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素養作為文化修養的一部分,能提升全民的文化底蘊。國民的音樂素養得到提高,社會生活的豐富性、多樣性得到體現,將有效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和發展。本文在分析當今國民音樂素養現狀基礎上,探討了當今國民音樂素養不高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提高國民音樂素養的措施與途徑。
關鍵詞:音樂素養; 和諧發展; 音樂教育; 音樂活動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8-0077-03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社會和諧發展,社會和諧發展不僅要求經濟發展,還要求文化發展,文化的發展不僅僅是文化知識的增多,還包括文化修養的提升。莎士比亞說:“音樂是整個宇宙的守護神”。音樂素養作為文化修養的一部分,通過自己特有的個性,能提升全民的文化底蘊,發揮著促進社會全面發展的作用。國民的音樂素養得到提升,社會生活的豐富性、多樣性得到體現,能夠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胡錦濤總書記強調“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面發展不是平均用力的發展,而是和諧的全面發展。” [1]我們要注重國民全面素養的提升,要以傳統的道德教育文化修養為肥沃土壤,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適應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趨勢,適時提高全民音樂素養,繁榮我國社會主義的藝術園地,進而促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和發展。
一、 當今國民音樂素養的現狀
眼下,音樂生活看似“繁榮”,幾歲的兒童就可以唱“愛,就歌頌…”;大學里的學生張口就是“死了都要愛,不淋漓盡致不痛快…”,MP3已經不是什么新鮮玩意兒,現在的大學生沒有MP3反倒成了“落后分子”,“先進分子”們每天陶醉在流行歌曲優美的旋律中;隨便一個社會青年唱出“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旁邊的人就可以接出“你是我的愛人是我的牽掛…”;各色各類的歌廳里,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吼上一段,管它好聽不好聽,唱走調了大家更高興;中央電視臺舉辦青年歌手大獎賽,各部門各地方選送“精英”,把青歌賽搞得紅紅火火;老年人喜歡看新聞節目不像年輕人看娛樂節目,可他們卻對戲曲、曲藝節目情有獨鐘,上述一切,雖說使我們萬分欣喜,這些至少說明我們的音樂生活有廣泛的人關注和參與,可這一切能說明我們的全民音樂素養在普遍提高嗎?
音樂素養不僅指會唱歌,還包括音樂理論知識、音樂思想等方面更重要的內容,具體說來,還需掌握讀譜、視唱、聽音、節奏、和聲、歌曲寫作、音樂欣賞和音樂史等方面的知識。
我們再回頭看一下,有幾個兒童認識簡譜?更不用說五線譜了;校園里的大學生、“先進分子”有多少人懂得音樂理論知識?青歌賽的選手在回答音樂綜合知識的時候,有的選手連一段樂曲的拍號都辨別不出來,更有甚者,連很簡單的歌曲旋律都模唱不出來,聽音、視唱更給他們帶來困難。各部門各地方千挑萬選的“人才”尚且如此,可想而知,社會中其他人的音樂素養狀況了。農村的學生也許沒上過音樂課;山區、貧困地區的孩子可能沒見過鋼琴,也許他們不知道古箏、小提琴是什么東西……
綜上所述,使我們不難給上面的問題一個明確的答案:我國國民音樂素養普遍不高。
二、 國民音樂素養不高的原因
1. 認識上的誤區。許多老百姓認為,音樂素養對從事音樂專業的藝術人員重要,和普通老百姓沒有關系。更有甚者,有一些人十分排斥從事音樂研究的人,認為他們輕浮,不務正業,無所事事,整天搞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會損害人的身體健康。一部分人對待當今音樂專業的學生,認識上存在誤區,認為他們之所以報考音樂專業是因為他們文化課知識學不好,想通過音樂這條捷徑考入大學,雖說不否認有這樣的考生,但那只是少數人,我們不能“一棒子打死一群人”,大部分考生還是熱愛音樂,在音樂方面是有一定特長的。
