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提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主要原因,并按生產類型劃分中小企業,通過分析各生產類型中小企業的經濟特征及其融資需求特點,力圖找出各種類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解決方式,從而為對中小企業融資進行有針對性的支持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中小企業;經濟特征;融資問題
一、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主要原因
我國的中小企業以民營經濟為主,自改革開放以來,民營經濟開始逐步發展,并通過兩次修憲,使其地位獲得認可。然而,在我國,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民營經濟一度只被看作是經濟中的有益而非重要組成部分,人們普遍認為大型企業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決定一國的產業結構、經濟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因此,國家的經濟政策著重于扶持大型企業發展,并形成了主要服務于大型企業的融資體系。中小企業自身的弱勢及對其政策支持的缺位造成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狹窄且不規范,中小企業資金短缺、融資乏術的困境制約了其生產能力的釋放,甚至導致大批中小企業失敗。
大量中小企業的失敗,主要是由于融資困難,融資困難主要是由于中小企業的內部融資已達極限,而外部融資面臨各種限制與約束。之所以造成這些限制與約束,第一個原因是由于市場信息不對稱,導致貸款企業的風險水平難以預測,造成金融機構和企業的逆向選擇。例如,就銀行來說,對中小企業提高貸款利率且附加苛刻條件,是為規避風險而作出的理性決策,然而這種行為會導致中小企業的逆向選擇,貸款的主要是高風險的中小企業,因為只有此類中小企業才愿意并且可能支付較高的貸款成本,并且中小企業一旦融資成功,由于其規模較小,轉向容易而難于監督,可能會使用借來資本從事更高風險的投資,這種道德風險的存在又導致銀行逆向選擇,進一步提高利率和貸款條件。這一整體非理性過程最終導致銀行惜貸;第二個原因是金融體系的不健全,缺乏符合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的金融機構,體系內現有的融資方式對中小企業來說門檻過高。例如我國的現有金融體系,以四大國有銀行和上海深圳兩大證券交易所為主,主要以大型企業為服務對象,融資手續煩瑣、成本較高,主要適應大批量且相對風險較低的融資需求。本文認為,以上兩個原因是造成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主要原因。
二、 有代表性的中小企業類型及其經濟特征比較分析
按生產類型劃分,中小企業可以分為創新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產業化型中小企業、傳統產業型中小企業。在世界范圍內,美國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德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化型中小企業,意大利的傳統產業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具有一定代表性,并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表現出不同的經濟特征。研究顯示,美國的高科技創新型小企業、德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化型中小企業與意大利的傳統產業型中小企業所表現出的經濟特征分別是形成簇群、階層與集群。這三種經濟特征有其相似之處,它們都表現了企業間存在的某種聯系,具體形式則表現為一批企業以某種形態聚集在一起。而它們之間的差異也顯而易見,它們分屬于不同的生產類型,所表現出這種經濟特征一般是根據它們所屬生產類型的生產運行需要所決定的。
形成簇群對企業的作用主要在于資源與信息共享,簇群是一種開放性的、高度透明的組織形式。在這種組織形式中,創新的氛圍最為活躍,新的思想之間的交流碰撞可以變得更加容易,經驗和教訓的傳播也變得更加迅速,這使得在某種意義上,不是簇群中的某個企業,而是整個簇群的資源,共同參與到某一個前沿的創新中去,甚至共同承擔創新失敗的風險,這使得簇群作為一個整體,對風險和失敗具有更大的抵抗力和容忍力。
形成階層對企業的作用主要在于為高新技術產業化提供一個標準化的并且有影響力的平臺,以便更容易獲得一般性的認可,具體來說,階層是一種及其封閉的,具有嚴格界定或約定標準,并因此在社會生產生活中具有鮮明特征和相當影響力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某種新技術能夠遵循共同的使用標準,能夠形成規范的傳播和復制機制,更加有利于技術的推廣和相互兼容,以及得到外界的廣泛了解和普遍認可。
形成產業集群對企業的作用主要在于構成戰略性聯盟,用整體的力量去應對外界競爭以及爭奪商業機會,產業集群是一個半封閉的群體,按照企業所從事的產業間的相互聯系而逐漸成形。在這個群體中,企業間聯系主要是以產業內或產業間的分工為紐帶,各個企業基本上相互獨立并有各自的發展規劃,但同時必須具備合格的生產素質以及良好的相互關系保證它們能夠被集群內其他企業認可并隨時獲得合作的機會。
三、 淺析各類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解決方式
由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何種類型的中小企業,大都是由于信息不對稱和金融體系不健全的原因,普遍面臨融資困境。而由于生產類型及其經濟特征的差異,他們解決融資問題的所需的支持又有所不同。具體來說,高科技創新型、高新技術產業化型與傳統產業型中小企業,在社會中從事不同類型的生產活動,因此也需要不同類型的融資支持。
