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潤管理是企業目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的利潤管理可以使財務報告的外部使用者更好地解讀會計利潤,對內則起到向投資者傳遞信息的作用。文章首先明確利潤管理的作用,然后提出企業利潤管理的相關觀點,緊接著分析了企業利潤管理的動因,最后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利潤管理;利潤操作;會計準則
利潤是企業生存發展的核心指標,不論是投資人、債權人還是企業經理人員都非常關心企業的盈利能力,而利潤管理是企業目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行為結果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各經濟主體的利益,但長期以來卻被人們戴上了“利潤操縱”的帽子。正確地區分適度的利潤管理和利潤操縱,可使社會各界對利潤管理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利潤管理是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的,既是法律制度所允許的,同時還體現了法律制度對企業相關利益主體不同利益的認可和尊重。適度的利潤管理對企業的不斷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過度的利潤管理也會給企業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不利于企業的經營決策,同時也會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決策的相關性失真。因此對利潤管理一定要適度,要將其限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利潤操縱則是一種非法行為,是法律所禁止的。
將利潤管理與利潤操縱區別開來,還可以找出財務造假或會計造假的始作俑者,從而找到治理利潤操縱的治本措施。
一、 企業利潤管理的作用
根據國外學者的研究,適度利潤管理是有利和必要的。如美國企業采取的“收益均衡化”利潤管理行為,是為了提高股東的滿意程度,進而實現經營者自身福利的提高;日本企業采用收益平滑化的會計處理方法,使利潤管理行為具有長期的特征。利潤管理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利潤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反映企業的經濟效益。從傳統的觀念來看,衡量一個企業經濟效益的公認標準就是利潤。根據經典的經濟學理論,某項投資實現了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相等,它就實現了利潤的最大化。盡管現代理財觀念不再把利潤最大化作為理財目標,而是以企業價值最大化為理財目標,但企業最大限度地獲得利潤,整個社會的財富才能實現最大化,從而帶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利潤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業經濟效益的高低和對社會貢獻的大小。
2. 利潤管理可為政策法規的制定提供借鑒和參考。通過為政策法規的制定提供借鑒和參考,利潤管理一方面直接為企業內部的法規和準則的制定者提供了限制的目標,為政策法規的完善明確了方向,另一方面也為改進企業績效考核提供了思路。通過研究發現,企業利潤管理的重要動因是因為絕大多數的績效考核是以利潤為主,若要使企業利潤管理不致過“度”,可考慮改進考核指標體系,如引入EVA指標或平衡計分卡考核辦法等??冃Э己酥笜说母倪M可引導企業的經營管理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3. 利潤管理可作為向外界傳遞有用信息的工具。在某些情況下,管理當局欲向外界傳遞某一內部信息,而內部信息往往是相當復雜并具有專業性,如果直接披露該信息,外界由于無法判別該信息的可靠性,或者即使能對該信息進行檢驗,但檢驗成本巨大,因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而放棄檢驗,外部信息使用者就會因此對管理層所披露的信息產生懷疑。當管理當局通過利潤管理,逐步披露該信息,反而是一條相對有效的傳遞信息的途徑。
