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虛擬企業具有獨特的資源配置功能,他通過發揮自身優勢對外部資源和力量進行有效的整合,以期達到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的目的。同時,由于各個成員企業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因此對各個企業進行有效整合實現無縫聯結,就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一些原則試圖有效提高虛擬企業優化資源配置效果。
關鍵詞:虛擬企業;資源優化配置;資源池;核心競爭力;信任
一、 虛擬企業的概念和內涵
1. 虛擬企業的概念。盡管以肯尼斯·普瑞斯(KennethPreiss)為首合作下完成了一份《21世紀制造企業研究:一個工業主導的觀點》的報告中首次提出了虛擬企業(Virtual enterprise)概念,以后引起了廣泛專家的關注并試圖作出定義,然而虛擬企業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定義,筆者認為所謂的虛擬企業是指為了實現一個特定的市場目標,以信息通信網絡技術為主要手段,成員企業各自貢獻核心資源而組成的一個相互合作和相互協調的暫時性的動態網絡聯盟。本文所涉及的虛擬企業并不是法律意義上完整的經濟實體,不具備獨立的法人資格,但具備實體的功能,由若干相關企業組成的網絡性集合。“虛擬”一詞原本來自于計算機科學,其本意是指“在一定條件下沒有實體,但又具備實體功能的技術”,如虛擬存儲器(Virtual menmory)等,與計算機科學“虛擬”稍有一點不同的是“虛擬企業”均是由不同的實體構成的,只不過這些“實體組織”并不從屬于一個完整化、內部化的組織實體,從而超越了一般意義上實體企業在地理空間、組織邊界上的界限,大大擴展了實體企業的功能范圍和能力,要與“實際上不存在的企業”、“只是通過Internet聯系起來的企業”等一些簡單、片面的認識相區分。
2. 虛擬企業的內涵。虛擬企業的實質是突破企業的有形界線和和延伸企業的功能;其目標是實現企業外部資源的有效整合,創造出超常的競爭優勢;其手段是利用網絡技術;其策略是充分利用外部資源,減少投資風險,加速實現市場目標。
虛擬企業的內涵包括虛擬化、集成化、敏捷化、網絡化和合作化五大要素。(1)虛擬化。虛擬企業沒有有形的結構,而是通過信息網絡把相關的分布于不同地方的資源聯合起來,此即結構虛擬。虛擬企業雖表面有制造、裝配、營銷、財務等功能,但在企業內部卻沒有執行這些功能的結構,此即功能虛擬。(2)集成化。集成是虛擬企業最主要職能,也是系統再造的主要手段。虛擬企業將集成那些完成特定目標所必需的流程,是一個高素質的人員動態靈活的虛擬組織結構和先進的柔性生產技術的全面集成體。(3)敏捷化。虛擬企業是為了快速響應某一市場機遇而聯合的,因而它應具有駕馭變化,把握市場機遇和發動創新能力。敏捷性是指跨組織參與性、通訊連通訊、生產靈活性、雇員使能性。(4)網絡化。虛擬企業各成員企業來自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城市,要形成對各自所貢獻核心資源的共享等協調統籌,提高虛擬企業的敏捷性是通過網絡來實現的,是滿足虛擬、敏捷特性的必要條件。(5)合作化。虛擬企業的成員企業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塊的,虛擬企業成立的基礎是合作,成功企業的關鍵也是合作,只有通過彼此的團結合作,才能找住機遇,實現目標。
二、 虛擬企業獨特的優化資源配置功能
1. 虛擬企業集各家之長于一體及優化資源配置功能。為了迎接21世紀經濟全球化、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而導致的激烈競爭的挑戰,為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許多企業都壓扁了組織結構,減少正式員工的數目,提高了組織的靈活性,企業按照“揚長避短”、“留強去弱”的原則精簡機構,僅建立或保留關鍵的職能結構,集中力量開展屬于自身強項的業務,而把非強項的業務外包出去,讓國內相對條件好、能力強的專業單位去經營,也就是將那些對應的非核心業務的職能結構虛擬化,借用外力即社會資源來彌補、整合企業資源,“借雞生蛋”、“借船出海”,以降低經營成本,增強組織的應變力,爭取市場競爭中的最大優勢。從企業資源的角度看,虛擬企業是由相關成員企業貢獻各自的異質、互補性核心資源所組成的網絡性集合,是一種新型資源組織模式。在虛擬企業中,各成員企業逐步蛻變為貢獻核心資源、功能較為單一的元素單位。在虛擬企業中,各成員企業通過通信網絡對所貢獻的核心資源進行協調統籌,優化資源配置,使成員企業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將屬于其他成員企業的大量的核心資源納入自我發展的軌道,從而生產出高競爭力的產品或服務,使成員企業獲益,發揮者1+1>2的合作效應。虛擬企業由此產生的巨大的競爭優勢就在于虛擬企業跨越了所謂的“科斯企業邊界”,提供了一種無限利用或共享跨邊界資源的組織構架。我們在此稱虛擬企業構成成員中具有關聯性的各種核心資源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相互依賴與互補的資源池(The Pooling of Resources)。虛擬企業的資源和活動共同構成了可以共用的資源池,產生了馬歇兒所謂的“資源池效應”,“資源池效應”的外部性增強了虛擬企業的競爭優勢,虛擬企業在資源共享與利用上的靈活性,成了許多企業實施其競爭和合作戰略的一種手段。

圖1資源池簡單視圖
2. 虛擬企業對優化資源配置的意義。
