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金融控股公司的規模經濟、范圍經濟研究

2007-12-31 00:00:00徐順英
現代管理科學 2007年9期

摘要:一般認為,金融業隨著機構業務規模的擴大而發生平均單位運營成本的下降以及平均單位收益上升的現象。也就是說,金融機構的規模經濟是指在經營范圍不變的情況下,由于融資規模的擴大導致平均單位融資成本下降而產生的經濟,如存款規模、貸款規模、證券市場融資規模等。金融跨業經營的另一好處常被提及的是范圍經濟,范圍經濟是從產品的角度來看一家廠商生產多種產品的效益,也即產品多元化的收益。

關鍵詞:金融控股公司;規模經濟;范圍;研究

一、 金融控股公司的規模經濟探討

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又稱“規模利益”(Scale Merit)。規模指的是生產的批量,具體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生產設備條件不變,即生產能力不變情況下的生產批量變化,另一種是生產設備條件即生產能力變化時的生產批量變化。規模經濟概念中的規模指的是后者,即伴隨著生產能力擴大而出現的生產批量的擴大,而經濟則合有節省、效益、好處的意思。按照權威性的包括拉夫經濟學辭典的解釋,規模經濟指的是:給定技術的條件下(指沒有技術變化),對于某一產品(無論是單一產品還是復合產品),如果在某些產量范圍內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話,我們就認為存在著規模經濟(或不經濟)。具體表現為“長期平均成本曲線”向下傾斜,從這種意義上說,長期平均成本曲線便是規模曲線,長期平均成本曲線上的最低點就是“最小最佳規模(Mininum Optimal Scale以下簡稱MOS)”。上述定義具有普遍性,銀行業規模經濟便由此引伸而來。

金融業規模經濟是指隨著機構業務規模的擴大而發生平均單位運營成本的下降以及平均單位收益上升的現象,它反映了經營規模與成本、收益的變動關系。金融機構的規模經濟是指在經營范圍不變的情況下,由于融資規模的擴大導致平均單位融資成本下降而產生的經濟,如存款規模、貸款規模、證券市場融資規模等。

一般認為,銀行與一般工商企業比較,其規模經濟更容易形成,一般工商企業規模經濟的形成不僅受到社會對該產品總體需求數量的限制,而且還受到社會對象對產品的規格、款式和質量等不同偏好的限制,而銀行則很少受這種限制。而銀行業務規模的擴大,在既定的業務資源投入下,降低了交易費用,增加了收益,節約了投入資本和其他資源,促進了銀行規模經濟的形成。

同樣的,金融業也存在一個最適規模問題,無限制擴展會存在規模不經濟,這是由于規模變大后,更難以協調、監督和管理,降低整個機構的效率,出現資產質量差、盈利能力低、效率低下和較弱的資本結構。規模經濟可以從金融服務的生產中產生,也可以從對金融服務的消費中產生。從服務的生產來看,一般認為,當某一機構提供特定服務組合的成本低于多家專業機構提供同樣種類服務的成本時,即存在規模經濟。

金融控股公司旗下的金融機構能從規模經濟中獲益的許多直觀的觀點在于:(1)可以利用自身的分支機構和其他姐妹機構的銷售渠道以較低的邊際成本銷售附加產品;(2)可以通過系統內部整合行銷分析,因而可以更容易地面對客戶需求狀況的變化;(3)由于金融機構彼此間的產品差異不大,考慮便利性時,客戶往往傾向在同一金融體系使用不同的金融服務。擴大了金融控股公司體系的交易規模。(4)可以將管理客戶關系的固定成本分攤到更廣泛的產品上。

公元1960及70年代,就有學者開始對銀行規模經濟的實證考察,但直到現在,仍然沒有令人滿意的結論,基本上,金融業是受到管制的服務業,不像制造業可以在既定的資源下,盡力去追求規模經濟,另一方面,金融環境也不斷地在演變,制度的因素,管理者的風險偏好都會影響規模經濟的形成。

