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的興起到現在,企業競爭戰略觀的發展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以環境為基礎的企業競爭戰略觀,基于產業結構分析的企業競爭戰略觀,以企業資源為基礎的戰略觀以及以知識積累與知識創新為基礎的戰略觀。
關鍵詞:企業競爭戰略觀;企業資源;知識創新
企業競爭戰略理論最早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初的美國。從企業競爭戰略理論發展的縱向歷程來看,它大體可以分為四個階段: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的以環境為基礎的企業競爭戰略觀;20世紀80年代的基于產業結構分析的企業競爭戰略觀;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以企業資源為基礎的戰略觀;20世紀90年代至今的以知識積累與知識創新為基礎的戰略觀。
一、 以環境為基礎的企業競爭戰略觀
這一時期企業競爭戰略理論的兩個重要代表人物是伊戈爾·安索夫和肯尼思·安德魯斯。其中,安索夫正式提出的“戰略管理”概念為后來的企業競爭戰略理論的發展莫定了基礎。安索夫的戰略理論主要認為,競爭戰略行為是對企業環境的適應以及由此而導致的企業內部結構化的過程,競爭戰略的出發點是追求企業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安德魯斯提出了企業競爭戰略的SWOT分析框架(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ies、Threat即優勢、劣勢、機會、威脅),認為企業的戰略制定應建立在對外部環境分析的基礎上,研究外部環境中哪些是企業發展的機會,哪些構成企業發展的威脅,然后找出在當前環境下企業的優勢與劣勢,從而抓住機會,避開威脅。
與此同時,波士頓咨詢集團的咨詢專家們則創造了包括“經驗曲線”和“增長與市場份額矩陣”在內的一系列企業競爭戰略分析概念和工具,深深影響了美國各大企業的戰略觀,出現了幾乎席卷全球的“戰略熱潮”,當時美國500強企業中有85%的企業建立了競爭戰略部門。“波士頓矩陣”盛行一時,幾乎每一個稱職的戰略制定人員都學會了用“金?!?、“瘦狗”、“問題”和“明星”來對自己企業的產品與業務分類,并決定其取舍。
可以將這一時期企業競爭戰略理論的主要觀點歸納為以下三點:
1. 企業競爭戰略的重點是適應環境。企業所處的環境往往是企業自身難以左右的,因而企業制定競爭戰略必須充分考慮環境的變化,只有適應環境變化,企業才能求得生存與發展。
2. 企業競爭戰略的目標在于提高市場占有率。企業競爭戰略適應環境變化旨在滿足市場需求,獲取理想的市場占有率,這樣才利于企業生存與發展??梢哉f,企業如何獲取理想的市場占有率在這一時期的戰略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
3.企業競爭戰略的實施要求企業結構與企業競爭戰略適應。這一階段的企業競爭戰略實質上是一個企業對其環境的適應過程以及由此帶來的企業內部結構化的過程。因而,在戰略實施上,勢必要求企業結構要與企業競爭戰略相適應。
以環境為基礎的企業競爭戰略理論主要有以下不足:該理論缺少對企業參與競爭的一個或幾個產業的分析與選擇,它從現存的產業市場出發,要求企業所適應的環境實質上是己結構化的產業市場環境,這勢必導致企業往往被動地適應環境,處于被動地追隨領先者的困境之中,充其量只能是戰略的追隨者。另外,該理論主要是從企業目前所處的外部環境進行分析,缺少對企業內部環境、結構與特征的考慮。
二、 以產業結構分析為基礎的企業競爭戰略觀
以產業結構分析主導的競爭優勢觀點,其理論基礎是產業經濟和企業理論。它有三個前提假設:企業的外部環境,特別是行業和競爭環境決定著能否贏得高額利潤;對于許多特定的行業來說,由于企業擁有類似的資源,就可以采用類似的戰略;實施戰略所需要的資源在企業間可自由流動,因為資源的流動令企業可開發資源,這使得企業間的資源差異只是暫時的。
波特指出,決定企業盈利能力的首要和根本因素是產業的吸引力,競爭戰略是源于對決定產業吸引力的競爭規則的深刻理解。而競爭規則又體現于五大競爭力之中,即:新競爭者的入侵、替代品的威脅、消費者的議價能力、供貨商的議價能力以及現存競爭對手之間的競爭。
這五種作用力決定了產業的盈利能力,因為它們影響價格、成本和企業所需的投資。消費者的議價能力影響著企業的產品的定價,替代品的威脅也是如此。供貨商的議價能力決定著原材料和其它的投入成本。競爭的強度不僅影響著價格,同時也影響著諸如廠房設施、產品研發、廣告及銷售等的成本。入侵者的威脅限制著價格,也要求企業為防御入侵而進行投資。
根據產業企業理論和五力競爭模型,波特提出了通用競爭戰略,即企業可以通過低價無特色的產品(成本領先型競爭戰略),或顧客愿意支付額外的費用購買的差別化產品(差別化競爭戰略)獲得高于平均利潤的收益形成競爭優勢。波特亦提出另一類通用競爭戰略,目標集中戰略,即企業在一個細分市場建立起自己的產品,在成本或產品差異方面的優越地位,其實只不過是成本領先和差異化競爭戰略的具體應用而已。
以產業結構為本的觀點風靡于20世紀80年,其立論基石在于,通過多種分析工具的運用,市場產業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夠被認知的。