2. 教育上的忽視。經濟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教育機制在日趨完善,由傳統的教育模式逐步轉化為合理的、符合現代化的教育模式,雖然教育機制有所改變,但由于長期受保守的教育機制的影響,我們的教育意識還不夠開放,還存在過死、滯后的現象,“根深蒂固的高考制度及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的開放性,制約了音樂教育的發展。”[2]在中小學,教育沖著分數、升學等實際問題而去,忽視了音樂教育的存在,課程表上的音樂課形同虛設,即便是上音樂課,也很少有音樂基礎知識的傳授,授課方式為老師唱一句,學生學一句,一節課下來,學生學不到什么知識。在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更是被當作“副課”、“雜課”,有的根本沒有音樂課,或在安排完主課之余安排一兩節音樂課,也沒有專業音樂教師授課,讓語文或數學老師代課,像一些教學設備,如鋼琴、電子琴或腳踏風琴對他們來說更是無稽之談。在大學,音樂教育也存在不足之處,音樂課不受重視。據調查,除了音樂專業院校或有音樂專業的院校外,大部分的普通院校只開設了音樂選修課,課時少,音樂教育程度淺,授課條件十分有限,教學質量不高,致使學生失去學習音樂知識的積極主動性,放棄了對音樂知識的學習。這些因素也影響了大學生音樂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
3. 生活上的壓力。我國國民目前普遍經濟不富裕,他們整天為生活奔波,解決自己家庭的溫飽問題,基本上無暇顧及音樂素養問題。在市場經濟與西方音樂的沖擊下,我們整個社會的價值觀被扭曲,那些浮華的、虛假的、搞笑的、怪異的東西倍受歡迎,那些高尚的、純凈的、正直的、典雅的傳統音樂反而備受冷落。為迎合當今市場的需要,各派音樂人紛紛丟掉傳統音樂,推出一些“大半皆娛樂的思想,無音樂的思想”[3]的通俗樂、搖滾樂,從而沖淡了我國傳統音樂的光輝,使我國傳統音樂不受重視,日益處于邊緣化。使廣大社會青年失去了更多受傳統音樂的熏陶,學習音樂知識的機會。當然,我們也不是一味的反對西方音樂,但我們應該保持并發揚本民族的傳統音樂,兼收并蓄,有選擇性地接納西方音樂,在學習保留自己傳統音樂的同時包容外族健康的音樂元素,使之達到平衡發展。
三、 提高國民音樂素養的途徑
1. 提高對音樂素養的認識。作為一個和諧社會中的人,不僅要有必備的物質生活,還要有健康的高境界的精神生活。“蓋欲改造國民之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要件。”[4]“謂愛國心、愛群心、尚武之精神無不以樂歌陶冶之。”[5]音樂是情感藝術,它與人們的心靈和情感最接近,是每個人的精神內在需要,音樂最能影響人,陶冶人的情操,音樂素養是人的基本素養之一,與人的綜合素質密切相關,專家認為,音樂與數學、物理、美術有密切的關系,尤其是學習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對學習數學有很大幫助,錢學森在談到音樂對他的影響時說:“音樂藝術里所包含的詩情畫意和對人生的深刻理解,豐富了我對世界的認識,學會了藝術的廣闊思維方法,或者說,正因為我受到藝術這方面的熏陶,才能夠避免死心眼,避免機械唯物論,想問題能夠更寬一點、活一點。”[6]由此可見,音樂素養和我們的生活、工作有很大的關系,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并努力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
2. 加強音樂教育。在中小學,尤其是農村中小學領導必須重視音樂這門課程,將音樂課程列入正常的議事日程。“今日不從事教育則以,茍從事教育,則歌唱一課,實為學校中萬萬不可闋者”[7]為保證授課時間和教學質量,學校必須配備專業的音樂教師和音樂教具,教師自身有較扎實的音樂理論知識和較高的音樂素養,才能借助教具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教師可以讓學生多聽多唱一些歌曲,適當開展課外活動,如歌詠比賽,以班級為單位的小型文藝晚會,給青少年提供更多施展文藝才華的機會,青少年身體處在發育期,思想不穩定,學習壓力以及社會環境對青少年的影響很大,青春期發育帶來青少年一些沖動,有可能造成青少年犯罪,影響社會穩定,老師要經常關心青少年的思想變化,以避免不良后果的發生。