自20世紀60年代~70年代開始,西方經濟學家對銀行規模經濟問題做了多方面的研究。

Baumol(1982)假定成本的增減比例與產出的規模及構成相關,并首次運用規模彈性來衡量經濟體的規模經濟性。在隨后的研究中,許多學者將銀行分為兩組,一組樣本主要由資產規模小于10億美元的銀行組成,研究表明資產規模為1億美元左右的銀行存在規模經濟。

Berger、Hanweck、Humphrey(1987)認為,在小型金融機構中,規模較小的銀行存在規模經濟,在總資產超過1億美元的銀行中,往往存在規模不經濟或規模經濟不明顯的現象。另一組樣本由大型金融機構構成,Hunter和Timme(1986)發現,對于單銀行制的銀行控股公司,其規模經濟的上限為42億美元,而對于多銀行制的銀行控股公司,其規模上限可以提高到125億美元。1990年,他們將這一上限重新界定為250億美元。

Nourlas、Ray和Miller(1990)認為,總資產超過60億美元的銀行出現了規模不經濟。Ashton(1998)對英國銀行業的研究表明,總資產規模在50億英鎊以上的銀行出現了規模不經濟。

總結西方研究的觀點,較為一致的看法是,銀行業具有比較平坦的U型成本曲線,中型銀行的效率通常高于大型銀行和小型銀行。由于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在不同國家間存在差異,并且由于技術進步,如計算機和金融衍生工具的運用,銀行業的效率在最近幾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本研究的觀點,金融機構并不適用規模經濟的概念,直至今日,我們沒辦法得出大的金融機構具有比中小規模者具有規模經濟優勢的原因有幾點:

1. 基本上,金融機構的產出是靠人和知識而非靠機器設備,而人受限于工作時間和知識,其在一定的時間的產出要提高的程度是有限的。假設有兩家銀行A,B都辦理放款L1,L2,員工各有P1,P2,P1=5P2,生產要素可以自由移動,而且勞動市場也是完全競爭的,所以最后工資是均衡的W,每人的工作時間也就限定于T,平均每件貸款案要工作0.1T,也就是每人每天只會工作十件(T/0.1T=10),加班另有加班費,可貸資金分別為1000K,100K,第一期已貸出50%的資金為500K,50K。假設資金市場是完全競爭,利差是均衡的R,如果兩家銀行規模成長率都想成長50%,A要貸出250K,B要貸出25K,A銀行的工作效率要達到250K/P1=250K/5P2(因為P1=5P2)=50K/P2,B銀行的工作效率要達到25K/P2,姑且不論時間的限制,這時A銀行勢必要付出更高的工資,以符合員工的生產力,否則員工會跑到別家銀行,不可能達到業績,若考慮時間的限制,不提高業績目標,就得增加人手,最后成本還是提升了。也就是說:

S1=W*P1,S2=W*P2

(△K1/K1t)/(△S1/S1)=(△K2/K2t)/(△S2/S2)

兩家的規模效益還是一樣的。

2. 一般規模經濟的生產函數被假設為齊次生產函數,一起生產彈性大于一或小于一來判定生產是屬于規模經濟(或不經濟)的階段。但是,這個假設如果用在金融業會有較大的扭曲,金融業每一單位的產出其投入的生產要素不是對稱的,也就是一個小產出跟大產出可能兩者投入的時間相差無幾,例如一筆100萬的支票存款跟一筆100塊的現金存款兩者的工作時間可能差不多,可是,后者的業務規模只有前者的百分之一。或是同一產出可是投入會相差好幾倍,例如甲乙同樣一筆100萬的房地產貸款,由于兩者的申請人及房產的條件差異很大,可能導致甲案比乙案要多花好幾天的工作時間。也就是說存在著△K1<△K2,反而△S1>△S2服務導向的現象,使得規模經濟的效應會被誤導,以為這是規模經濟或是規模不經濟。反之,也存在著銀行行業性質不一樣,而被看成是規模經濟,例如專作私人銀行業務的銀行,人少,卻人平均業務量很大。這時跟一般銀行比,就沒有相同的基礎了。