以產業結構為本的觀點最主要的弱點在于它是建立在對產業聚合的理解之上的,而不是內部戰略的系統化。重外輕內導致的主要后果之一是戰略抉擇的單一化。使用聚合的產業分析方法無法在戰略水平上采納有效、靈活的方法。對企業內、外部認知水平的不一致,乃至錯配導致難于適應變化的戰略剛性。以產業結構分析為基礎的觀點難以解釋為什么一些企業有超常的收益,而其它運用相同戰略的同類企業卻沒有相當的收益。而以資源為本的競爭戰略觀則對此作出了合理的解釋。
三、 以企業資源為基礎的戰略觀
企業如何發展和維護競爭優勢的挑戰,是戰略管理理論主要的研究分支之一。20世紀80年代~90年代,以企業的資源主導整個企業內外部分析的戰略框架,已經成為理論界和企業界探討的熱點,這個框架就是所謂的“企業以資源為基礎的理論”,這種方法指出資源是一個企業競爭能力的主要決定因素,它與以產業定位為核心的產業分析方法不同。它采取了一種內部考究的方式去探求為何某些企業比其它企業更有競爭優勢。
始于Wernerfelt(1984)引導先河的論文,以資源為基礎的觀點在若干學者的努力下得以不斷完善。其基本假設是:每個企業是獨特資源和能力的結合體,它們是戰略的基礎,也是利潤的重要來源;假定企業具有不同資源,開發出獨特的能力,同樣,在特定行業競爭的所有企業不一定擁有相同的戰略資源和能力;資源不能在企業間自由流動,企業間的資源存在差異,其它企業無法得到復制。因此,企業利用這些資源的獨特方式是企業形成競爭優勢的基礎。
以資源為基礎的觀念的倡導者強調,競爭優勢來源于個體企業所擁有和掌握的獨特資源。因此,對競爭優勢的研究便著眼于那些蘊藏于企業中的資源。Peteraf(1993)以資源難以被仿制、轉移、買賣或者替代的觀點,對競爭優勢的關鍵作用作出了解釋,并受到廣泛的關注。這些資源關鍵的性質以及它們存在的經濟價值的原因,在于它們在相互競爭的企業之間無法將其同質配置。
以資源為本的觀點,其核心問題是企業的異質性(Peteraf,1993),它闡述了構成競爭優勢的理論環境。在分析中,競爭優勢的來源涉及到企業以及與供給和顧客相關的資源,乃至社會資本理論所強調的對企業有價值的各類無形資源。
雖然以資源為本的觀點正確地強調了企業的異質性,但由于分析能力的局限,它沒有強調主要的資源是系統知識。以資源為本的觀點在價值的定義上缺乏完整性,異質性本身是必要條件卻不是充分條件。
四、 以知識積累及知識創新為基礎的戰略觀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發掘和解釋無形資產及企業知識積累的關鍵作用的努力下,企業理論的研究者提出了知識基礎觀。在這種觀點下,企業的知識被認為是企業的關鍵資產,因為知識及創造新知識的能力能夠讓企業有效地獲取、支配并轉化其他的資源。Teece,Pisano, Shuen(1997)認為企業依靠知識基礎的資源來驅動業績并依賴其快于其競爭對手的學習及發展能力來超越競爭對手。而且,知識的進化是路徑依賴型的,這使得其他企業難于模仿這種資源。正因為環境的變化越來越迅速,企業的學習能力或知識的創新能力被認為是所有企業所必須具備的能力。
企業知識是一種無形資源,某種意義上可說是一種難以捉摸的概念,因此研究者以幾種不同的方式、觀點來定義它。如,將知識定義為“知道如何做”及“信息”的結合體;專業與經驗的一種配置,而非在企業內個人傳遞的信息流;為允許企業以現有方式運作的現存的一系列的能力和“知道如何做”以及指導企業現有行動及理解力的一系列的原則、技能和流程。以上種種定義認為,企業知識是現存于企業中的一系列積累的知識的集合。
然而,企業的現有知識集合并不能夠為企業提供長期的競爭優勢。因為環境持續改變,企業必須能夠持續不斷地以新的方式整合生產資源以適應環境的變化。企業以創新的方式運作,采取新的步驟,或應對于市場的挑戰都依賴于企業知識創新的能力。查爾斯·德普雷及丹尼爾·肖維爾(2004)認為企業現有的知識集合對保證企業能適應環境的變化是不足夠的,企業必須具備學習并快速創建新知識集合的能力才使企業能夠迅速適應或引領快速變化的環境。
因此,以知識積累及知識創新為基礎的戰略觀的核心觀點是企業知識積累及創新的能力決定著企業可持續地發展、整合資源并獲得超越其競爭對手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Peteraf,M.A.The cornerston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A resource—based view.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179-191.
2.Teece,D.J.,Pisano,G. Shuen.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509-533.
3.查爾斯·德普雷,丹尼爾·肖維爾.知識管理的現在與未來.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姚玉成,中山大學管理學院2005級博士生;朱文忠,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商務英語學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07-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