4. 利潤管理有利于不斷促進企業改變目標戰略。適度的利潤管理既是一個企業不斷走向成熟的標志,也是企業人力資源素質較高的標志,它對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和宣傳適度利潤管理,逐步形成一種對適度利潤管理的理解和容忍,恢復和提高社會公眾對財務信息的信任度,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利潤管理的不斷完善與提高,有利于企業引進新的管理方式,提高經營業績,從而相應地改變目標戰略,更好地促進企業未來的發展。
二、 企業利潤管理的觀點
關于企業的利潤管理,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
1. 機會主義行為觀。該觀點認為盈余管理是管理當局的機會主義行為,通過對有關契約的影響,達到他們個人效用最大化。從機會主義角度看,利潤操縱可能是企業管理層的短期化行為,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另外,利潤操縱會影響財務信息質量,使會計信息失去可靠性和決策有用性,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最終會擾亂資本市場。也許有人認為盈余管理是應該被禁止的。
2. 有效契約觀。由于合約不可能預見到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我們稱合約是不完備的。從有效契約觀看,利潤管理能為企業規避合約剛性所帶來的風險;從資本市場觀看平滑的利潤向外界傳遞這樣一種信號,即企業長期的盈利增長能力強。以此增強公眾信心,對公司來說降低籌資成本,對整個社會來說可減少宏觀經濟波動。企業中各類契約制定與執行的主要依據是會計信息。要想完全剔除利潤管理除非將所有契約均不建立在會計信息基礎上,這樣一來會計數據作為有用的契約依據這一作用則喪失。
3. 信息觀。該觀點認為盈余管理行為本身具有信息含量,可作為管理當局向投資者傳遞內部信息的工具。持這一觀點者認為會計利潤管理會降低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尤其是在“真實收益觀”下,認為會計收益存在“真實收益”,而利潤管理扭曲了會計數據,導致真實收益的偏離。而隨著會計研究的發展,“真實收益觀”逐漸被“信息觀”所替代,人們認識到“真實收益”在不確定和不完備的市場上是一個無用的概念,它沒有考慮不同利益集團的不同信息需要。而“信息觀”認為“真實收益”并不重要,盈利僅僅是眾多用以作為決策的信號中的一個,會計數據的貢獻在于它所具有的信息含量,也即它所傳遞的信息。
三、 企業利潤管理的動因分析
企業管理當局對利潤管理的動因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分析:
1. 需求動因。需求定律告訴我們,在一般情況下,需求引發供給。當前在對企業經營者的經營業績進行考核和評價時,絕大部分都是將考核的重點放在利潤總額上。利潤之所以被絕大多數考評者選中為考核被考核者的首選指標,是因為利潤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正是由于利潤的重要性,企業有關利益主體就把利潤當作了關注的重中之重。根據需求引發供給的原理,社會各方面重視利潤,企業的有關方面就自然會把利潤作為追求的首要目標,除了依靠經營從市場賺取利潤外,如果有一些空間可從財務技術上或從管理行為的選擇上適度擴大利潤額,當然也不會放過。
2. 非對稱信息的存在。信息經濟學充分論證了現實世界中的信息不完全性和信息的非對稱性。兩權分離的現代企業制度下,經營者總是比所有者對企業的經營狀況更為熟悉;債權人相對于企業的所有者對信息的知曉程度往往處于弱勢;大股東相對于小股東會掌握更多的信息;政府一般而言難以獲取企業的內部管理信息。信息不對稱程度直接影響企業利潤管理能力的大小。
3. 會計人員的企業立場。在法規、準則許可的范圍內,對影響利潤的相關會計數據進行管理控制,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工作。從這個意義上講,會計人員是否站在與經營者或所有者相同的立場上,是能否實施利潤管理行為的關鍵之一。會計人員所面臨的企業工作環境,決定了會計人員的“理性選擇”是站在企業的立場上,同時會計人員也是 “經濟人”,企業管理當局有太多的方法使其站在企業的立場上。雖然為了減小其消極影響,我國曾試行和推廣過會計委派制,但這種做法是否符合現代企業制度的內在要求是值得商榷的。事實上,會計人員的企業立場,也是促進企業持續穩定發展的一個方面,需要防范和限制的只是其不符合法規制度的過度行為,而這種行為有較多的規范去約束。
4. 會計準則的推動。部分學者認為,會計準則的生命力在于其靈活性。相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形勢和經濟環境,會計準則無論多么具體也只能是原則性的。即使準則規定只能用某一種會計方法,但在具體細節上,仍會給企業較多自主選擇的機會,如折舊年限、殘值、存貨報廢、壞賬準備率等。就會計準則的具體和復雜而言,美國堪稱世界之最。美國的會計準則給予企業較多自由選擇的空間。正是會計準則的這種靈活性,給企業從事利潤管理行為提供了技術處理的空間。
