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倫理對家庭成員的思想、行為起著規范和制約的作用,規定著家庭成員之間各種不同的道德義務,又是衡量評價家庭成員言行是非、善惡的重要標準。加強家庭倫理建設,是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需要,是美滿幸福生活的力量源泉。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可以起到化解社會矛盾的作用。和諧的家庭倫理建設應注重傳統與現代相統一、權利與義務相統一、自律與他律相統一。
關鍵詞:和諧; 家庭倫理; 建構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8-0032-03
家庭倫理是調整家庭成員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在婚姻家庭問題上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和其他道德規范一樣,家庭倫理道德不是依靠國家的強制手段來實行,而是依靠人們的信念、習慣、傳統、輿論和教育的力量來實現的。人們以善與惡、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崇高與低劣等道德概念,來評價人們的行為,從而調整人們在家庭婚姻關系中的相互關系,以維護家庭的穩定。因此,守望家園,重建家庭以及家庭倫理不僅成為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更是一個迫切希望得到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 家庭和諧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作用
家庭倫理對家庭成員的思想、行為起著規范和制約的作用,規定著家庭成員之間各種不同的道德義務,又是衡量評價家庭成員言行是非、善惡的重要標準。沒有家庭的和諧,便沒有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因此,加強家庭倫理建設,對改變不良的社會風氣,實現社會安定團結、穩定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它是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需要,是美滿幸福生活的力量源泉。家庭和諧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作用具體表現為三個方面。
1. 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社會的構成細胞,因此,家庭的和諧幸福就構成了衡量社會是否和諧的一個重要維度,失去了這個維度,社會和諧就是片面的、不完備的。通常,人們對“家庭”問題的認識存在較大的偏差,認為清官難斷家務事。其實,家庭內部與家庭鄰里的矛盾紛爭問題,不僅關系到家庭的幸福和睦,而且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因而是一個與和諧社會目標直接相關的大問題。近年來,隨著社會環境、社會觀念的變化,家庭暴力、婚外戀、家庭離散等家庭生活中的“不和諧音”越來越多,直接或間接地引發了許多社會問題,進而影響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的實現。因此,擯棄對家庭問題的舊觀念、舊認識,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略目標的高度,認識家庭倫理問題的重要性,重塑現代人和諧幸福的家庭生活是非常必要的。
2. 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自古以來,中國就有重視家庭作用的傳統,把個人的修養、家庭的建設、國家的治理和社會的發展結合在一起,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視為人生的最高境界。在儒家經典的《大學》中明確提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這是因為家庭是以婚姻關系為基礎,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人類再生產的基本單位,是社會的細胞,是社會的基本組織形式,更是社會穩定的基石,所以,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3. 家庭和諧可以起到化解社會矛盾的作用。當前,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帶來了家庭功能的全方位轉換。家庭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人際關系復雜,社會矛盾突出,人們強烈需要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以緩解社會壓力,疏導社會矛盾。此時,家庭的“避風港”價值充分地顯現出來。家庭關系的和諧穩固使得現代人有了一個安全的棲息地。因此,家庭和諧不僅能起到化解人際矛盾和社會沖突的作用,還能增加整個社會的和諧。
