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組成部分,所以在進行企業競爭力的研究時有必要對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進行合理的評價。文章通過對企業技術創新項目流程進行分析,找出關鍵指標,建立評價指標體系隊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評估,實現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合理的評價。
關鍵詞:技術創新;過程;項目流程
一、 引言
自從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于1911年在《經濟發展理論》中首次提出創新的概念以來,諸多學者對創新的概念及內涵進行了研究并逐漸形成一個創新體系。而在技術創新能力被視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今天,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測度與評價成為評判一個企業核心競爭力高低與否的一個主要手段,對于正確制定技術創新政策及提高企業技術創新水平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測度與評價研究成為近些年來的前沿領域,但目前關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的選取多種多樣,沒有形成一個較為規范的標準,且多著重于對企業業已存在的創新資源的評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從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目的出發,從企業業已存在的創新資源(如可投入用于技術創新的資金、人員及設備等)只是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基礎,而企業在創新過程中所體現出的管理能力、營銷能力、RD能力等才是實現超額利潤的源泉這一觀點入手,對企業的技術創新的過程進行分析,從而建立一個基于企業技術創新過程的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體系。
二、 現有的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
雖然國際上技術創新研究已近半個世紀,但對于技術創新能力的研究卻是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對第三世界作為技術引進方如何獲得自主技術的研究。國內外學者對于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的研究也己做了不少嘗試,但至今仍沒有一套較為規范的完整的指標體系。
斯切爾(1992)認為技術創新最終實現的包含很廣,而且創新活動方式極不相同,所以只能根據不同類型的技術創新而采用不同的評價指標。加拿大的Debresson教授用7個指標來比較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創新資本投入/職工人數、創新資本投入/銷售收入、非專門的創新資本投入/職工人數、專門的創新資本投入/職工人數、專門的創新資本投入/銷售人數、出口銷售收入/銷售收入和企業的創新傾向。克拉克(Clark.K,1990)提出技術創新能力可以從產品創新能力和工藝創新能力兩個方面度量,其中產品創新能力是企業產業研制周期、產品研制效率和綜合商品質量的綜合體現;工藝創新能力是企業生產工藝設備模具開發、小試生產和批量生產能力的綜合。
我國國家統計局近年來一直用技術開發經費投入、科研人員、科研成果、技術轉讓、新產品銷售和新產品出口六項指標為基礎,建立技術開發能力、綜合指數指標。國內有的學者將技術創新能力分解為六個創新能力要素,即創新資源投入能力、創新管理能力、創新傾向、研究開發能力、制造能力和營銷能力。
評價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就是評價這六個能力要素的水平及其組合效率。王偉強等認為產品、工藝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是企業綜合商品質量、產品研制周期、產品研制效率、樣機生產周期、模具生產周期、工藝準備周期。傅家驥等從技術創新投入與產出不同側面以創新資源投入能力、創新管理能力、創新傾向、研究開發能力制造能力及營銷能力等6個指標作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主要評價指標,趙彥云等從RD的角度提出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
綜上所述,現有的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企業的投入能力和產出能力為重點,通過對兩者評價得出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二是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分為管理能力、財務能力、競爭能力、RD能力等,通過對企業在諸多能力上投入的自由與所得的成果進行評價從而對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進行評價。這兩者實際都是通過對企業的投入產出進行評價,后者對技術創新能力進行了分析,是前者的延伸。從熊彼特對創新的定義中可以看出,產出與投入構成了一個函數關系,即產出=F(投入),其中產出是因變量,投入是自變量,企業的創新能力就是聯系投入產出的未知函數關系F,即企業投入的資源通過創新能力的作用得到了企業所獲得的收益或成果,對企業產出能力的評價中自然就隱含了對企業投入能力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導致以技術創新能力投入型指標(包括RD投入、同其他機構的合作創新程度、企業人員的教育背景、公眾創新支持計劃的認可度等)和技術創新能力產出型指標(主要包括專利數和創新數兩大方面等)為基礎所建立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估有著較大的偏差。技術創新能力投入型指標評價的是企業投入的可使用的創新資源的多寡,技術創新能力產出型指標是以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所獲得的成果來對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進行評價。用這兩者為主建立的技術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的評估結果會由于技術創新成果是投入型指標和技術創新能力的共同作用而被重復估計,導致評價結果隨投入資源的增多而更加偏離實際。
