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宏、微觀兩個方面對江蘇省制造業與物流業發展水平進行了深入的差異分析,并探討了造成兩個行業發展不協調和差異狀況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促進江蘇省制造業與物流業協調發展的建議對策。
關鍵詞:物流;物流企業;發展水平
一、 引言
江蘇是我國經濟大省,國民經濟發展總量和增長速度一直位于全國前列。江蘇省的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第一支柱,發展速度快、運行效果好,已邁向規模化、集約化和專業化的發展道路。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江蘇省的服務業發展水平不足,物流業的表現更為嚴重。
目前普遍認為,現代物流是經濟發展的加速器,制造業離不開物流業,沒有現代物流的制造業是血脈不通的制造業。制造業與物流業具有互相促進和互相制約的互動關系。
從江蘇的實際情況來看,一方面制造業的發展對物流業有較大的需求拉動和促進作用,但另一方面相對滯后的物流業也阻礙了制造業進一步的持續發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物流業,能為制造業提升競爭力和降低成本提供支撐,促進經濟結構優化,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對江蘇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本文的目的在于通過江蘇省制造業與物流業發展水平從宏觀到微觀的差異分析,來把握兩業之間的互動關系與協調發展的要素,提出促進江蘇省制造業與物流業協調發展的建議對策。
二、 江蘇省制造業和物流業的發展水平差異分析
1. 行業宏觀水平差異分析。2005年江蘇省制造業工業增加值為8 747.38億元,占全國比重為10.6%,居全國第二位。江蘇省規模以上制造企業31 749家,生產增加值7 557.42億元,資產總額達22 494.32億元,從業人員達673.31萬人。
目前我國物流統計工作才剛剛起步,通常以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去除其中的客運部分來代表物流業。江蘇省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現有7 905家企業,從業人員43.98萬人,2005年實現增加值741.06億元,貨運量11.29億噸,占全國比重均在6.1%左右,遠低于制造業比重。
按全國2005年社會物流費用占GDP的18.6%計算,江蘇GDP 18 306億元,社會物流費用約有3 398億元,而物流業增加值僅741億元,僅占22%。巨大的差額一是反映物流的社會化程度低,二是可能被其他省市的物流尤其是在外地注冊全國性經營的物流企業所占據,數據沒有統計在江蘇省之中。
2005年江蘇制造業投資額達2 172.45億元,占全部投資額6 230.54億元的三分之一多。而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投資額為535.30億元,不到全省的十分之一,而且其中的道路運輸業、水上運輸業、城市公共交通業占大頭,但它們并不完全服務于物流,可以完全算作物流業的倉儲業、郵政業、裝卸搬運和其他運輸服務業的投資額僅17.04、1.36和0.75億元,合計不到20億元,同制造業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從發展速度上看,2001年到2005年,江蘇制造業年均增速17.1%,超過GDP增速12.6%近4.5個百分點。而江蘇服務業(包括物流服務業)年均增速為12%,不僅低于GDP增速,更遠不及制造業的發展速度。
2. 行業結構、規模的差異性分析。江蘇省是制造業大省,制造業比重基本上達到整個產業結構的50%,特別是近幾年來利用了世界制造業的轉移,制造業得到了強勢發展。江蘇制造業工業門類齊全,具有多項全國甚至世界范圍內的優勢產業。江蘇制造業不僅總體實力強,單個企業在全國也頗具實力,在中國制造業500強中,以86家占17%為最多的省份;在2005年全國制造業百強企業中,江蘇企業占據12席,僅次于廣東20席,超過滬魯浙。在2005全國電子信息制造業綜合實力百強中江蘇占23席,僅次于廣東24席,超過上海(8席)。在全國紡織服裝行業百強中,江蘇占17席,僅次于浙江(25席)。在全國醫藥百強企業中,江蘇與浙江均占15席,同居第一位,超過魯粵滬。總之,江蘇制造業雖然沒有在全國各行業占據魁首的,但有一大批大中型骨干企業,在很多領域已經形成規模經濟和企業集聚。