家庭和諧除了對社會的作用之外,還與個人的全面發展息息相關。我國的社會學家通過對家庭與個人的關系研究認為,家庭和諧對個人成長具有八個方面的作用。第一,是生命的搖籃;第二,是人們安居的地方;第三,是人們的伊甸園(指愛情的園地);第四,是人們享受天論之樂的殿堂;第五,是私人生活的圍城;第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課堂;第七,是人們的避風港;第八,是人生的歸宿。任何一個人都是從家庭中出生成長的,安身立命、相互安慰、教育子女、享受天倫等無不依賴家庭。可見,家庭和諧不僅是個人順利成長的港灣,還是促進中華民族團結友愛,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元素。
二、 當前家庭倫理出現的主要問題
家庭同社會是緊密相聯的,家庭倫理問題涉及到千家萬戶。現實表明,不少青少年走向犯罪的道路,同受家庭的不良影響密切相關。有些人利己主義和拜金主義思想嚴重,只顧自己吃喝玩樂,不愿贍養老人和撫育子女,這些都給子女和家庭帶來了極大的危害。目前,家庭結構與功能的變化,以及家庭觀念的變化都是導致家庭倫理問題的主要因素。
1. 家庭結構與功能的變化導致家庭責任感淡化。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發展,城市住房條件的限制,以及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現代家庭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的數代同堂家庭越來越少。在城市中,一般是兩代同堂,基本上是三口之家。1990年人口普查數據分析表明,“核心家庭”已經成為現代家庭的主體,占67.31%。社會變遷使得傳統型的大家庭越來越多的被以夫妻為核心的小家庭所替代。現代化進程使傳統家庭倫理失去了原有的權威性、統一性,出現了新的變化和轉型。在農業時代,傳統家庭倫理中最強調的是父(母)子(女)關系、親屬關系;而在工業時代,則突出了夫妻關系和鄰里關系等方面的要求。一些社會學家把這一變化歸結為,由縱式人際關系為導向轉向以橫式人際關系為導向。
家庭規模縮小,家庭結構趨于簡單的同時,帶來了家庭功能的變化。傳統的家庭功能即固有功能(指生育功能、性功能)、基礎功能(指經濟功能)、派生功能(指教育功能、宗教功能等)正在不斷地削弱或轉移。這些變化的積極意義在于,人們有更多的時間來按照社會公德的標準處理親戚關系,減少私德行為對公德行為的干擾。同時,家庭結構和功能的變化使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趨于松弛和疏遠,親戚間的往來減少。人們的家庭責任和義務變得較為輕松,從而導致人們的家庭責任感淡化,家庭倫理問題頻繁出現,對社會造成許多不良影響。
2. 家庭觀念的變化導致功利傾向嚴重以及婚姻穩定性下降。家庭觀念的變化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現代社會中,“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才是符合道德”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人們盡力地追求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無疑是社會的進步,思想觀念的進步。但許多人并不能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愛情的基礎,相反,將對方的容貌、地位、財富等作為考慮的首選。而這些因素是動態的,并非一成不變的,這就為以此為基礎的家庭增大了風險的系數。由于家庭觀念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婚姻穩定性下降。婚前性行為、婚外情,在某種意義上是具有現代性標簽的問題。婚前性行為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戀愛中的道德問題,而婚外情則涉及的是婚姻中的道德問題。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婚姻、家庭道德觀念,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忠誠精神。它的正面價值因現代化的反復洗禮和外來觀念的多次沖刷而危機重重。據調查資料顯示,對于婚外戀的態度,接近一半的人認為“是一種不道德行為,堅決反對”;但也有26.35%的人給予了“理解”;還有15.07%的人把婚外戀看作是“個人隱私”,認為“不應受到道德的譴責”,更有極少數人持“認同”態度。也就是說,三分之一的人對于婚外戀持基本認可、寬容的態度。我國目前正處于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過渡轉型時期。這種過渡轉型反映在家庭上,也就是正在從傳統的生產消費合作婚姻向現代情感型婚姻過渡。傳統的婚姻家庭觀念在現代社會的不斷沖擊和碰撞下,顯得脆弱無比、不堪一擊。在這樣情況下,現代婚姻變數增多,穩定性下降,離婚率的居高不下。