3. 另外,金融業的規模其實跟政府的政策及經濟景氣有很大的關聯,我們很難光從資產規模和收益的提升,其實生產要素的投入量及其生產力并沒變,只是環境條件變了,如果我們根據環境條件變化的結果來推論規模經濟或不經濟,恐怕會倒因為果。

4. 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其產出與投入大部分的情況是同比增長,例如如果銀行已無超額準備,沒有新的存款,就不可能有新的貸款,但是存款是要支付利息的,它不像是固定設備在那兒,可以直接攤提成本的,也就是說要擴大規模,所花的成本跟收入存在著線性比率的關系,因為存放款的利率是連動的。如果存款已充分利用配置盡時,若要增加放款擴大業務規模增加收入,就得增加新的存款,但是新的存款是要付出利息,

若△L/Lt=△(rLLt+1-rDDt+1)/(rLLt-rDDt)

規模擴大了,平均成本并沒有降低。

5. 如今全球都一至對金融機構有資本充足率的要求,這一管制原則事實上使規模經濟的討論已失去意義,說明如下:K—自有資本;Q—資本充足率;Λ—風險權數;D—存款;L—放款。

假設銀行只作存放款業務:

L放款受資本充足率的制約:(Kc/Lλ)<=q (1)

L同時也受存款資源的制約:L<=D(1-a-e) (2)

也就是說,有多少資本可以承擔多大業務規模的風險是有一定的管制的,金融業強調的是在良好的風險管理之下,充分獲取經濟資本的最大收益,而無謂的一直擴大規模,有時反而是一種風險。

二、 金融控股公司的范圍經濟

金融跨業經營的另一好處常被提及的是范圍經濟,范圍經濟是從產品的角度參考一家廠商生產多種產品的效益,也即產品多元化的收益。

有研究認為如果銀行同時經營N種資產的成本小于N家銀行分別經營其中一種資產的總成本,則表明一定存在范圍經濟。從國際大銀行的擴張來看,規模的擴張一般是伴隨著業務范圍的擴大,而不僅僅是同一產品鏈的數量擴張,甚至橫跨幾個行業的金融機構還能獲得互補的協同效益(Weston,1990)。

一般來說,實現范圍經濟需要一定的前提條件:其一是廠商生產多種產品所需要的投入基本相同,即生產多種產品的要素投入不具有顯著的專用性(注),這才能使產業獲得與供給范圍擴大相聯系的范圍經濟;其二是同一顧客需要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產品,同一顧客的不同需求可以同時被滿足,這才能使產業獲得與需求擴張相聯系的范圍經濟。范圍經濟在此前提條件下之所以會實現,是因為信息的可復制,即同一信息可多次適用于不同的產品。

對于金融業而言,其范圍經濟可來源于投資、儲蓄、信貸和保險產品的交叉營銷,金融產品的互補性較強,如按揭貸款和有住房抵押品的壽險保單、汽車貸款伴隨汽車保險等;此外,消費者在一個全能化的機構購買產品比在專業化機構中購買相同的一系列產品的搜尋成本、信息成本、監控成本和交易成本更低。

有學者對對全能銀行的范圍經濟效應,從收入增長和成本節約兩個方面對范圍經濟做定量分析。前者是和需求相聯系的效率來源,后者是和供給者相聯系的效率來源。Walter(1994)構造了全能銀行的收入增長方程:

InS1+1=α+β1NTR+β2DPL+β3LA+β4S1+ε1+1 (3)

其中,S1+1、S1分別表示計算期和基期銀行的資產規模或資本規模;NTR表示非利息收入在銀行收入中的比重;DPL表示貸款資金中來源于存款的比重(存貸比);LA表示貸款占總資產的比重。

