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際化的日漸深入不只表現在金融和貿易方面,它給人群的越境移動也帶來了很大影響。文章以亞洲太平洋地區的日本人(日系人),以及駐日外國人為切入點,從內外兩個方面來立體地觀察一下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日本勞動力流動問題。由于日本國內勞動力市場的諸多問題,在經濟和勞動力方面,日本和亞太各國的關系越來越密不可分。日本將以怎樣的姿態去面對國際化帶來的人員流動問題,并將以怎樣的方式促進國外勞動力在日本發揮效力,成為當前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日本;國際化;勞動力;人口流動
一、 日本國內勞動力市場存在的問題
國內有過許多關于日本勞動力市場的問題研究,終身雇傭制、女性就業的特殊性等等。由于經濟的全球化,日本勞動力市場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尤其是“少子化”,女性就業障礙和人口老齡化這三個方面表現比較突出。
1. “少子化” 帶來年輕勞動力減少。由經濟發展帶來的工作消費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男女關系、家庭觀念等社會價值觀的多樣化,日本女性婚姻形態的變化,即近年來日本晚婚和未婚女性人數的增多,導致日本出現了“少子化”現象。在日本媒體上也經常可以看到相關的報道和評論。所謂少子化,是指女性一生所生孩子數量的平均值不斷減少的趨勢。 據統計數據,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日本嬰兒出生率呈逐步下降趨勢,并最終降至2%以下。據《日本未來人口推測》稱,至2050年,現今20歲左右的日本女性中,終生不婚的比率將為六分之一,而當前數據只為二十分之一。另外,3成以上的女性會選擇終身放棄生育,而目前這一比率只有十分之一(2002年中位推計)。
諸如此類結婚形態和婚后生育觀的變化引發的“少子化”的深化,帶來了許多與經濟相關的問題,其中在勞動力市場問題上,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年輕勞動力的減少。
2. 女性就業障礙。在20世紀50 年代經濟高度增長時期,政府在方針政策上是獎勵家庭主婦的,其表現之一就是配偶控除制度(配偶者控除制度)的創設。所謂配偶控除制度,就是當妻子的收入在一定數額以下時,丈夫在扶養家人所交納的稅費方面就會得到優待。為了迎合這種制度,已婚女性就會通過調節工作時間,而把收入額控制在規定范圍內。
在1973年石油經濟沖擊之后的經濟低成長期,由于女性工資廉價,雇用開始有所增加。1985年日本又制定了男女雇用機會均等法,即從法律制度上保證了男女享有平等的工作機會。雖然在雇用方面仍有許多不利因素存在,但是近年來由于女性的高學歷化,晚婚化,未婚化的發展,參與工作的女性呈增加趨勢。女性就業發展被視為當前日本經濟發展的一大特征。
然而,從總體上看女性的就業障礙仍然是很嚴重的問題,還存在很多不安定要素。 配偶控除制度等政策到目前為止仍對女性的就業存在著不利的影響。 因生育而不得不中斷工作,甚至辭去工作轉而做家庭主婦的女性仍然大量存在。在日本女性就業障礙仍然是勞動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3. 人口老齡化導致參與社會勞動的人口比率的降低。據2005年10月統計數據,日本總人口1億2 776萬、與2004年(1億2 778萬)相比減少了2萬人,是戰后第一次呈現總人口減少趨勢。據平成18年度高齡社會白皮書統計,1985年日本65歲以上高齡人口為1 247萬人,占日本總人口的10.3%,即此年度日本老齡率首次超過10%。自此之后日本老齡人口(65歲以上)呈高速增長,并于2006年達到2 560萬人,在總人口中的比例突破了20%。據專家推測,至2025年,這一數字將增至3 473萬人,占總人口的28.7%。 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的推測數據,2025年日本國民的老齡化比率會達到4人中有1人為65歲以上。
