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對FDI與本國企業技術創新的相關研究進行了回顧和簡要評論,FDI對本國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途徑可以分為:示范和模仿,市場競爭,人員培訓和流動,產業關聯效應以及跨國公司與東道國的研發合作等,同時FDI與本國企業技術創新方面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FDI產生了明顯的研發促進效應,同時也提升了本國企業學習型的RD投資水平。
關鍵詞:FDI;技術創新;研究述評
一、 引言
自從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以來,中國每年引進的外商直接投資以驚人的速度遞增,到21世紀初,中國累計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FDI)相當于全部發展中國家累計吸收外資的三分之一。FDI不僅可以為東道國經濟增長作出直接的貢獻,更重要的是它們為本國企業技術進步提供了廣闊的外部資源空間。實踐也表明,通過這種技術引進的方式可以避免重復性的研發投入,以較低的成本獲取世界先進的技術和研發管理的經驗,迅速縮小引資國與世界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因此,FDI與東道國企業技術創新的關系逐漸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本文擬對相關的研究進行綜述和評價。
二、 FDI對本國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機制
現有文獻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FDI對本國技術創新關系的作用機制:(1)示范和模仿效應;(2)市場競爭效應;(3)人員培訓和流動渠道;(4)產業關聯效應;(5)跨國公司與東道國的研發合作。
1. 示范和模仿。示范效應是指跨國公司的子公司在東道國市場以其先進的組織和管理經驗模式,優質的產品向東道國企業起著示范作用,從而刺激本土企業進行創新。外資企業對新產品的設計、開發新技術以及如何把握新產品的市場機會,為本土企業的模范提供了良好的對象。從理論上說,模仿相對于創新而言極大地降低成本,Mansfield(1981)研究了美國在化學、制藥、電子和機械行業中所推出的48種產品創新的模仿成本,發現模仿成本平均為創新成本的65%。Girma(2001)發現在技術差距小于或等于10%內資企業中,隨著行業內外資比例的增加,本國企業技術效率不斷提升。Proenca和Fontoura(2002)考察了FDI對波蘭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研究發現內資企業通過模仿外資企業的新技術,可以有效發揮FDI對本國企業技術創新的促進效應。
2. 市場競爭效應。競爭效應是指跨國公司的子公司或母公司進入東道國市場,加劇了行業的競爭,國內企業要想保住市場份額、阻止利潤的下降,就必須加大對新產品的研究與開發,人員培訓,采用更加有效率的生產方式和管理方式。Grg and Greenaway(2004)指出,跨國公司的進入迫使國內企業降低X低效率,更快的采納新技術,提高其生產率。盡管國內企業不能夠直接使用外資企業的生產技術,但新產品的進入會迫使國內企業更有效的使用當前的技術以及更有效的生產,而且新產品的進入會增加一國可利用的潛在知識存量,通過技術擴散的方式影響到國內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產品創新。Wang和Blomstrom(1992)通過構造一個理論模型,發現外資企業引進更多先進技術的決策與本地企業的學習性投資和競爭能力密切相關。由于本地市場的激烈競爭,促使本地企業學習性投資的增加,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內外資企業技術差距的縮小,又會促使外資企業向東道國子公司轉移技術,從而使本地企業獲取溢出效應的空間進一步拓展。由于溢出促進了當地企業的技術進步,縮小了技術差距,從而減少了跨國公司子公司的準租金;跨國公司子公司為了維護其產品的技術比較優勢,被迫引進或開發新技術,以恢復其市場份額和利潤,結果導致新一輪的溢出,即所謂的溢出正反饋。
Boone(2000)分析了FDI帶來的競爭效應,他通過集中分析不同的競爭模式,指出競爭壓力可以不對稱地降低企業的邊際成本,提升技術創新效率。Bartelsman等(2004)的研究結果表明,外資企業人員變動率與內資企業的技術效率正相關。Aghion等人(2002)的研究表明英國的外資進入提高了國內企業的創新激勵,英國企業不得不增加自己的研發應對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
3.人員培訓和流動渠道。人員流動效應是指人員,特別是科技人員、高級管理人員在跨國公司和本土企業之間的流動所帶來的技術外溢效應。跨國公司會大量吸收本土的雇員,這些雇員在跨國公司里工作,他們可以接受跨國公司提供的較為科學先進的培訓,學習與產品相關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隨著這些人員回流到本土企業當中或是自主創業,會帶動本土企業研發實力的提高。