與制造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江蘇的物流業。從服務業總體數據來看,江蘇省僅次于廣東居全國第二位,反映物流能力水平的幾個數據也不是很低,與粵滬魯浙可有一比。除物流能力之外,江蘇省在物流基礎設施上也絕不落后,2006年高速公路總里程達3 355公里,居全國第二,江蘇的沿海和內河港口航運也很發達。全省郵政業務總量2005年達52.95億元,居全國第二。江蘇倉儲資產112.86億元,雖不及上海(255億元),但與山東(134.6億元)、浙江(117.32億元)相差不大。
總的來說,江蘇作為制造業高地,物流基礎設施和物流能力也很強大,但物流企業總量和單體水平都較弱,沒有在全國拿得出手的企業,物流企業與制造企業差異巨大。在2005年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推出的“中國物流企業50強”中江蘇的物流業僅入圍1家(無錫山禾集團醫藥物流有限公司以主營業務收入6.89億元列第28名),而全國超100億的3家,超20億的14家;此名單中除國家級企業14家外,廣東省有14家物流企業,上海、山東和浙江分別有6、4、和3家。在全國共計三批評出的132家A級物流企業中,江蘇僅有5家企業入選,而上海和廣東在企業數量上保持領先,江蘇難以望其項背。在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等六個協會聯合推出的全國物流百強企業中,江蘇2005和2006兩年均只有南通汽車運輸有限公司和常州交運集團有限公司兩家公司入圍,不僅遠低于廣東、山東(兩省兩年均占六分之一左右),在沿海省份中幾乎是最低的。
按照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外資物流企業在我國有40個城市有5家及以上的企業和營業機構,其中外資物流企業最多的前十位城市及企業數量分別是:上海637、天津220、深圳168、廣州135、北京77、青島61、大連58、廈門47、蘇州44、南京40。江蘇省6個城市入圍,占15%,企業數量共計117家,不及總數的7%。
3. 企業資源及管理水平的差異分析。江蘇制造業近幾年迅猛發展,尤其是電子信息業已經成為第一大制造業,世界水平的企業很多都在江蘇投資落戶,投資幾億美元、上百億人民幣的都不鮮見,而且制造業企業軟、硬件技術先進。例如在我省,潔凈廠房、工業機器人、柔性制造單元、自動流水線等先進設施在很多制造企業中都可以找到,JIT、ERP、SCM等先進管理方式與軟件應用也較普遍。但是對物流企業卻是企業規模小、技術水平低,大量存在人力搬運、敞篷貨車、簡陋倉庫、貨物混堆等低水平物流,托盤與集裝容器、叉車與貨架、條碼和信息系統管理等高效物流運作方式對大量貨運翻牌的物流企業還是奢望。在這種情況下,先進的制造企業如何指望這樣的物流企業為之服務呢,即使勉強服務,又能提供怎樣的服務水平呢?
物流企業落后還表現在企業理念和管理水平上。在跨國制造企業紛紛利用信息技術和全球勞動分工,利用我省相對較好的資源基礎優勢和區位優勢,在我省建立起大量的生產制造基地。他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克服了時空交流障礙,整個公司運營和管理全面信息化。而與之截然相反,我省物流企業總體水平低,同全國水平相比,有規模有水平的物流企業十分罕見,以最好的來說,我省幾家入圍“全國級名單”的物流企業中,蘇州物流中心有限公司是綜合服務平臺,唱戲的可能是來自上海乃至海外的物流企業;其他都是從傳統運輸企業轉型的物流企業,觀念落后、人才匱乏、信息化和技術手段低下,難以完成綜合物流功能,更沒法進入制造企業的供應鏈。企業業務不固定,收入和服務水平都很低下,處于勉強生存的邊緣,根本談不上綜合服務和發展。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外力支持,物流企業也難以吸引人才和資金、提升信息、技術、服務和管理水平,向高層次的第三方物流綜合服務方向的轉變。
三、 江蘇省制造業和物流業發展不協調的原因初探
1. 產業政策與布局配套方面的原因。前些年江蘇省對制造業的發展十分重視,在政策導向和實際操作中都向制造業傾斜,抓住了長三角經濟發展中的機遇,在引進外資促進制造業的發展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江蘇制造業正在向產業集聚發展,逐漸形成了南中北不同的產業集群。但是江蘇在抓制造業的同時卻忽視了物流業的發展,產業政策有失偏頗。一是對物流的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沒有出現廣東、上海那樣的領頭物流企業從萌芽走向發展的局面,也錯失了與制造業協同發展的良機;二是缺乏對物流業的培育、引導和支持,再加上有上海這個國際航運和物流中心的近距離依靠,物流業失去了發展的先機,尤其缺少上規模的、直接為我省幾大主導制造業服務的、提供綜合服務的第三方物流企業。