大學生是祖國中堅力量的后備軍,強調音樂素質的教育要以提高大學生音樂素質教育為重點。普通高校要將音樂納入必修教學計劃,注重音樂教學的質量,教育上注重寬度和深度,為使師生在教學上有質的飛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開發音樂教育資源。學校提供必要的教學設施,購置多種樂器,使學生有更多的選擇空間,培養學生的表演演奏能力,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為學生提供多種音樂書籍、雜志、音像資料等,加深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在信息化時代,課堂教學可通過多種渠道對學生的音樂素養進行培養,多媒體教學就是其中之一,它以視聽結合,聲像一體,形象性強,信息量大等優點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在音樂教學中,多媒體課件的應用給音樂課堂帶來新的生機,不僅調動了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積極性,使教師教學更得心應手,而且提高了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質量和速度。[8](2)加強音樂教學。我們要正確認識事物的本質,就要掌握它的規律,對事物的認知要從本質上理解學習,才能提高到一個較高的層次。音樂的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要想學好音樂,必須掌握扎實的音樂理論知識。如果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只限于在日常生活中唱歌、跳舞、撥動音符是不夠的,要從理論的實踐方面上去學習創造發展音樂,挖掘音樂中的真理與無窮魅力。目前大學生們往往忽視對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以為音樂理論知識枯燥無味。這就要求音樂教師能夠將這方面的內容生動、有趣地傳授給學生,讓他們認識音樂理論的重要性,從而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2](3)加強高雅音樂的學習與欣賞。良好的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啟迪人的智慧,提高人的精神,好的音樂作品不僅有鮮明美好的音樂藝術形象,而且有悅耳動聽的音響,充滿生活的氣息,表現出朝氣蓬勃的樂觀情緒,可以振奮人的精神,發揚新的社會風尚,可融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促進社會和諧團結發展。大學生的思想還未完全成熟,情緒容易沖動,外界的刺激容易干擾他們的行為。所以盡量讓他們接觸一些平靜、廣闊、有高雅情趣的音樂,使他們在接受音樂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受到熏陶,個人修養也得到提高。
家庭要給青少年音樂素養的提高提供一些必要的條件,首先要培養青少年的音樂興趣,比如,在他們玩耍、做游戲時讓孩子聽一些比較歡快活潑的歌曲,教他們一些音樂舞蹈游戲,或唱一些歌曲,平時讓青少年多看CCTV3臺的娛樂節目,可以買一些VCD唱片,多聽中外名曲,有條件的還可以讓青少年學習一種樂器的演奏技巧,進一步提高青少年對音樂的興趣。當一個家庭每天都沐浴在動聽美妙的歌曲和樂曲之中,這個家庭將是一個和諧幸福的家庭。家庭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每個家庭處于和諧之中,我們整個社會也將處在和諧之中。
教師和家長共同努力,為孩子創造多樣化的音樂環境,使孩子學習、生活、游戲勞動中都有優美的音樂伴隨。這無形中會美化孩子的生活,長期的熏陶,不僅他們的叛逆心理會大大降低,還有利于培養他們的音樂綜合素養,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社會方面,首先,政府要加強對音樂教育的經費投入,保證音樂教育所需的教學設備,減輕音樂教師工資問題給學校帶來的壓力,使貧困學校有條件配備高素質的專業音樂教育人才。其次,建議教育部把音樂考試列為統考科目,引起學校領導的重視,再次,為了給青少年一些積極的影響,引導他們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有關主管部門要加強在電視臺、廣播臺、網絡以及唱片流通領域的管理,盡可能提供更多積極的音樂作品,增強青少年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熱愛社會的意識。當我們青少年的業余生活豐富以后,其他不良行為也會相對減少,社會就相對穩定。
