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限責任公司所具有的人合性導致公司僵局經常在有限公司的經營和管理中產生。文章通過分析公司僵局產生的原因,結合我國新公司法的實施,對解決公司僵局的各種司法和非司法的方式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以期對此問題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關鍵詞:公司僵局;司法解散
公司僵局(Corporate Deadlock),是指股東間或公司管理人員之間的利益沖突和矛盾,使得公司的運行機制完全失靈,股東會、董事會、包括監事會等權利機構和管理機構無法對公司的任何事項作出決議,公司的一切決策和管理機制都徹底癱瘓,股東會或董事會因對方的拒絕參加而無法有效召集,任何一方的提議都不被對方接受和認可,即使能夠舉行會議也無法通過任何的議案,公司運營陷于僵局。王保樹教授在《中國公司法修改草案建議稿》第279條將公司僵局定義為“公司僵局是指公司出現下列情形,而導致無法形成有效的經營決策:(1)由于股東之間的嚴重分歧,在連續兩次股東會上無法形成有關公司經營決策的有效決議,并且因此可能導致對公司造成實質性的損害;(2)由于董事之間的嚴重分歧,在連續兩次董事會上無法形成有關公司經營決策的有效決議,并且因此可能導致對公司造成實質性損害;(3)董事任期屆滿時,由于股東之間的嚴重分歧,連續兩次股東會均無法選出繼任董事,并且因此而導致董事會無法達到形成有效經營決策的人數。”
公司僵局主要存在于有限責任公司,特別是一些股東人數較少、公司規模較小的公司,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公司僵局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是公司內部決策和管理所實行的資本多數決制度。根據公司法的規定,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通過任何決議都需要至少半數以上的表決權通過,對于修改公司章程、增減公司注冊資本、分立、合并、解散或者變更公司形式等特別重大的事項必須獲得股東會三分之二以上的表決權通過才能實施。在沖突各方股東所持股份數額大致相同,其選任的董事人數也基本相當的情況下,如果股東之間或者董事之間采取完全對抗的態度,那么任何一方都無法獲得過半數甚至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表決權支持,不能通過任何決議,公司的決策經營就陷入僵局。
其次,我國公司法遵循法定資本制和資本不變制原則,股東一經出資,公司登記成立,則資本等于被凍潔。根據我國《公司法》第七十二條的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轉讓股份需要經過復雜的程序。公司股東在出現僵局時想要減資或撤資,只能通過股權向外或者向內轉讓。由于有限責任公司的封閉性,股權向外轉讓本來就比較困難,有些公司甚至可能在章程中就對股權轉讓做出限制;而外部人一般也不愿意通過購買股權的方式直接加入有限責任公司,尤其是在公司仍處于運營僵局的情況下。而在僵局中向內部其他股東轉讓股權的途徑已被基本阻斷。
再次,由于有限責任公司具有部分人合性的特點,股東之間通常具有某種聯系并會參與公司的管理。公司僵局的出現即意味著股東之間不可彌合的矛盾出現。分歧一旦產生,則人合性破滅而股東之間彼此不再信任,且缺乏協商基礎,從而可能使得僵局持續下去。
一旦公司經營陷入僵局,公司就無法及時有效地做出決策,并導致管理的癱瘓和混亂,這本身就是對公司資源的極大損耗。不僅如此,公司無法正常經營就使得所有股東的期待權落空,導致沖突以外的股東尤其是小股東的投資權益受到嚴重損害。公司無法正常經營就不能獲得積極效益,對其內部職工和外部債權人來說也是一種極大的危害。有鑒于此,有限責任公司應當采取各種方法來防止和解決公司僵局的出現。
第一,有限責任公司可以在章程中對表決權的行使做出一定的合理的限制。
漢密爾頓教授關于公司僵局的解決有這樣的觀點:“如果缺乏協議,對僵局的任何補救方案都不能完全令人滿意。”我國新《公司法》在公司的設立、經營、治理和解散清算等環節都鼓勵公司自治,尤其表現在公司的章程自治。為了防患于未然,股東在公司設立之初就可以在章程中約定對股東或者董事的表決權的限制,從而防止后期公司僵局的出現。
例如,公司章程可以規定限制表決權行使制度和利害關系股東或董事的表決權回避制度,或者在章程中約定公司的控制權分配以避免僵局的產生,或者賦予董事長在出現表決僵局時以最終的決定權;公司還可以在章程中明確規定除公司法規定以外的其他解散事由,防止陷入僵局時連解散決議都無法做出。
第二,可以將民事訴訟中的調解和仲裁等糾紛解決方式引入到公司僵局的解決中。
調解是由一個中立的第三方介入處于僵局的對抗當事人之間,促進雙方的交流和協商以推動他們達成一個互相能夠接受的解決方案。這種自力救濟方式既可以在公司僵局發生前基于當事人的約定適用,也可以在出現公司僵局后由股東引入此種調解方式。由于調解的非司法性和非強制性,當事人可對調解的適用享有充分的自由選擇的余地,可能更容易使得對抗雙方對調解協議感到滿意,并且更愿意遵守和實施調解的結果。特別是在當事人之間更多的是情緒的對抗而非深層次的利益沖突時,調解可以更迅速有效地打破僵局。