物流企業不同于制造業,制造業可以在一地生產產品,但為之服務的物流企業則要將產成品發送到全國甚至全世界,而將原材料和零部件從全國乃至全球運過來。物流企業的規模越大、網點越多,它能承接的制造業物流業務則越強、成本效率也越高。物流企業的規模、水平與實力是承接地區用至全國業務的主要因素,但我省目前物流企業的發展水平還很低,遠遠滿足不了制造企業的需要,這將嚴重阻礙我省經濟的協調發展。
2. 社會與環境方面的原因。物流社會化是工業生產分工細化的結果,是生產力進步的表現。江蘇近幾年高速發展的制造業與物流服務業發展不協調的問題較為突出,也反映出江蘇環境限制方面的原因。江蘇緊鄰上海,尤其是制造業發達的蘇南地區與上海地理位置毗鄰、經濟交往頻繁。上海作為中國的國際航運和物流中心,也是長三角經濟的龍頭,對江蘇經濟有很大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另外現代物流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結算、保險、通信、貨代和信息技術等一系列相關服務體系的發展,江蘇的這些行業基本上都是國有控制,運行效率不高,沒有像上海廣東那樣由于開放和競爭所帶來的活力和效率。這些都限制了江蘇物流業的發展,尤其是國際物流業的發展,從而使江蘇成為上海等地物流業的經濟腹地。
3. 物流服務供需不平衡方面的原因。從我省制造業資產所有者類型來看,主要分為內資、港澳臺資和外資類型。各類企業對物流服務的需求是大不相同的。
外資制造企業中不乏國際知名跨國企業,為先進制造業提供物流服務的主要是國內外先進的物流企業。例如許多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包括我省也將它們原來的物流伙伴同期帶入,他們已經形成戰略伙伴關系,技術和服務水平相當成熟。一般只是將一些他們不擅長的內陸運輸等低級服務外包,而且在省內外都有大量的企業可供他們選擇,我省物流企業能承接這樣的運輸業務就算不錯,要成為能提供綜合物流服務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還有漫長的路程。開發區內制造企業集中,且多為現代制造企業,很容易接受現代物流的理念,普遍有外包物流業務的想法。如對來華跨國公司的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受訪企業都有不同程度的物流外包。據蘇州的調查,在130家制造企業中,有78%的將物流業務外包,其中外包給多家的占81%。外包業務中以運輸業務為主、倉儲業務部分外包。因為外包分散環節多,物流企業的業務過程管理、信息管理和服務水平難以滿足需方的要求。
再看我省內資和傳統的制造企業,雖然這些年都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這些企業一般以前都有相當的物流設施和資產的投入,設有相應的部門,但企業內部物流業務還處于部門分散,缺乏內部集成的階段,當然難以奢談物流業務的外包,對外部物流的需求以零散和單一的運輸業務為主。企業物流理念認識落后,尤其是國有企業重生產輕管理,墨守成規,缺乏物流革新精神。決策層次上的理解認識偏差會影響物流系統的整合、重組或再建,影響物流系統在軟件、硬件上的投入,影響高層的監督管理作用。這樣的意識和心理不利于搞好企業物流,更難以想到將物流業務外包。
江蘇物流企業發展理念和服務水平與制造企業的需要銜接不上的問題,既反映在供需總量上的矛盾,也反映在供需結構上的矛盾上。目前物流業、制造業、商貿業各自為政、資源缺乏整合的局面仍然存在,配送能力不齊、增值服務不力,倉儲場地分散、運營規模不大等問題嚴重。
四、 對策
1. 引導制造企業物流的社會化,整合社會物流資源。要徹底改變企業尤其是一些國有制造企業落后的物流理念,鼓勵制造企業將其物流業務社會化。從目前我省物流業的增加值比重低可以看出,我們的物流社會化潛力還很大,關鍵是要企業轉變思想,革新物流理念。另一方面,政府要按照現代物流產業發展特點和需要,實現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以提高運輸業的整體發展水平和提高運輸效率、降低運輸成本。加強基礎性政策的引導和扶持,加快物流硬件設施建設,使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道路建設跟上物流的發展,點、線、面布局合理,連接通暢。