人口老齡化對日本國內勞動力市場有很大影響。一方面人口老齡化意味著參與社會勞動的人口比率的降低,以及缺乏勞動能力的人口的比重的提高。另一方面,老齡化導致看護勞動力的不足,女性更難以從家庭勞務中解脫出來,正常參與社會工作。
二、 日本的人口國際化現象
1. 日本的人口流出與“歸還型移民”。不少人認為,日本人由于自身的島國思想,形成了“向內看”的社會意識,對于移居國外一直采取比較保守的態度,然而近些年這種情況正有所改變。日本人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著流動和擴散,加速著世界各國日系共同體的深化。據日本外務省的統計數據,1989年僑居海外的日本人有約59萬之多。而2005年這一數字增至約91萬,提高了55%。其中的約70%居住在北美洲、以澳大利亞為中心的大洋洲,以及中國、新加坡、泰國等東亞國家。
在外流人口不斷增加的同時, 日本的返還型流入人口也在呈不斷上升的趨勢。或者懷著落葉歸根的心理,或者出于實際生活工作需要,他們背負著非日本人也非外國人的社會認同再次返還日本,并形成一個介于日本人和外國人之間的定位模糊的社會群體。“歸還型移民”對日本社會、日本經濟和日本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十分值得關注和期待。
2. 日本的國際婚姻。二戰之前,外出打工的移民多以男性為主。而1960年以來,各國的勞動移民中女性的比重逐漸增加。近些年,除了移民的全球規模化、移民的加速化和移民的多樣化之外,移民的女性化傾向十分顯著。
移民的女性化在日本則主要表現為菲律賓女性移民的大量增加。自1979年左右起,以余興藝人(在娛樂場所以唱歌跳舞等演藝來助興的工作)的身份來日本的菲律賓女性逐漸增多,并活躍在全國各地的俱樂部。伴隨著這股浪潮,日本男性和菲律賓女性之間的國際婚姻呈劇增趨勢。1995年,“菲律賓女性+日本男性”的婚姻組合形式占國籍分類婚姻件數的34.6%,位居第一;并且“菲律賓女性+日本男性”婚姻件數占日本婚姻總件數的比例由1995年~2005年的十年內由0.907%增長至1.434%。
移民的女性化在日本還表現為日本人與日系血統巴西人、中國人的國際婚姻件數也不斷增加;在日朝鮮韓國人的結婚對象大多也是日本人。據統計,在1970年~2005年的35年內,“中國女性+日本人男性”的國籍分類婚姻件數由280件增至11 644件;在日本婚姻總件數的比例由0.027%增至1.630%。
在全國范圍內,不僅是經濟發達國際化程度高的大都市,連長野縣、群馬縣、山梨縣等經濟和人口流動相對滯后的鄉村山部地區,國際婚姻的發展也十分迅速。在山形縣等生活較為艱苦的地區,由于當地女性大量流入城市,導致女性勞動力不足和男女比例失調。這些地區便開始積極引入亞洲其他國家新娘,致使國際婚姻比率大幅度攀升。據統計,在山形縣,每14組縣民婚姻中就有1組是國際婚姻。
國際婚姻的劇增既反映了日本勞動力市場的問題,也給勞動力市場帶來了影響。以工作初衷流入日本的外國女性人口與日本人的國際婚姻,成為她們定居日本甚至國籍歸化的最大要因。而國際婚姻的增加和伴隨之而來的混血兒的大批誕生,也在更大程度上促進了日本人口和日本勞動力市場的國際化發展。
3. 日本勞動力流入的障礙。日本的單一民族神話是在戰后扎根的,然而由此形成的單一民族認同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卻成為日本社會的一個弱點。由于高額的辦公經費、英語的不普及、面向外國居民的教育基礎設施的滯后等方面原因,日本對外國投資家來說并不是一塊有魅力的市場。
甚至有意見認為,在發達國家中,日本已經成為最排斥勞動力移民入境的國家。許多學者認為,日本對外國投資家來說缺乏魅力的原因與其勞動市場的封閉性不無關系。拒絕定居型移民入境的政府,對多元主義大多也是持反對態度,并把多元主義看作是國家統一認同的威脅。而這種傾向則有可能導致民族主義,致使移民遭受邊緣化或歧視待遇。2005年,在日本國內定居的外國人比10年前約增加了50%,達201萬人之多。即便如此,就總人口中外國人所占的比例來講,日本仍是發達國家中最低的,只有1.55%。而在瑞士這一數據為19%,德國為9%,英國為4%,美國為5%。與通過年齡、英語能力、職業能力等符合國家利益的制度為接受移民標準的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相比,日本的移民政策還是相當遜色的。