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動力在于技術創新能給企業帶來超額利潤。在企業投入資源用于技術創新產生超額利潤這一過程中,企業所投入用于技術創新的資源是基礎,它并不能帶來超額利潤,從而超額利潤的產生源自于技術創新這一過程中,即企業在技術創新過程中所投入的技術創新能力(包括管理能力、營銷能力、RD能力等)才是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所帶來的超額利潤的源泉。因此通過對企業技術創新過程的分析及評價并建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就能較好的克服采用投入型指標和產出型指標建立技術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的缺陷,避免了指標的重復評價,剔除了冗余的指標,因而能較為準確的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估。

三、 技術創新能力過程
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包括企業管理能力、RD能力、財務能力、生產能力和營銷能力,通過企業完成的技術研發項目體現出來,即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分為管理能力等五類后在技術研發的過程中體現,從而可以通過對技術研發項目過程的評價然后綜合的方法對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進行評估。通常狹義的技術創新研發項目流程大致可分為需求識別及立項、技術研發項目的評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新產品試制與生產、新產品的市場開拓和反饋五個階段,而管理能力等分別作用于這五個階段,形成了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如圖1所示)。
通過對技術創新研發項目流程的分析,結合在各個階段所需的企業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可以找出企業技術創新研發過程中所需的關鍵能力,并以此為依據設立指標,建立指標體系,對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進行評估。
1. 技術創新需求識別及立項。開始進行一項技術研發時就需要明確項目研發目的,了解需求,這才能有的放矢,保證研發項目的順利完成。而企業技術創新的需求通常來自三方面:一是消費者有了新的需求;二是競爭對手的產品有了新的技術;三是生產部門想通過技術改造提高效率。這時需求的收集與識別的能力高低與否就體現了企業對技術創新的傾向,企業創新傾向越高就越重視需求的收集與識別能力的培養,這就體現在營銷部門收集消費者需求的能力(a11);RD部門收集競爭對手技術研發信息的能力(a12);制造部門提高自身效率的傾向(a13)。
2. 研究開發項目的評估。在進行了需求的識別和立項后,為了提高研究開發的效率,有必要事前對研究開發項目進行各種評估,以確定哪些是應該上馬的,哪些是應該暫緩的,哪些是應該淘汰的,并評估完成研發項目所需投入的資源。這就涉及到RD部門,財務部門,生產部門及管理部門,現對應的評價指標為:完成研發項目所需資金的預算能力(a21);完成研發項目所需技術支持能力(包括生產技術及RD技術能力,a22);管理者對行業發展動態的把握能力(只有對了解行業發展動態才能合理評價研發項目的價值,a23)。
3. 技術研究與開發。技術創新項目的研發是技術創新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技術創新過程的核心。研發階段所涉及的部門很多,需要RD部門的投入,生產部門和營銷部門的參與,財務部門的資金支持,此階段的評價指標為:部門間的協同合作能力(a31);RD的研發水平(a32);外界RD單位的支持程度(主要指企業從外界的科研院所,高校獲得技術支持的能力,a33)。
4. 新產品試產及投產。如果技術創新項目經過研發具有一定成果后,可以進入試制生產階段,試品經測試改良后達到設計要求則投入正式生產階段。這一過程涉及生產部門的生產技術能力(a41)和RD部門的技術轉移能力(a42)。
5. 新產品市場的開拓及使用反饋。新產品能否為企業帶來效益不僅要產品自身具有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功能和性能還要求企業具有很強的營銷能力及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只有具備較強的營銷能力才能讓廣大的消費者了解企業的產品,擁有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不僅能貼近消費者了解其需求及企業產品設計開發的不足而且能增強消費者對企業的忠誠度。因此作為技術創新項目的最后一個環節的關鍵指標是企業產品推廣能力(a51)和售后服務體系(a52)。
五、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體系
通過對企業技術創新項目流程的分析確定了關鍵指標就可以建立企業技術創新能了評價體系(如表1所示)。由于是該指標體系是針對技術創新項目分析,所得出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估基本上是建立在對企業投入在創新方面上的管理、RD等諸多能力的評估的基礎之上,不涉及投入性指標和產出性指標,從而避免重復評估的缺陷,能較為準確的判定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海威,朱建忠,許慶瑞.技術創新能力及其側度指標研究綜述.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9):26-30.
2.曹崇延,王淮學.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預測,1998,(2):66-68.
3.楊忠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的理論與方法綜述.科技進步與對策,2004,(3):138-140.
4.穆向明,魏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及其綜合評價研究.商業研究,2006,(7):22-23.
5.武德昆,柴麗俊,高俊山.企業技術創新動力的形成過程.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04,(6):337-340.
作者簡介:朱衛東,合肥工業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許方,合肥工業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生。
收稿日期:2007-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