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力資本已作為經濟增長的第一大投入要素,人力資本的發展不僅是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根本動力,而且是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文章在對人力資本效應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對經濟增長模型的分析,論證了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對經濟增長有巨大貢獻,并在模型分析基礎上提出了關于提高人力資本的政策性意見。
關鍵詞:人力資本;效應;經濟增長;模型分析
一、 引言
人力資本最早是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在1960年就任美國經濟學會會長時發表其著名的演講《人力資本投資》時提出的。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是相對于物質資本或非人力資本而言的,是指體現在人身上的,可以被用來提供未來收益的一種資本。具體的說,人力資本是指人們具備的完成特定任務所需要的體力、智力、情商等能力的總稱。它是以一定的天賦為基礎,通過后天多種途徑投資而形成。人力資本的資本特性強調通過教育、培訓、醫療保健以及自我更新學習、實踐經驗積累等有意識的活動,使其具有投資性、增值性和收益性。
經濟增長一直是經濟學家密切關注和深入研究的問題之一,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經濟學家的重視。舒爾茨應用效率收益法測算了人力資本投資中最重要的教育投資,顯示美國1929年~1957年人力資本投資在經濟中的貢獻率為33%,證明了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巨大影響。馬歇爾也曾明確指出:“所有的投資中,最有價值的是對人本身的投資。”
二、 人力資本效應分析
人力資本是經濟持續增長的源泉,是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根本動力。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國際上掀起了一股新增長理論研究的浪潮,新增長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盧卡斯(Robert 1ucas,1988)和羅默(Paul Romer,1990)都把人力資本納入經濟增長模型,強調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效應。
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具有溢出效應,溢出效應的存在是經濟實現可持續增長不可缺少的條件。每一單位人力資本的增加除了引起產出的提高外,還同時引起社會平均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而社會平均的人力資本水平決定社會平均的運作效率,總體效率的提高又使每個企業和個人從中受益,即人力資本平均水平的上升不僅提高了勞動者的生產率,而且.提高了物質資本生產率,抵消和減弱物質資本邊際報酬遞減的作用,同時人力資本的創新又帶來技術進步以及新技術的應用。明塞爾(1984)的研究表明,人力資本投資增加可以提高物質資本的邊際生產率,從而提高整個生產過程的生產效率。
人力資本的收益遞增效應。人力資本(存量)不僅會弱化或消除其它投入要素的收益遞減狀態,而且其自身對經濟增長呈現出收益遞增的特性。一方面,人力資本投資具有“內在效應”,會給投資者本人或家庭帶來遞增性收益,其時間價值隨收入的增加而提高。而且人力資本的知識和經驗具有累積性和擴張性(擴散和帶動效應),隨著知識存量增長,其所含的生產能力將呈現倍增的擴張趨勢或質的飛躍,當一種知識存量發展到一定程度而出現創新時,往往會帶來生產方法的重大變革和生產能力的成倍增長。
人力資本積累效應。人力資本積累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間內累積形成的人力資本,通常表現為人力資本的存量和增量。人力資本是生產要素,其積累狀態符合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供給與需求原理。經濟的增長需要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投入,高的工資刺激勞動力的供給,相應推動了人力資本投資的增加,當人力資本投資給經濟帶來強大的增長時,人們愿意投資于人力資本,大量的人力資本積累成為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帶動了經濟增長。
三、 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模型分析
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都是一國經濟增長和發展不可缺少的要素,但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在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不同階段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在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階段,物質產品的增加主要是通過投入更多的物質資本來實現的,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力資本要素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日益顯現,并成為社會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決定性要素。
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動力源于科學技術創新和進步,人力資本是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力量。人力資本既是技術進步的成功者,又是新技術的載體和傳媒,通過它的作用將會導致生產過程中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的效率全面改善,即無論是技術的創新還是應用,都必須以人力資本的存量為主體才有可能。人力資本既是技術的創新主體,又是技術的接受客體,科技的普及有利于人力資本的積累和人力資本質量的提高,這種雙重功能使人力資本成為推動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
