取的是過錯責任原則,因此,上述按照過錯程度決定責任大小的原則不僅適用于共同過錯即共同侵權的情形,如生產者和銷售者的共同侵權行為導致損害的發生,也適用于混合過錯的情形。所謂混合過錯,是指對于損害結果的發生,加害人和受害人均有過錯。在混合過錯中,加害人和受害人雙方的行為是損害發生的共同原因,在確定各自的責任時,除了要考慮加害人和受害人各自行為原因力,也要考慮其主觀過錯程度。《民法通則》第131條規定:“受害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害人的民事責任?!边@就是所謂的過失相抵原則。這里“減輕”或“相抵”的幅度,就應當與受害人行為原因力及其過錯程度聯系起來考慮。
因果關系只是解決民事責任的前提,既不能用過錯取代因果關系,也不能完全否定過錯在因果關系判斷中的作用。在產品責任中,損害發生后,首先必須找到可歸責的原因,當面向的是受害人時,只要產品缺陷是導致損害的實質原因,不管是否是唯一原因,也不管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是否有過錯,生產者、銷售者就要承擔產品責任;相關主體承擔責任之后,確定生產者、銷售者之間責任的歸屬,判斷銷售者的行為是否是損害發生的原因,則應進行主觀過錯的分析,從而確定其原因力的大小。因果關系的確立是明確責任的基礎之一,而過錯仍然是決定責任的重要條件。過錯起著限制責任范圍和責任者的作用,是對是否承擔民事責任和承擔多大的責任進行限制和縮小的工具。因果關系與過錯在確定民事責任包括產品責任中起著不同作用,兩者不可相互替代。
參考文獻:
[1]王成.侵權損害賠償的經濟分析[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202.
[2]沈宗靈.現代西方法律哲學[M].法律出版社,1983.91.
[3]朱景文.對西方法律傳統的挑戰[M].中國檢察出版社,1996.264、270.
[4]王旸.侵權行為法上因果關系理論研究[A].梁慧星.民商法論叢(第11卷)[C].
[5]新育美文.日本的產品責任中的賠償范圍與責任限制[A].加藤一郎,王家福.民法和環境法的諸問題[C].
責任編輯 劉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