(1)虛擬企業對有形資源的優化配置。虛擬企業的各成員企業貢獻各自核心資源所組成的資源池來配置企業資源,使企業資源配置視野從企業內部延伸到企業外部環境,提高了企業的資源配置效率。首先,虛擬企業的各成員企業都集中開展各自的核心業務,就會有更多的精力、物力、財力來優化企業內部資源配置效率,而不象以前把有限資源分配到非核心業務中去致使核心業務和非核心業務相互牽制,以至非核心業務嚴重影響核心業務的資源配置效率。再加上成員企業可以利用信息網絡形成的共享資源池來整合外部資源達到優化企業內部資源配置效率。其次,各成員企業的內部資源配置效率,再加上虛擬企業團隊的協作效應勢必優化整個供應鏈的資源配置,從而形成資源強大的供應鏈競爭優勢,實現各自的目標。最后,虛擬企業的成員企業具有唯一性,因此其組合成的網絡聯盟也可以看作是難以模仿、不可替代的網絡資源,單個核心流程可能易被模仿,但各個企業的聯合流程是獨特的,是難以模仿的,因而可以形成可持續的競爭優勢,而這競爭優勢正是企業整合內外部資源的優化配置的結果。
(2)虛擬企業對無形資源的優化配置功能。虛擬企業的共享資源池不僅可以優化配置有形資源,而且還可以優化配置無形資源。一方面,各成員企業都集中于開展其各自核心業務,而各自核心業務都有一定的品牌效應,其整合的最終產品或服務達到了“超品牌”效應,即資源池的1+1>2效應,增強了虛擬企業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在今天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知本越來越成為企業最具戰略性的資源,一個企業的有形資源和組織結構乃其產品都可能被競爭對手模仿,而企業文化和組織實踐是難以模仿的,個人是無法完全掌握的,如果外部企業想得到這些知識,只有通過合并和收購的方式進入目標組織內部。虛擬企業提供了這個平臺,而無須企業花費任何費用,達到了整合外部資源優化企業資源的目的,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優勢。
(3)虛擬企業對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虛擬企業是為了抓住市場機遇而臨時組成的動態網絡聯盟。它隨任務或目標的完成而解體,又會以新的目標機遇而與別的企業組成新的聯盟,這樣就避免了企業為了某一目標而購進專用資產以及隨市場衰退而導致的生產能力過剩和存量資產的閑置甚至占用資金影響企業生存和發展,同時整合外部資源納入企業自我發展的軌道,達到了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效益和增強了競爭力等,達到了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符合十六大提出的“高效益低能耗”的經濟思想。虛擬企業是優化社會資源配置方式的創新組織模式。
三、 虛擬企業優化資源配置應注意的事項
虛擬企業對企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好壞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特應注意以下幾項:
1.核心能力原則。虛擬企業是各成員企業貢獻異質、互補的核心資源的集成體,即創造價值的核心能力鏈(Virtual Competence Chain,VCC)的集成體。虛擬企業中各個虛擬企業單元(Virtual Enterprise Business Unit,VEB)能夠在價值鏈(Value Chain)中的不同環節提供和保持自己獨特的核心能力,否則,隨時就有可能被別的企業所替代的可能。
2. 信任原則。由于虛擬企業的各成員企業可能來自不同的國家、地區、城市,具有不同的背景,在合作中自覺不自覺的產生習慣性的防衛心理和行為,此時信任就顯得尤為重要,信任是虛擬企業成功的基礎,核心供應鏈的無縫聯結靠信任來維系,核心資源集合的效應性的大小與各成員企業的信任程度有很大的關系,各自相互信任程度高,核心資源優化配置整合和集成的效率就非常高,形成獨特的核心競爭力,體現出巨大的競爭優勢。反之,即使具有戰略資源也未必能形成核心競爭力。
3. 高計算機應用水平的原則。網絡性與敏捷性是虛擬企業的兩個重要特征。核心資源的共享與利用效率與網絡有莫大的關系,由于各成員企業來自不同的國家、地區、城市,只有高應用水平的計算機網絡才能迅速抓住市場機遇,才有可能在環境變化的時候迅速調整戰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最終達到目標。因此計算機應用水平的高低直接成為考察合作伙伴的一個重要條件,是虛擬企業運行成功與否的基礎,同時也是虛擬企業抓住市場機遇和根據突變進行迅速調整的有效工具,以及優化資源配置的平臺。
4. 連續性溝通——反饋——改進原則。由于虛擬企業具有多利益團體的特性,具有不同的企業文化以及承擔任務的不同性,這就給虛擬企業的運行和管理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應始終堅持連續性溝通——反饋——改進原則。虛擬企業成員之間應充分利用信息網絡技術,實現連續性的溝通——反饋——改進,從而以更高的反應速度和效率滿足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
參考文獻:
1.陳劍,馮蔚東.虛擬企業的構建與管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160-163.
2.張旭梅,黃河,劉正.敏捷虛擬企業.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89-89.
3.徐小軍等著.虛擬企業經營管理方法和實例.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1:247-252.
作者簡介:李樹丞,原湘潭大學校長,湖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胡恒超,湘潭大學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
收稿日期:2007-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