高科技創新型的中小企業,它的生產是處于最前沿領域的科技創新行為,是對人類生產活動的某一方面未來發展之路的勇敢探索,這種探索,是為了找出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而根據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社會經濟這一有機體,其正確的發展方向必然是由整個社會的發展意愿和社會的現實狀況所決定的,要想真正代表整個社會的發展意愿,這一生產活動就應該是高度開放的、由全社會積極參與并共同承擔失敗風險。事實上,高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所表現出的簇群的經濟特征也表明,此種類型的中小企業,只有在一個高度開放的環境中,通過全社會所有力量的積極參與,才能夠得到很好的發展,而高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生產活動所具有的開放性的經濟特征和高投入高風險性高收益性特點也決定了,其生產活動所需支付的成本與其生產活動可能面臨的風險問題并非企業自身獨力可以承擔,而其生產所帶來的收益也足以彌補高投入和高風險所帶來的成本與損失。相關研究顯示,以政府有關機構提供擔保為主的鼓勵高科技創新的政策和以成熟的二板市場為依托的風險投資基金對解決此類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具有較大的作用,如美國的中小企業局和NASDAQ市場。因為政府具有稅收權利,是代表全體公民作為所有科技創新活動的間接受益方,有能力通過社會全面覆蓋來承受局部的風險所引起的損失,而風險投資基金在投資的過程中掌握著企業的股權,是科技創新活動的直接參與方和受益方,其專家理財的方式使得它們比一般性的融資機構更能夠理性地避免和化解投資過程中可能形成的風險,其投資活動總體所帶來的高收益,一般也足以彌補因局部的失敗所導致的風險損失。
高新技術產業化型中小企業,它的生產是將高新技術投入大規模生產實踐的行為,這種生產實踐需要企業積極投入資金更新設備與技術。對高新技術的投入行為最主要的目的是將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加入到企業的社會化大生產中,從而提升企業的生產率,或生產出新型產品滿足新的消費需求。高新技術產業化型企業往往形成具有階層特征的集聚,因為在階層這個平臺上,某種新技術能夠遵循共同的使用標準,能夠形成規范的傳播和復制機制,能夠達到一定程度的規模化發展,才能更加有利于技術的推廣和相互兼容,以及得到外界的廣泛了解和普遍認可。這種類型中小企業的生產活動,對于整個社會對新技術的認識和接受,起到一種示范和規范的作用。這種示范和規范,是一種具有社會發展戰略意義的社會經濟活動,需要政府的引導、扶植和統一規劃;同時又是一種大規模的產業化活動,需要銀行業、投資基金等大型金融機構的大規模融資支持。相關研究顯示,政府和相關管理機構可通過諸如免稅、提供擔保、出臺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以及與以銀行為主的大型金融機構合作提供一般性貸款和特別貸款等方式對階層內中小企業發展提供融資支持。
傳統產業型中小企業,它的生產是一般性的社會生產活動,是以滿足市場需求為目的進行適度規模的生產。這種類型的企業的生產活動,支持著整個社會的正常運轉。而由于社會需求既具有大規模性,又具有復雜多樣性的特征,因此這種類型的企業的生產活動,既需要規模化的生產,又需要細分化的生產,這就造成了規模化與細分化的矛盾。而發展傳統產業型中小企業的可以很好地化解這種矛盾,這些中小企業的自身規模往往與其生存區域內市場需求規模相適應,同時這些企業的總體規模又與整個社會的市場需求規模相適應。由于規模化具有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的好處,因此這種類型的企業或分散分布,或在一定區域集聚,表現出集群的經濟特征,在產業集群中的中小企業并不會喪失自身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反而可以獲得規模化的好處,享受合作和競爭所帶來的種種便利。相關研究顯示,此種類型的中小企業作為個體,需要其生存區域內有與之相配套的中小規模金融機構為其提供融資服務;如果身處于某一個產業集群,則可以通過在集群內部的互助聯合,如通過聯合集群內中小企業進行相互融資和互助擔保行為。而這些聯合行為,一般是由集群內部自發形成的商會等民間機構發起的,商會產生于中小企業集群內部,對中小企業集群的實際情況十分了解,因此可以有效地判斷集群內中小企業的融資風險,并對外形成統一的、比單個中小企業更穩固更強大的信用。此外,政府有針對性的產業支持政策,也對傳統產業型中小企業具有一定的扶助作用。
參考文獻:
1.Stiglitz,J.,and A,Weiss.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1):393-410.
2.曹昱,甘當善,李強.小型企業:美國新經濟的助推器.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3.鄭春榮.中小企業:德國社會市場經濟的支柱.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4.劉乃全,李勇輝,王琴.中小企業:意大利通往繁榮之路.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5.周長城.德國中小企業的作用及其扶持政策.國外社會科學,2004,(1).
6.梁冰.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及融資狀況調查報告.金融研究,2005,(5).
7.李麗霞等.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體系的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8.肖俠.風險型中小企業的融資創新.工業技術經濟,2005,(2).
作者簡介:張憲平,合肥工業大學人文經濟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唐磊,合肥工業大學人文經濟學院碩士生。
收稿日期:2007-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