在研究人員流動機制時,研究者通常把跨國公司相對于本土企業的薪水溢價,作為人員流動效應的證據。Fosfuri(2001),Glass and Saggi(2002)的研究發現,跨國公司通常會支付一個薪水的溢價來抑制優秀人才的流失,Aitken等(1996)認為知識的擴散將最終導致本國企業工資水平的上升,同時減少和消除這種工資溢價。Heyman et .al.(2004)分析了瑞典制造業中跨國公司的工資溢價方程,以此來檢驗這種人員流動效應,發現在瑞典制造業中,相對于本國的跨國公司,外國的跨國公司存在一個明顯的工資溢價,而Ragnhild Balsvik(2006)通過對挪威的制造業的研究,發現挪威的跨國公司支付了2.5%的工資溢價,而挪威本國的跨國公司相對于本國企業,并沒有支付明顯的工資溢價。
4. 產業關聯效應。跨國公司對東道國產業發展的影響可以分為前向聯動效應和后向聯動效應。前向聯系是指東道國企業通過購買跨國公司的先進技術產品,主動學習,能夠提高自身產品的質量和生產效率,提高研究和開發的積累水平。后向聯動效應是指跨國公司向當地企業購買加工原料和零部件,間接影響東道國的產業結構。下游產業利用跨國公司質量良好的產品進行進一步加工和制造,從而得到效率的提高,研發經驗的積累等等。
Beata javorcik(2004)指出,后向聯系主要通過三種途徑實現:(1)從外國客戶到本地供應商之間,知識的直接轉移;(2)跨國公司對產品質量的嚴格要求、及時送貨等,會激勵本國的供應商提高自己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管理;(3)跨國公司的進入提高了對中間產品的需求,這也會使本國企業獲得經濟上的規模收益。同時,跨國公司的采購還會提供補充的技術服務。
Latvia(2003)企業層面的一項調查報告,絕大多數跨國公司都進行本土采購,82%的跨國公司至少擁有一個當地的中間產品供應商,而且在外國企業購買的中間品中,其中47%是由當地的供應商提供,約36%的本土供應商聲稱獲得了來自跨國公司客戶的技術援助。
5. 跨國公司與東道國的研發合作。進入21世紀以來,跨國公司發展最突出的趨勢就是在中國設立各種研發中心,跨國公司加大在中國的研發投資力度,國內企業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何方式來獲取這種研發上的溢出效應,比如合作開發新產品的新項目,接受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的技術培訓等等。
候仕軍、曹洪(2004)指出三種主要的研發溢出途徑:(1)在跨國公司中央實驗室和其海外RD分支機構間,技術和知識是相互流動的,這種相互作用將使東道國研究與開發產業長期受益,而國內企業則可以從外資公司的基礎研究所開發的新產品、新工藝中獲益;(2)跨國公司的RD以市場為核心,其項目選擇的科學性和研究管理的規范性,均使研發投入產出的效率更高,從而促進中國企業提升RD管理水平和面向市場的科研體制改革;(3)跨國公司在華的RD機構既擁有充足的資源,又積極實施人才本土化的戰略,吸引當地最優秀的研發人才,他們一旦回流到本土企業,將極大地促進我國企業的技術創新。
曹潔、肖玲諾(2005)認為跨國公司擁有先進的研發技術和研發管理經驗,通過與我國企業設立合資企業,使國內企業加強學習、消化和吸收,從而有可能掌握先進的生產技術;跨國公司設立的合資企業和獨資企業,通過產業的前后關聯,能提高我國配套企業的技術水平;跨國公司在華雇傭中方員工,使得我國技術人員有可能通過從實踐中學習鍛煉而掌握先進的技術。
王秀萍(2005)專門針對跨國公司人力資源戰略展開研究,她發現跨國公司主要通過以下方式進行人力資本的本土化戰略:(1)直接聘用本土員工。本土化的優秀員工隊伍及管理層更能理解國內消費者的需求,更能幫助跨國公司將其一流的科學技術及其成功的經驗扎根于國內文化,為其在國內的發展奠定基礎;(2)爭奪潛在的技術和研發人才。跨國公司不僅僅是依靠高薪挖掘現成的人才,他們還從長遠的發展考慮,尋求潛在的技術人才;(3)開設研究院和研究中心。一方面,跨國公司通過開設研究院招攬并獵取分支機構所在國的高素質技術人員、研究人員、管理人員等。另一方面,很多跨國公司還通過設立管理學院或培訓中心來加快人才本土化進程。
三、 FDI對本國技術創新影響的實證研究
Caves(1974)分別檢驗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兩個國家在1966年制造業的行業橫截面數據,發現在澳大利亞制造業中技術效率與行業內的外資份額呈現正相關。
有些學者認為FDI加強了本國企業消化、吸收能力型的RD投資。例如Griffith,Redding和Reenen(2000)檢驗了RD的這兩方面特征,在解釋13個OECD國家生產率收斂上的作用,他們發現吸收型的RD可以提高本國企業吸收FDI研發外溢效應得能力。Barrios and Strobl(2003)通過考察西班牙制造業1990年~1994年間的企業面板數據,發現在技術吸收能力較強的出口企業中卻存在顯著的FDI技術溢出效應。Kinoshita(2001)考察了捷克制造業1995年~1998年間的企業面板數據,研究結果表明,在RD密度很高的當地企業中FDI對本國企業的技術創新影響效應最顯著。