第二,性觀念日益開放。在中華民族的傳統觀念中,關于性的問題諱莫如深,但隨著人們觀念的轉變以及社會寬容度的增加,人們不再對性羞于啟齒了。據調查數據顯示,有15.26%的人認為,婚前性行為不道德,要“堅決反對”;12.77%的人雖認為婚前性行為不道德,但可以“理解”;32.68%的人則認為,只要真心相愛,婚前性行為無需指責;還有28.83%的人把婚前性行為劃入了“個人隱私”的范疇。因此,就大多數人而言,婚前性行為得到認可和寬容。這些數據表明,人們的性道德觀念主宰了社會主流觀念,傳統道德觀念對性道德的限制和規約已經極為有限。
三、 和諧家庭倫理的建構路徑
家庭倫理問題既是當前我國家庭道德建設的重點,也是現代家庭道德建設能否具有生命力之所在。在立足于現代社會發展需要和時代精神要求的基礎上,對傳統家庭倫理進行揚棄、改造和整合,創造出更新、更高層次的符合時代要求和歷史發展趨勢的新家庭倫理。本文認為,和諧的家庭倫理建構應注重以下三個方面。
1. 傳統與現代相統一。要解決社會轉型時期家庭倫理道德的矛盾沖突,采取單純的向傳統復歸的方法,顯然是不符合現代化發展要求的,應采取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方式。我們的傳統文化具有珍重親情、強調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支撐的心理特點,有助于維護家庭的整合性、協調性、穩定性和完整性,這是構建和諧家庭倫理的重要文化資源。我們對“博大精深、豐富多樣的傳統道德文化進行分析、鑒別和升華”可以使家庭更加和諧而穩定。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和道德,都具有歷史局限性和時代特征。否認繼承的批判傳統倫理文化是民族虛無主義的做法;沒有批判的繼承是保守主義的表現。因此,我們必須對傳統倫理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注入時代意識。時代意識是當代人們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悟性和思辨力給以新的詮釋。自我國自古以來強調“家和萬事興,家齊國安寧”,為了構建和諧的家庭,在全社會應積極倡導發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兼相愛,交相利”的倫理文化。墨子曾提出:“若是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傳統倫理文化陶冶著人們的心靈,引導了無數的友愛互助,舍己為人,尊老愛幼,惜老憐貧,解人危難的感人事跡,對協調社會關系,維護家庭穩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平等、民主、互愛、自立是現代和諧家庭應提倡的道德準則,而傳統家庭倫理中的“慈、孝、貞、敬”等規范對家庭倫理的構建仍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中國傳統家庭倫理中“慈”的道德規范可以啟發人們對子女扶養與教育時既要有關愛之心,又要遵循愛而不溺的理性原則;“孝”的道德規范可啟迪子女對父母及長輩要有關愛之心,要敬重、贍養、愉悅父母與長輩;“貞”的道德規范可以轉變為夫婦雙方在性道德上須履行忠貞的道德義務;“敬”的道德規范可以教育家庭成員之間確立一種彼此平等,相互尊重、寬容和信任的道德規范。在全社會應大力倡導“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的家庭美德,這不僅關系到和諧美滿幸福家庭的建立,而且關系到社會的安寧。
2. 權利與義務相統一。每個人來到人世都要扮演一定的家庭角色和社會角色,而每個角色都意味著在享有相應的權利的同時還須承擔相應的義務。所謂義務指個人所意識到的對他人、對社會應盡的道德責任。中國倫理思想史上與此相近的范疇為“義”,指言行符合一定的準則。德國哲學家康德提出“行為要有道德價值”。馬克思主義認為義務源于人們的社會關系,個人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不管是否意識到,客觀上必然要對他人、對社會負有一定的使命和責任,承擔一定的義務。人們對義務的認識和體驗,在內心形成一定的義務觀和義務感,就轉變為踐履一定的道德行為。一個具有義務感的人當家庭發生危機時,不輕言放棄,而是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去面對困難,戰勝困難。培養義務感應從學習關懷他人做起。關懷就是對他人生存狀態的關注,對他人權利的尊重。