四、 利潤管理的實現手段與相關建議
1. 企業利潤管理的實現手段。(1)操控應計性項目。操縱經營循環中確認收入和費用的時點。如收入確認的提前和推后,費用分攤標準和分攤方法的選擇,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界限的模糊等等,都有利潤管理的潛力可挖。(2)靈活運用會計政策。如穩健的會計政策選擇向市場傳遞了企業管理人員對企業前景充滿信心的信號。而業績差的公司存在避重就輕,采取較為樂觀的會計政策的傾向。財務分析師在對財務報表進行分析時,不會只注重表內揭示,他們會根據表外披露及其他競爭性信息來源對企業已公布的會計數據進行調整,再作決策之用。(3)利用關聯交易。由于關聯交易是在關聯方之間進行的交易,這就使得關聯交易可能不采取正常交易基礎上的市場公允價格,而是以低于或高于市價的價格成交(有時甚至是無償的)。這樣,關聯交易就導致了不同形式的利益轉移,成為利潤管理的重要手段。(4)調控生產經營活動。通過調控生產經營活動的手段而實施的利潤管理,比利用會計準則的靈活性更有效、更隱蔽,也更不容易引起人們的懷疑。如企業想多報當期利潤,可通過增加生產量來調節庫存量,導致固定費用在單位產品上分攤額減少;降低應收賬款的信用標準從而增加賒銷;推遲處理壞賬和固定資產清理業務等。(5)購買或出售資產和業務。在需要調節利潤的時候,企業可能會出售一部分資產或業務;也可能通過并購企業來實施利潤管理。
2. 企業利潤管理的相關建議。鑒于前文的分析,本文的觀點是:把利潤管理限制在合理的范圍內,限制其負面影響,發揮其正面作用。
第一,要把握好利潤管理的“度”,協調好企業各利益主體。企業利潤管理行為的結果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各利益主體的利益分配數額,一般來說,利潤被高估,政府會因稅收增多而獲益,經營者也將得到較多的報酬而受益,而股東和債權人的利潤卻受損;相反,如果利潤額被低估,股東將會從中受益。利潤管理行為對各利益主體的利益額的具體影響,要視當時各利益主體的特定目的而定。企業利潤管理的“度”除了法律制度框架外,還應處理好各利益主體的協調關系。也就是說,進行利潤管理而使利益分配結果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傾斜,應以其他相關利益主體能夠忍受為限度。在一定的限度內,行為主體既可得到一定的好處,同時也被其他各方認可;超過一定限度,即使法律制裁不了,但其他的受害當事人也都有各自的辦法做出相應的反應。各利益主體利益協調這個“度”很難有一個量的把握,只能根據各企業當時的具體情況做出一個“適可而止”的心理上的判斷。管理當局在進行合理利潤管理時,務必把握好這個“度”。
第二,將責權利相結合,更好地進行利潤管理。責權利相結合是指進行利潤管理時,三者必須進行量化管理統一為一體,責任者既是責任的承擔者也是權利的擁有者也是利益的享受者,有利于克服有責無權、有責無利的責權利脫鉤的現狀。只有將責權利相結合,利潤管理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因為責也好、權也罷,歸根到底還是利,沒有利一切都只是一紙空文而沒有實際意義。就企業利潤管理來講,責、權、利者以責為首,利則是目標,但如不把責落到實處,利益之源就會枯竭,因此企業進行責、權、利管理時首先要明確各領導部門的基本責任中心,成立責任領導小組,明確職能部門分工和工作標準,細化項目,制定責任核算方法,在確定了企業的目標責任以后,要確保目標的實現,必須層層分解落實指標,把責任落實到個人頭上,同時在具體措施中要分清相互的經濟責任,即與利掛鉤,做到上下一條線,形成金字塔的指標體系,制定符合實際的嚴格的獎懲辦法,促進各部門千方百計的實現目標。
參考文獻:
1.Scott William R著.陳漢文譯.財務會計理論.北京: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68-69.
2.劉祖龍.集團公司如何實行目標利潤管理.廣西會計,2006,(8):25-26.
3.李從東,張泓.企業利潤管理行為探新.天津大學學報,2004,(7):237-241.
4.朱婧,孫明慧.淺談利潤管理的合理性.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06,(1):49.
5.曲曉輝.關于會計政策的幾個問題.上海會計,2005,(12):10-13.
6.吳教華.從會計政策的選擇論會計利潤管理.企業經濟,2006,(5):177-179.
作者簡介:嵇婷,南京大學商學院會計學碩士生。
收稿日期:2007-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