根據曼昆、羅默和韋爾的經濟增長模型,產量由
Y(t)=K(t)αH(t)β[A(t)L(t)]1-α-β
α>0,β>0,α+β<1
給定,其中Y產出,K為物質資本存量,H為人力資本存量,α和β分別為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產出彈性,A為技術進步,L為工人數。K、L、A、H的動態學方程分別為:
K·(t)=SKY(t)
L·(t)=nL(t)
A·(t)=gA(t)
H·(t)=SHY(t)
其中SK和SH分別為產量中用于十五資本和人力資本積累的比例,n為人口增長率,g為技術進步率(為了簡單,假定技術進步率不變且為外生的,同時假定沒有折舊)。
求解模型得:
因此,當其他條件相同,并且1的人力資本積累比例是2的二倍時,1的每工人平均產量比2的平均產量高出二倍多。由此可見,增加人力資本投入,將獲得遠大于人力資本投入的收益。
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取決于人力資本的積累速度,人力資本的積累速度與經濟增長速度成正比;另一方面取決于人力資本的積累效益,即單位人力資本存量的增長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幅度(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系數)在人力資本積累速度不變的前提下,人力資本的使用效益越好,則人力資本影響系數越大。
四、 政策性建議
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對經濟增長有帶動作用。因此,政府應重視人力資本發展,為人力資本投入、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本文提出以下政策性建議:
提高人力資本存量和質量,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人力資本存量的增長來源于知識、技能在勞動力個體上的累積。舒爾茨指出教育是形成人力資本的主要途徑。教育是形成人力資本的最主要方式,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加大教育投資,是增加人力資本存量的重要途徑。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力資本在量的擴張達到一定程度后,就會發生質的飛躍,表現為新產品不斷涌現、專利增多、技術創新增加、人的綜合素質提高、經濟高速增長等,最后使整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力資本積累量提高了,從而對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由于職業技術教育直接面向市場需要,培養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的中等或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是工業社會發展中急需量最多的一個人才階層。中等職業教育的人力發展,能夠有力促進人力資本存量的增加,而高等技術教育的快速發展,又能夠在提高人力資本質量問題上做出巨大貢獻。
人力資本投資與社會收入的分配。由于經濟的增長,人力資本在各種要素間相比較,其補充和替代作用已顯得越來越重要,這說明教育收益率提高,各職業間收入水平差距增大。從人力資本投資角度看,要正視這種分配差距。只有當經濟的不斷增長,全民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才能縮小這種差距,差距的存在不僅是必要的,而且在一定范圍內也是合理的。關鍵是將這種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并逐步縮小這種差距。
努力創造就業機會,減少由于失業而造成的人力資本的損失。舒爾茨認為,失業造成的勞動力的閑置會使人力資本退化,給人力資本造成損害。當勞動力處于失業的閑置狀態時,他本身的勞動技能就會隨時間而退化,同時失業對人本身的意志力、精神狀態都會造成很大的打擊,使人力資本退化。
創造良好人力資本環境,并鼓勵人力資本特別是高級人才的自由流動,增加人力資本的溢出效應,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資本。
五、 結語
當前,我國正面臨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結構轉型的雙重挑戰。隨著人均GDP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質資本積累速度在經歷快速擴張之后面臨減緩,物質資本積累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逐步下降,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必須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提升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
參考文獻:
1.Schultz,T.W..Investment in man:An Economist’s View.Social Service Review,1959,(33):109-117.
2.馬歇爾.經濟學原理.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125.
3.Robert Lucass.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42.
4.Paul Romer,R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71-99.
5.酉奧多·W·舒爾茨.人力資本投資:教育和研究的作用.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52-53.
6.Schultz,T.W..The Economic Value of Education.New York:Colunbia University Press,1963.
作者簡介:路世昌,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樊星,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碩士生。
收稿日期:2007-06-2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