與亞洲其他各國相比,在對外國勞動力的輸入方面,日本也是遠遠不及的。近些年,伴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韓國、新加坡、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早已從勞動力的輸出國轉變為輸入國。例如,在經濟高速增長期,新加坡積極地從周邊亞洲各國輸入建設勞動者和家務勞動者,至2000年,新加坡總人口中外國人所占比重已達四分之一。另外,據韓國財政經濟部—統計廳—法務部的聯合統計,韓國的登陸外國人比率在1992年(為0.1%)~2005年的13年內增長了十倍,并在2002年(0.53%)~2005年(1%)的3年內翻了近一翻。日本政府在80年代后期,面對不斷增加的外國勞動力的流入,名義上采取了積極引進專業技術勞動者,而慎重接受單純勞動者的方針。然而,據統計2002年駐日外國勞動者中專業技術領域的人員只占23.5%,并且即使是所謂的專業技術勞動者,其中的70%左右也不過都是余興藝人。與此相對,技能實習生的比例為1.6%,留學生(資格外勞動)的比例為10.9%,日系人為30.6%,不法就勞者所占比例竟高達28.9%。因此,有學者指出,在日本只有在就學生、留學生的資格外勞動(即所謂的勤工儉學),以及以工作進修為名的非熟練勞動領域方面,外國勞動力的利用是有所發展的。
三、 國際化區域內日本勞動力市場問題的解決
1. 日本國際勞動力輸入的必要性。2004年日本財務省發表了日本對中貿易額超過對美貿易額的消息。也就是說在經濟方面,亞洲對日本起著越來越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有大量日系人和日本人定居的大洋洲對日本的影響也是不可忽略的。由此可見,未來日本和亞洲其他國家、大洋洲地區的經濟聯系會越來越緊密。
為順應這一潮流,日本須在政策上做出改善,以保證該地區內各國人員能夠順利獲得入境及在日滯留資格。早在2002年1月14日,日本首相就在新加坡的演講中提出,設立以日、中、韓、A S E S A N、澳大利亞、新西蘭為主要成員的共同體,即“東亞擴大共同體”的構想,希望以此來促進自由貿易的擴大、統一地區的形成和勞動力國際流動的合法化。
由此可見,一方面,日本的國際經濟地位要求日本政府必須在政策上做出改善;另一方面,在國內,由于“少子化”、人口老齡化、女性就業障礙,以及老齡化帶來的對護理人員的需求增加等諸多問題導致的勞動力缺乏,也要求他們不得不在政策改善問題上加快步伐。因此,日本也很有可能不得不通過人口流動的對外開放,來解決家務和護理勞動力短缺問題。
2000年的聯合國報告書(未查到詳細名稱)稱,日本如要維持1995年的經濟發展力,則需在今后的50年內,保證持續每年引入60萬的外國勞動力。日本越來越緊迫地面臨著,繼續“人力鎖國”進而導致經濟衰退,還是積極引入勞動力以維持經濟大國地位的抉擇。
2. 日本國際化勞動力市場的政策推進。日本的移民制度在很多方面仍不完善。今后迎接日本的將是本國勞動人口的不斷減少和老齡人口的不斷增加。面對少子化“少子化”和老齡化日漸嚴峻的現實,為適應國內勞動力市場的變化需求,日本政府對外國勞動力流入的政策的改變成為當務之急。日本政府應采取積極主動態度,學習其他發達國家和周邊亞洲國家的經驗,營造一個適合外國人生活工作的社會環境。
觀察可以發現,近些年日本政府自身也已經充分認識到引入國外勞動力以解決國內勞動力市場問題的必要性,正致力于促進外國勞動力的流入。例如,日本和菲律賓之間EPA交涉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日本厚生勞動省已發表從2007年開始接納菲律賓護理師的決議。接納菲律賓護理員的措施標志著日本在應對國內勞動力市場問題上已經邁出了一大步。
然而,僅是積極接納外國勞動力和外籍配偶,日本或許還是難以徹底有效解決國內勞動力市場的諸多問題。日本政府應采取更有利的政策加速推進國際化勞動力市場的發展和形成。
首先,為“歸還型移民”和專業技術型外國勞動力提供永久居留和取得日本國籍的權利。