當章程中規定了仲裁條款或是在僵局出現時雙方達成了仲裁協議,僵持的雙方還可以將爭議提交仲裁解決。仲裁具有保密性、快捷靈活和具有強制執行力的優點,其程序靈活簡便,其快捷靈活也能節約當事人的爭訟時間,從而減少公司及當事人因僵局產生的損失,同時仲裁員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并且熟悉某一特定公司或者行業的習慣,使其能夠做出更符合當事人經濟利益的判斷。
第三,強制股權收購也是一種比較有效的解決方式。
當公司陷入僵局時,股東有權要求公司或者其他股東以約定的價格購買其股份,在協商不成時向法院請求強制對立的一方股東以合理的價格回購其股份,從而讓一方股東能夠退出公司,則公司僵局將自動化解。新《公司法》第七十五條規定了股東在一定法定事由出現時享有股份回購請求權,該條雖然沒有明確指出在公司僵局出現的情況下,異議股東可以要求股份回購,但是“章程規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現”暗含了公司僵局產生,有可能解散公司的情況下,投反對票的股東能夠請求公司按照合理價格收購股權的情形,并在請求未獲同意時賦予了司法救濟的途徑。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有限責任公司只有兩個股東。因為舊公司法規定有限責任公司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股東,所以有些投資者為了能夠開辦公司不得不另找一個名義股東共同成立公司。在這種情況下出現公司僵局,假如一方收購另外一方的股份,則公司只有一個股東,在舊公司法下公司就不能繼續存續。所以新《公司法》第二章第三節專門規定了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特別制度,這使得股份回購后的公司能繼續以一人公司的形式存在,避免了因股份回購而導致的公司解散。
第四,當上述幾種方式都無法解決公司僵局時,股東可以向法院請求解散公司。
我國新《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條規定:“公司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困難,繼續存續會使股東利益受到重大損失,通過其他途徑不能解決的,持有公司全部股東表決權百分之十以上的股東,可以請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打破公司僵局的其他方法都是以維持公司存續為目的而采取的,即使是股權回購也只是使得公司資本減少,而公司仍然可以繼續存在。然而一旦采取司法解散的措施,則各方利益沖突的結果就是公司的消滅,這違背了最大限度維持公司的原則,所以適用該方法必須慎重,只有在窮盡其他途徑時才能使用。所以新《公司法》規定了適用司法解散的嚴格條件:
1. 公司經營管理嚴重困難。所謂“經營管理嚴重困難”,是指公司經營發生嚴重困難,即公司的生產經營發生嚴重虧損等情形,達到或瀕臨破產的界限;或者公司管理發生嚴重困難,股東會或董事會不能有效召集,即使能夠召集也不能形成任何決議,公司日常運作陷入停頓與癱瘓狀態。如果公司僅發生經營嚴重困難,則不一定構成僵局。
2. 僵局狀態的持續會使股東利益受到重大損失。當公司控制者的不正當行為對公司或股東利益造成嚴重損害,而且這種損害危及公司的生存或股東的根本利益時,公司已經異化為股東的對立面,不僅股東的贏利目標難于實現,而且一切期待利益都將化為烏有。但是具體何謂重大損失,新《公司法》沒有作出具體的規定,需要裁判者根據個案的具體情況來裁決。
3. 公司的僵局通過其他途徑不能解決。所謂其他途徑,就是指公司能夠適用的可以繼續維持公司存在的解決方式,包括協商、調解、仲裁、股權回購等。只有在窮盡其他一切救濟方式之后,公司僵局仍不能破解的,股東才能提起解散公司之訴。
4.持有持有公司全部股東表決權百分之十以上的股東才能夠提起解散公司之訴,這里的持有既包括單獨持有也包括多個股東合計持有。
即便上述條件全部具備,人民法院受理解散公司之訴后仍然應當首先主持司法調解,不應當徑行判決;應當再給當事人一次股權轉讓或股權收購的機會,在調解不能的情況下,方可判決解散,在判決解散時應當一并作出清算的安排。
最后,觀國外立法,還可以通過由法院任命臨時董事或者監管人的方式來化解公司僵局。美國《特拉華州普通公司法》第353節規定:“(1)盡管與封閉公司章程、章程細則或其股東之間的協議相沖突,如果該封閉董事會就該公司的商業與事務管理方面的分歧,導致無法達成通過一項董事會決議的規定票數,且該公司的商業與事務無法在對該公司股東普遍有利的前提下繼續進行,則衡平法院可任命一個該封閉公司的臨時董事。”可見,在董事層面出現僵局的情況下,法院可以通過任命中立的臨時董事來打破僵局。任命臨時董事的措施可以促使和刺激相互爭斗的股東達成某種妥協,從而更加迅速和簡便地解決公司僵局帶來的問題。雖然我國公司法上目前沒有此類規定,但是任命臨時董事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解決途徑,值得我們借鑒。
參考文獻:
1.趙旭東.公司僵局的司法救濟.人民法院報,2002-02-08.
2.周友蘇.新公司法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鮑為民.美國法上的公司僵局處理制度及其啟示.法商研究,2005,(3).
4.潘云波.公司僵局及其司法救濟.政治與法律,2004,(4).
作者單位:馬瑩瑩,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收稿日期:2007-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