Yuko Kinoshita(2000)在其《RD和通過FDI的技術外溢:創新和吸收能力》一文中,重點考察了捷克制造業企業RD投資和FDI對本國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他認為捷克制造業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是由三個因素決定:研發,FDI和企業的吸收能力。在建立計量模型的時候,為了考察吸收型RD的影響,他使用了企業研發密度和外資份額的乘積項,以此來檢驗研發投資所帶來的吸收、消化對企業生產率的影響。結果發現:(1)RD的吸收消化效果遠比創新效果更重要,對企業生產率的增長更有解釋力;(2)合資企業中的技術外溢現象不明顯,只有與國內企業的研發投資一起發生作用,其對生產率的提高才有明顯的作用;(3)研發外溢作用在行業之間相差很大,在壟斷行業如電子設備行業,RD外溢效應明顯,企業研發的投資回報率也較高,而在競爭性、研發密度不高的行業,如食品和非金屬制造業,研發外溢效應并不是很明顯。
國內文獻中,多數學者研究發現FDI對國內企業的技術進步產生了正面影響,如何潔(2000),徐濤(2003),蔣殿春和夏良科(2005)等都發現FDI對中國(下轉第114頁)企業有正向的研發外溢效應。冼國明和嚴兵(2005)利用中國省際層面的數據對FDI影響中國企業創新能力的機制進行了經驗分析,研究表明,外資對中國的專利申請數量有顯著的正面溢出效應。而王飛(2003)的研究結果表明,FDI對中國國內企業的技術進步沒有明顯的作用。從影響行業特征因素的視角,陳濤濤(2003)認為企業規模差距、資本密集度差距和技術差距是影響FDI行業內技術溢出效應的關鍵要素,并對其進行了多種方法的計量檢驗,結果表明在內外資企業競爭能力上差距較小的行業,溢出效應相對易于產生。蔣殿春和張宇(2006)運用面板數據模型,重點分析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中技術外溢效應的存在性以及行業特征對技術外溢效應的影響,結果發現技術差距、技術密集程度、市場結構和行業開放度等行業特征對技術外溢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四、 對FDI與本國技術創新研究的簡要評論
從相關文獻看,國內外學者對FDI與本國企業的技術創新的關系展開了理論上和實證層面的研究,絕大多數發現FDI對本國企業技術創新有顯著的正面影響,也有研究從吸收能力的視角來分析FDI的技術促進效應,在研究中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特點:
首先,關于FDI研發溢出效應的研究方法。大多數研究從包含FDI變量的擴展生產函數出發,以全要素生產率或技術創新等指標作為被解釋變量,以外資企業產值或銷售額在行業中所占的比例等作為解釋變量,進行橫截面或時間序列回歸分析,而對FDI作用于內資企業生產率的微觀機制缺乏深入的研究,同時缺乏對FDI技術溢出的縱向產業聯動效應和人員流動機制方面的經驗研究。
其次,在現實經濟中,必須要考慮跨國公司研發投資與本土企業研發之間的聯動關系,尤其是要考慮來自于本土企業的研發競爭威脅。在考察跨國公司的研發溢出效應時,要注意到跨國公司出于對競爭威脅的考慮,而對研發溢出采取的種種阻礙因素,包括技術封鎖,采取高薪政策阻止科技人員的流動,實施更加嚴格的專利保護等等,跨國公司出于對研發外溢效應的策略性考慮,對本國企業的研發決策以及技術創新能力都有很大的影響。
最后,在衡量技術創新的指標的選取上,同類研究缺乏可比性,實證分析中沒有采用反映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合理指標體系,而只是用專利數據來代替,專利只能反映技術創新的數量,而技術創新的其他方面,如產品市場競爭力,對新技術的吸收、消化能力等,是專利數據所不能涵蓋的,而這些對研究FDI研發外溢效應的準確程度都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在實證分析時還需要作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曹潔,肖玲諾.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投資的溢出效益分析.科技與管理,2005,(3).
2.陳濤濤.影響中國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行業特征.中國社會科學,2003,(3).
3.蔣殿春,夏良科.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高科技產業技術創新作用的經驗分析.世界經濟,2005,(8).
4.許麗琴.人員流動與FDI企業技術外溢的擴散機制.上海經濟研究,2000,(10).
5.于麗英.利用外資的技術引進與中國的技術創新.科技管理研究,2004,(1).
作者簡介:孫文杰,南京大學經濟學院2005級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7-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