3. 開展多種音樂活動。廠礦企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骨干力量,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企業文化也在不斷發展完善。音樂素養是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從某種角度看,企業職工音樂素養越高,企業在社會中的地位越高,影響力越強,如中央電視臺的企業原創優秀MTV展播,從一個側面反映企業職工的音樂素養,從而改變原有企業員工只會苦干不懂音樂的形象。為了提高影響力,有的企業決策者把“同一首歌”、“快樂中國行”、“激情廣場大家唱”等中央品牌音樂節目請到企業中來,宣傳企業文化,加強企業員工音樂素養,收到文化經濟雙發展的良好效果,為促進和諧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
社區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說來,大家最為關心的往往是社區的環境、治安等,其實社區的文化活動也是社會和諧發展的推動力之一。假如一個社會長期臟、亂,到處打牌、賭博,這個社區的治安也就可想而知了。假如社區環境優美,人人愛護環境,愛護公物,講文明懂禮貌,經常開展文藝活動,美好的音樂充滿著這個空間,這個社區的老百姓心里永遠是開心的,整個社區定會是一片和諧的景象。
中國人民解放軍是國防強有力的保障,“軍人之于音樂尤為關系深巨”[9]高素養的軍人也應該具備一定音樂素養。近年來,部隊在保障社會和諧發展,提高軍人音樂素養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這幾年的“青歌賽”,總政、空政、二炮、解放軍藝術學院等一大批部隊選手抱走了其中的不少獎項。基層部隊的各種音樂文化活動也成績斐然,“軍旅歌曲”大賽,進一步促進了軍人音樂素養的提高,一批軍旅歌曲脫穎而出,如《十五的月亮》、《兵哥哥》、《當兵的人》、《妻子》等,這些歌曲是“軍民魚水情、軍民一家親”的真實寫照。軍民團結是和諧社會的基石,軍民和諧了,整個社會當然也就和諧了。
國民音樂素養的提升不僅僅局限于上述這些人群,它還滲透到生活的每個角落。我們可通過三個途徑來提高自己的音樂修養。一是聽音樂,聆聽是我們欣賞和理解音樂的最主要途徑,在工作之余聽聽音樂來緩解一下我們的腦疲勞;在茶余飯后或看書時聽聽舒緩音樂,平靜自己的心緒;平時多聽音樂廣播、音樂會。欣賞音樂時我們不能因為音樂聽音樂,我們要學會從音樂中體會作者或彈奏者的感受,聯想到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再上升到理性認識,我們要認識音樂作品的內容和社會意義,對作品進行審美評價,有能力的可分析作品的調性、旋律線、和聲進行、配器、音響效果等。二是看音樂方面的書,如音樂專業基礎知識以及音樂家、作家、學者、音樂專欄等撰寫的音樂文化書籍、傳記等,包括有關音樂的評論、散文等,還可以看各種音樂史、音樂美學、音樂源流學、民族音樂學、音樂社會學等。三是學習識譜、視唱,訓練自己的節奏、音準,學習并掌握一些樂器的演奏方法,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文化活動,給自己創造更多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
當然,提高全民音樂素養不是短期工作,也不是單項工作,它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積極參與以及廣大音樂工作者堅持不懈的辛勤傳播,它要與其它文化素養共同健康發展和提高,要與國民經濟發展齊頭并進,雙管齊下,共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6]李嵐清.實施全面教育必須重視和加強美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陳音竹.論當代大學生音樂素養的提高[Z].湖南農業大學學工在線http://61.187.55.45/xgzx/ds_ShowArticle2.asp?ArticleID=1944.
[3][4][7]梁啟超.飲冰室詩話[M].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5]竹莊.論音樂之關系[J].女子世界,1904,(8).
[8]Siny.開發音樂教育資源,提高學生音樂素養[Z].中國教師站cn-teacher.
[9]奮翮生.軍人民篇[J].新民從報,1902,(2).
責任編輯 王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