關懷需要是任何一個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來自家庭的關懷不同于其他社會成員的關懷,其間的不可替代性決定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懷構成了家庭凝聚力最為重要的情感基礎。關懷作為婚姻與家庭的一個重要內容,既是婚姻與家庭能夠存續、抵御各種導致它們解體的誘惑與危險,又是家庭成員體味人間溫暖、戰勝各種困難的情感基礎。當前許多人最大的問題不是不懂得情感的價值,而是因無止境的私欲膨脹忽略了對他人關懷的需求。愛是一種需求,更是一種能力,是需要經過學習和訓練的。從孩童開始,就應學習怎樣關懷父母、關懷親人。如果在張揚個性的同時,對自己的父母多一份關懷、對自己的愛人和孩子多一份責任和義務,那么,代與代之間,兩性之間就有了平等意義上的互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消解由市場經濟所帶來的情感危機,家庭也因此多增加了一份凝聚力。關懷他人的習慣養成,不僅有助于家庭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實現,也可以使得家庭倫理建設有著自覺的支持和向善的目標。
3. 自律與他律相統一。從他律階段到自律階段的轉化,從義務到良心的升華,無疑是個體道德發展的提升和深化。良心以其自律的品格,使個體道德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和發展,以致良心常常成了道德的代名詞。在現實社會中,個體道德不能僅僅停留在自律階段,不能滿足于“良心”的發現,而應當用道德義務來定向。因此,只有實現良心和義務的統一,使道德的他律性和自律性交相輝映,個體道德才能達到真正成熟的高度,道德的功能才能得到有效的、充分地發揮。孔子說“從心所欲,不逾矩”,就包含了自律和他律相統一的意思。
目前,在保障完善家庭倫理的他律方面,除了完善相關的法律之外,還應著重兩個方面。一是要發揮社會輿論的道德調控作用。社會輿論是一定社會道德價值的重要載體,它通過向行為主體傳遞關于其行為的價值信息,使行為主體了解自己行為的善惡后果;通過贊譽或譴責所形成的精神力量,迫使行為主體接受外來的善惡裁決和準則命令,從而繼續堅持或改變自己的行為的道德價值取向。報紙新聞、廣播電視等現代大眾傳媒由于具有覆蓋面廣、生動形象等特點,對現代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態度和行為習慣的影響較大。因此,要加強家庭倫理建設,就應該在新的道德標準上形成強大的輿論導向和道德威懾力,形成完善的道德約束機制,將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受到公眾的道德監督。通過大眾傳媒手段倡導正確的價值導向,從而達到教育人、引導人向善的行為的目的。避免不孝敬老人、不盡父母之責,家庭暴力、婚外情等危害家庭的行為的發生。二是要發揮社會基層組織的調解作用。處理婚姻家庭中的各種關系和矛盾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因此,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是相當重要的。否則人們一遇到矛盾和沖突,就往往不知所措,或發生不該發生的悲劇。因而社會基層組織的工作應深入家庭,發現問題,及時加以協調解決。社會基層組織通過運用專業知識努力幫助人們加快社會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積極的認同和內化速度,正確對待婚姻家庭生活中的問題,緩和、化解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讓人們在家庭生活中享受溫馨和幸福。
和諧的家庭倫理要求每個家庭成員履行對家庭的義務和責任,在注重強調家庭的權利和價值的同時,也要求家庭關注其成員的個體權利和價值,保障家庭成員的人格獨立和自由。只有這樣建構起來的家庭倫理才符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要求。
參考文獻:
[1]大學[Z].
[2]王輝.王老漢隨談[M].吉林:長春出版社,2006.
[3]查瑞傳等.中國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分析(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完顏華.中國公民家庭道德觀現狀調查報告[J].中州學刊,2006,(6).
[5]完顏華.中國公民家庭道德觀現狀調查報告[J].中州學刊,2006,(6).
[6]李正中.中國傳統美德與跨世紀青年[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7]孟子·梁惠王上[Z].
[8]墨子·兼愛上[Z].
責任編輯 張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