2. 鼓勵制造企業與物流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物流企業的成長離不開其需求方的支持,物流企業在為客戶進行服務的過程中積累經驗,提升技能。而目前我省制造企業與物流企業之間卻存在著一種“囚徒困境”的現象,一方面,我省物流企業大多規模小、層次低,專業化服務程度不高,不精不強,普遍存在資金瓶頸;另一方面,制造型企業需要高層次的現代物流服務需求得不到滿足,而又總是以降低本企業的物流成本為目標,采用壓價的方式,導致物流市場無序競爭,物流企業處于微利甚至虧本的狀態,不能對制造業起到良好的支撐和服務功能。市場這一“看不見的手”,已經失去調節功能,必須要借助政府的“有形之手”給與必要的干預。政府要進行深入調研,出臺相關政策,籌措基金或經費,積極鼓勵和支持制造企業與物流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探索一條使企業走出“囚徒困境”的途徑。特別在一些科技創新專項經費上,應當考慮對物流技術的消化吸收和集成創新的鼓勵和扶持。
3. 為物流企業創造寬松和諧的政策環境。主管部門應該努力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物流市場。要嚴格依法行政,破除地方保護主義,支持物流企業到異地設立分支機構,促進物流企業網絡化運作、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發展。對那些對物流企業的成本造成直接影響的相關政策和制度進行適當調整,如養路費的征收標準、稅收及相關開票規定以及相關經營性用地劃批等等,給物流企業的發展提供更為寬松的環境。
4. 扶持鼓勵物流企業走規模化、品牌化的發展道路。鑒于我省物流企業現狀需要政府強有力的外力支持,以吸引人才和資金、提升企業信息、技術、服務和管理水平,向高層次的第三方物流綜合服務方向的轉變。省地政府有關部門可以參考深圳的做法,建立物流企業專項扶持基金,對發展勢頭良好且符合基金發放條件的物流企業進行適度支持。并要為符合相關條件的物流企業在主板或中小企業板上市提供便利。
政府既要扶持鼓勵物流企業發展轉型,又要鼓勵物流企業走規模化、品牌化的道路。引導具有一定實力的物流企業兼并整合,產生幾個有實力的集團,實現網絡化、高效化經營,建立由服務提供方支持的全國現代物流服務體系;鼓勵中小企業形成物流聯盟,就是以第三方物流機構為核心,眾多的中小企業簽訂契約形成相互信任、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集約化物流伙伴關系,使分散物流獲得規模經濟和物流效率;整合大中型制造企業內部的物流資源,組建或與外方、國內的法人實體組建中外合資或國內的股份制物流公司。
5. 通過招商引資,引導和支持物流企業與國內外物流企業的合作。各級地方政府要改變以往的招商引資重視制造業而忽視物流業的局面,在新一輪招商引資的熱潮中,主管部門要抓住機遇,本著有利于引進資金、有利于引進先進技術裝備、有利于引進先進管理技術的原則,為國外物流企業在江蘇投資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鼓勵和支持省內運輸企業與國外物流企業進行合作,提升省內企業的服務理念和管理水平,促進江蘇與世界物流產業的融合。
參考文獻:
1.JR Stock,D Lambert.Strategic Logistics Management.McGraw—Hill.New York,2001.
2.江蘇省統計局編.江蘇統計年鑒2006.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3.陳川,楊東援.基于市場需求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展機會研究.中國物流學術前沿報告.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6.
4.國務院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小組辦公室.全國倉儲業基本數據.北京,2005.
重點項目:本文是江蘇省軟科學研究課題BR2006031“江蘇制造業與物流服務業的協調發展戰略”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周晶,南京大學工程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伊俊敏,南京大學工程管理學院博士生,華東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物流學系副教授、主任。
收稿日期:2007-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