其次,在教育生活環境方面。日本勞動力市場的國際化進度或許還很慢,但日本確實正在堅實地朝著多民族社會的方向發展。由于混血兒和外國兒童的驟增,日本應該致力于多文化教育的發展。例如,在人口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從小學階段開始就錄用雙語人才或外籍教師。這不僅對日本兒童培養國際化觀念有益,也對引進外國投資有帶動作用。
再次,社會認同方面。對于外國人的流入和永久居留,應在全社會范圍內提倡一種不否定其出身國文化認同的多文化共生理念。
3. “歸還型移民”與日本國際化勞動力市場的推進。政策的制定問題是可以迅速解決的,然而國民觀念的改變并不是短時間范圍內可以實現的。的確,日本需要的是真正的政策開放和國民意識的徹底轉變,然而作為島國日本在短時間范圍內對外國人口的流入和“門戶開放”也許需要一定的勇氣。為促進以及最終實現日本勞動力市場的國際化,一定的契機和試金石成為必要。
筆者認為,在引入海外勞動力和資金方面,日本或許可以從中國與海外華人的關系中獲取一些新思路。縱觀亞洲各國,只有中國較少受到亞洲經濟危機的影響,經濟持續高度成長。這與海外華人資本的大量流入有著密切關系。1996年進入中國的海外投資約有約4.2億美元,而其中的70%以上均為海外華人投資。另外,有調查稱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接收的外資的五分之四為華商資本。由此可見,中國是十分重視和海外的華人的經濟文化聯系的。與此相比,日本政府及企業對和分散于世界各地的海外日系人還沒有給與足夠的重視。
亞洲經濟危機時期,中國基于優惠政策從海外華人的投資中獲得了巨大的支持力量,海外華人投資成為中國經濟得以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不久的將來有可能陷入勞動力不足的日本,在對待海外日系人的政策方面,是否應該設立一定的優待政策,來更大程度上吸引他們對日本國內勞動力和經濟市場的關注。
日本一直被認為是在接受海外移民(即人口流入)方面采取保守態度的國家。然而,追溯歷史可以發現,日本自古以來就有向世界各國移民(即人口流出)的歷史。目前生活在海外的日系人和日本人在日常生活層面上,和日本的直接關聯或許是在逐漸弱化中,然而即使是移民的第2代、第3代,也仍然在文化認同或工作經濟方面和作為他們的“根”的日本有著難以切斷的聯系。2002年駐日外國勞動者中日系人的比例高達30.6%,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
大批的日系“歸還型移民”可以成為將來大量接受外國勞動力的試金石和催化劑。一方面,移民至國外的日系人已經不是純粹的日本人,長期的海外生活必然導致語言和文化習慣的差異,即使他們以日系人的身份返回日本,日本國民也仍需要進行一定的心理調適來接受他們。另一方面,盡管有著和日本本土國民不同的背景和經歷,“歸還型移民”畢竟在文化認同上更接近日本國民,相對更容易被理解和接納。因此,吸引“歸還型移民”,既可以防止因不特定多數外國人的流入而帶來的國內民眾的不適和憂慮,也能在資金勞動力方面得到一定的支持和保證。
在更多地吸引一定的“歸還型移民”和海外日系人投資的基礎上,可以再逐步地“開放”被普遍認為是“保守”國家的日本。只有日本國民在某種程度上做好海外移民流入的心理準備,日本“真正的開放”也才能逐步實現。當“真正的開放”,也就是外國勞動移民能夠作為理所當然的事實被承認、接受和實現時,日本才有希望順利解決國內勞動力市場的問題。
參考文獻:
1.中尾茂夫.日本經濟再生的條件.筑摩書房,2003:181-195.
2.厚生勞動省.平成18年度《婚姻相關統計的概況》.http://www.mhlw.go.jp/toukei/saikin/hw/
jinkou/tokusyu/konin06/konin06-3.html,2007年5月2日讀取.
3.厚生勞動省.平成17年度《人口動態統計年報》.http://www.mhlw.go.jp/toukei/saikin/hw/jinkou/suii05/marr2.Html,2007年5月24日讀取.
4.國際日本語普及協會.與日本人結婚的在日外國女性的支援推進調查研究.平成9年:29-38.
作者單位:王碧如,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收稿日期:2007-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