β1、β2、β3分別表示上述3個影響因素對銀行資產增長的對數的回歸系數,β1+β2+β3表示銀行活動范圍對銀行資產(資本)增長的總影響,如果在給定的顯著性水平上β1、β2、β3能夠通過不為零的系統檢驗,則表明銀行活動范圍對其資產增長速度確有影響,即銀行存在范圍經濟;β4表示銀行規模增長的彈性,反應銀行資產的增長速度是否和銀行規模有關,如果在給定的顯著性水平上β4通過不為1的檢驗,則表示銀行資產的增長速度受到自身規模大小的影響;ε1+1為殘值項。概括而言,該方程式說明:銀行發展水平(資產增長速度)的快慢是否受到自身規模和活動范圍的影響。運用該方程分別對公元1980年~1986年及1986年~1990年這兩個時期美國的銀行樣板進行了回歸分析,得出下列的結果:

超大規模銀行和小銀行存在明顯的范圍不經濟,大銀行和中等銀行則存在明顯的范圍經營。表現在非利息收入增長對銀行資產的擴張有顯著影響,非利息收入被視為銀行活動范圍擴張的典型指標,因此,認為全能銀行存在范圍經濟。

本文認為小銀行之所以顯不出范圍經濟,可能的原因在于其負擔多樣化服務的平均單位成本相對要比中大規模的銀行來得高,因為服務的基礎設施是差異不大的。至于超大銀行則是已經進入服務的邊際成本遞增的階段,例如服務人員的工作已經飽和,要再加一組人,否則無法服務全部的客戶。事實上我們不能忽略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技術進步,特別是客戶關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 Management,CRM)的技術和知識庫的技術,CRM將從多樣化的需求面為金融集團增加利潤,知識庫的共享將從供給面大幅降低金融集團的服務成本,而網絡銀行的服務方式,更使小銀行和中大型銀行可以在服務效率及成本降低上一爭長短。

三、 金融控股公司的協同效應

在波特(Porter,1980,1985)的《競爭戰略》和《競爭優勢》著作中,曾強調過協同的重要性,那些相互支持和補充的業務單位由于不同實體間的協同效應,能產生價值創造的效果。假設條件是業務單位越有相關性,能獲得的協同效應也就越大,由于相關性增加了協同水平,它可以看作為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波特詳細描述了相關性是如何促進競爭優勢的,其中的兩種主要方法是資源的共享和技能與專長的轉移。協同效應可以通過不同性質或功能的活動來實現,例如管理整合、人力資源整合、生產整合、營銷整合和資本整合,由此帶來的協同效應可以分別稱為管理協同效應(MANINT)、營銷協同效應(MKTINT)、生產協同效應(PRODINT)、人力資源協同效應(HRINT)和財務協同效應或資本協同效應(CAPINT)。這4種協同效應領域:銷售(營銷)、運作、投資和管理—都與公司業績有關系,協同效應對盈利有重大影響,但程度大小取決于特定的業務領域和類型。只有管理協同效應對所有行業都有較好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以來,有關全能銀行協同效應的經驗研究出現了一些比較重要的成果,但還缺乏公認的一般方法,而由于研究方法、角度和具體對象的不同,結論也不盡相同。

本文的觀點,協同效應要能發揮,是需要協同雙方或多方的組織目標和績效目標是一致的,才有顯著的效果,舉例來說,一個證券子公司接受保險子公司的聯合行銷計劃,希望能透過證券經紀人推廣壽險產品給他的證券客戶,但壽險商品的業績計算和獎金制度相對得要比證券業務差,可想而知的是,證券經紀商的時間是有限的,它會花在對他利益最大的項目上,因此協同效應是無法期待的。但是回過頭來想,我們適應讓一個人同一段時間同時做好幾件事,還是讓他同一件事做好幾件,這是沒有立即得出結論的,因為是人在做事,不是機器,同時所做的事,沒有一件事是完全相同的,如果再考慮績效與獎勵的因素就更為復雜,這也就是本研究認為過度引用制造業的分析角度來看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恐怕會有很大的扭曲現象,制造業的標準化程度是相當高,生產要素如果是相同的,產出規格如果是一樣的,我們幾乎可以說產出的東西是相同的,例如手機的代工,發包廠商把規格及材料定好,同時發給三家代工,出來的手機是一樣的。而透過電腦的排程,同一條生產線可以生產三種不同規格的東西,金融業里這樣的事情已經逐漸交給了ATM自動提款機。

四、 金融控股公司的經營績效實證分析

接著考慮金融控股公司旗下的銀行跟單一銀行的經營績效,何者會有較佳的表現呢?

蘇怡心“金融控股公司成立前后旗下子公司經營績效之評估—Generalized Translog成本函數之應用”(2005),其研究中國臺灣地區的14家金融控股公司,在金控成立后,各金融控股公司是否確實能充分發揮其成本、規模、范疇等各方面綜效優勢,提高其經營績效,探討金融控股公司成立前后旗下銀行、保險、證券及票券四種業務子公司的經營績效,以公元1998年~2004年間為研究期間進行分析。采用以Box—Cox型式將產出加以轉換的一般化超越對數成本函數,利用縱橫數據(Panel Data)中的固定效果模型來進行實證研究,衡量并比較金融控股公司成立前后旗下子公司的成本效率、規模經濟及范疇經濟的效果。

實證結果顯示,金融控股公司旗下子公司在金控成立前后的績效表現并沒有差距很多,而且成本節省的效果也未顯見。整體而言,金控成立后旗下銀行子公司在規模經濟與范疇經濟等指標的表現上并不會變化很大;而證券子公司及票券子公司在規模經濟與范疇經濟等指標的表現上較佳;而保險子公司雖成本微幅下降,但在規模經濟與范疇經濟等指標的表現上較差。

江婕寧“美國金融控股公司與非金融控股公司經營績效之比較—DEA之應用”(2002),在該研究中,“金融控股公司”在分成群組A與群組B的表現,發現大致上來說“金融控股公司”的效率值還是偏低,因而“金融控股公司”在經營效率上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金融控股公司”之所以績效偏低,其認為大致可歸因于整體金融景氣不良及金控模式剛成立下資源整合并未達到最適,因而“金融控股公司”的績效并沒有高于“非金融控股公司”。但可肯定“金融控股公司”的整合確切帶給銀行初期經營績效的降低,而此種暫時的低效率會隨著母公司人員的刪減、營運項目的擴充而消失。

林瑞茂“臺灣金融控股公司經營效率分析”(2005)以資料包絡分析法及主成份分析法為金融控股公司衡量他們的經營績效,發現銀行應摒除資產規模越大越好的迷思、應針對己身現有的資源做最有效率的運用,不應一昧盲從國際潮流而做相同模式的金融轉型。

根據上訴的實證分析結果,我們仍無法確認,金融控股公司旗下的金融機構會比同類的單一機構表現較佳。

本文認為,金融控股公司或金融集團的經營的效益是要向外看,而非向內看,否則會失去焦點,我們從美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的立法用意也可以看出其所強調的兩個重大作用:(1)維護市場的公平競爭;(2)增強美國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

所謂維護市場的公平性,是讓想跨業經營的金融業者都有法可依循,重點在維護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間的公平競爭。也就是說,從內部來看,只是能維護市場分配的公平競爭,是無法因為采用此新的制度而產生一個新的市場。

我們如果認真來看,金融控股公司的跨業經營模式就內部而言,是否能對整體社會福利有增加是有疑問的。考慮下面的式子:

新的福利=新的經濟效益-新的社會成本

=資源節約(R)+新的稅收(T)-新的監管成本(C)-新的失業成本(U)

=R+T-C-U

假設原來市場是均衡的,市場總額是一樣的,金融控股公司對內只是經由市場充分配取得新的份額,所以政府稅收沒改變,就資源節約而言,從前述的分析看來,金融控股公司的經營模式在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及協同效應上并沒有顯著的效益證明。但是為了這新的體制,勢必要有新的監管模式,產生新的監管成本,同時金融控股公司經由整并旗下資源,或是并購其他金融業,勢必造成一部分的生產要素釋放出來,也就是產生新的失業人口。R+T-C-U<0的機會很大。所提對內看,似乎并不是一個合乎成本效益的選擇。

但如果從外部來看,金融控股公司的資產規模擴大,經營業務范圍廣泛,營銷技術的增強等等都是有利于金融集團向外競爭,站在國家的立場,也是彰顯國力的一種表現方式,加上向外競爭的因素,經濟福利可以重新衡量為:

新的福利=新的經濟效益–新的社會成本

=R+T+TX-C-U+UX

由于國外業務的擴張,政府的稅收增加了TX,同時金融集團為因應新的國外業務,也增加了新的就業機會UX,整體衡量,社會福利就很有機會增加了。

五、 結論

尚未有明顯的實證資料顯示,金融集團其規模及跨業經營模式,比中小型規模的銀行具有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協同效益的優勢。

金融集團的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協同效益之所以無法像其他產業可以明顯分析出來,甚至規模大也未必有效益,主要有幾個因素:

1. 金融業是個受管制的行業,其經營規模受制于資本充足的限制,和監理機構對其經營規模與風險控管是否一致也有很大的關系。

2.金融集團的范圍經濟與協同效應也受制于主管機關對控股公司旗下子公司間的防火墻設置是高還是低,越高,子公司間彼此資源的互通就難,越低則越容易,也就影響了范圍經濟與協同效應的效果。

3.金融機構所面對的風險是組合式時的風險比起其他產業對風險的判斷要復雜,而其規模是否要擴張與否該管理者的風險偏好有幾大的關系。同樣規模的兩家金融機構對同一件貸款案可能看法是完全不一樣。

4. 有的銀行善用科技技術的能力,尤其是在網絡與語音服務上,ATM功能的發揮程度,CRM的運用,來搶他跟大金融集團的競爭優勢。

5. 站在客戶服務導向,金融業其生產要素的投入與產出的關系未必是正相關的。

參考文獻:

1.徐傳諶,稱貴廷,齊樹天.我國商業銀行規模經濟問題與金融改革策略透析.經濟研究,2002,(10):22-30.

2.王聰,鄒朋飛.中國商業銀行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實證分析.中國工業經濟,2003,(10):21-28.

3.于良春,高波.中國銀行業規模經濟效益與相關產業政策.中國工業經濟,2003,(3):40-48.

4.邵東亞.全能銀行的協同效應:概念框架、理論模型與經驗研究.經濟評論,2004,(1).

5.林瑞茂.臺灣金融控股公司經營效率分析.長庚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005年11月.

6.Saunders and I.Walter.Universal banking in the United States:What Could We Gain.What Could We Los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7.Porter M.E.Cluster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1998,(11).

8.Vander Vennet,R.Cost and profit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conglomerates and universal banks in Europe.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Finance,2002,34(1):254-282.

作者簡介:徐順英,中南大學商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7-07-2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a人片7777| 亚洲欧美不卡|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5555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www| 香港一级毛片免费看|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國產尤物AV尤物在線觀看|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 日本三级精品|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中文字幕日韩视频欧美一区|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 四虎综合网| 国产精品30p|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日韩精品无码一级毛片免费| 熟女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19p| 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 欧美第二区| a毛片在线|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丁香六月综合网| 无码中文AⅤ在线观看| 91在线激情在线观看| 日韩福利视频导航| 日韩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777午夜精品电影免费看| 亚洲香蕉久久| 无套av在线| 韩国福利一区|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一二三区| 伊人欧美在线|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免费在线观看av|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99|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91在线播放免费不卡无毒| 99久久这里只精品麻豆| 日本91视频|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官| 不卡视频国产| 9啪在线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23页在线| 久久永久视频| 欧美中出一区二区| 九九免费观看全部免费视频| 亚洲三级影院| 国产主播在线观看|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黑人在线|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无码在线激情片| 精品一区国产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最新在线| 看看一级毛片| 四虎亚洲精品| 高清国产va日韩亚洲免费午夜电影|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久久不卡精品| 凹凸国产分类在线观看|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成人在线第一页|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精品色婷婷在线观看| Jizz国产色系免费|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