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主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是“科教興國”主戰略的核心與關鍵,而產學研及其戰略聯盟的合作機制,將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而又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由現代企業理念來評價產學研機制,其合作領域不僅是全方位的,也是創新型國家建設,以及增強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精髓。
關鍵詞:自主創新;產學研;合作;研究
一、 產學研進展與現狀
1992年以來,我國的產學研聯合工作取得了相當的進展,先后取得一系列“產學研”的成果,有力地促進了科技與經濟的結合。2002年為大力推動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工作,國家經貿委、教育部、中國科學院聯合舉辦了“產學研聯合開發工程實施十周年”、“首屆全國產學研聯合成就展暨洽談會”、“國際產學研聯合高層論壇”等一系列活動。
盡管以產學研為代表的科技成果及其轉化率,包括科技與企業結合程度,乃是戰略聯盟機制下,自主創新的有效途徑之一。但眾多的研究與經驗教訓,明確地告訴我們:產學研聯盟仍需舉四方之力。因而,國家三部委2003年又提出了“加強指導,加強合作,加強研究”,以利于制定產學研合作中的相關政策和措施,進一步推進產學研聯合。進入2005年以來,有關這方面的信息與論述時常見諸于報章媒介,上海科教興市論壇更是將產學研及其聯盟機制,作為專題研討的主要內容之一。
二、 改革進程及其產學研分析
1. 企業、高校和科研體制的改革進程。面向21世紀的“211工程”,包括以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的“985工程”,相繼給高校知識創新體系帶來了里程碑式的進展,包括產學研合作機制以及高等院校與產業界和市場經濟的結合,產生出顯著的形象、品牌、效益和豐厚回報。高等院校及其教師個人收入,也已經成為2005年高薪群體階層。
1985年中共中央發布的《關于改革科學技術體制的決定》,拉開了我國科技體制變革的序幕。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先后經歷了三個不同的重大階段。特別是自1999年以來,國家級政府部門的科研機構的改革掀起了新一輪科研改革的高潮。研發隊伍保持相對穩定,科研人員收入增長較快。
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體制、機制改革相比,國有企業的改革起步更早。先后有“中外合資”以及企業兼并和資產重組,甚至于股份改制等。20世紀90年代民營私企如雨后春筍而蓬勃發展。進入21世紀以來,不少的非公企業已經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轉而在各行各業異軍突起和“做大做強”。
2. 不同改革進程的初步分析。從宏觀上來認識,產業界內國有企業的改革大多采取“探索式”戰略。眾多大型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圍繞產權制度、組織制度和管理制度等三個方面的改革,遠遠滯后于高校和科研機構。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征,即“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產權清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明顯不及自主創新之期望,且已形成比較強烈的反差。
民營私企雖然異軍突起,但尚不能更多地擔負歷史的使命和社會的責任。加之,在誠信與公信力方面,正面臨著影響生存、發展的背景與時空環境,所有這些也同樣影響與制約自主創新與產學研合作機制。
還有,政府職能的改革力度、深度,明顯地超前于社會其它組織的改革,從而影響了政府與企業之間,包括政府職能轉移所表現的“橋梁”和“紐帶”,以及風險擔保等市場行為。
三、 產學研合作與機制要素
1. 基本內涵與構成要素。構建產學研戰略聯盟及其合作機制,主要取決三個基本面及其定位:(1)利益共享;(2)風險共擔;(3)相互制約。如果一個聯盟達不到這三項戰略原則,那么它就是非戰略性的、不成功的、無效率的。
戰略聯盟式合作機制在戰術上強調關鍵階段和實施步驟:(1)挑選合適的聯盟伙伴階段;(2)聯盟的設計和談判階段;(3)聯盟的實施和控制階段。
2. 運作機制和主次地位。在工程技術領域,工礦企業不僅是科技成果產品的“用戶”,同時也扮演著出資方和應用方的“雙重”角色。在產學研中企業理應占有主導的地位,高校和科研單位退而求其次。但是,放眼眾多之工程技術類產學研合作項目及其研究課題,主次地位的顛倒與角色的互換,帶來戰略聯盟及其合作機制,所強調的關鍵階段和實施步驟的戰略性缺陷。
再者,在整個運作機制方面,由于主次地位的變化,必然導致“風險共擔”和“相互制約”的失控。這或許也就是:企業自覺或者不自覺放棄工程技術類產學研中主導地位,以及并不熱衷于產學研創新活動。
四、 產學研理論研究脫節
自2003年以來,“產學研及其合作機制”的理論研究,被各級政府部門重新提及,成為新一輪科技創新的“重中之重”。
具體查尋2004年上海市科委的“產學研”課題競標情況:19份產學研課題申請書,其中18個單位均為高等院校。科委“產學研”課題的最終中標結果:由上海大學、東華大學、上海市教委、上海財經大學、復旦大學等承擔。
再細查便知中標大學的具體競標人,要么是人文學院的教授,要么是社科類學院的學者,幾乎無一例外。是否有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方面的教授、學者,作為一般成員參加這類課題研究不得而知。
與“產學研”的基本構成來對比,顯然缺少了科研院所。更重要的一點是作為“產學研”的主體,以及“產學研”的出資方和成果應用方,幾乎沒有以主角的身份介入其中。
五、 公信力與誠信機制
缺乏公信力和誠信環境,不僅會增加整個產學研聯盟及其合作機制的運作成本,而且往往會使具體合作項目與課題,在挑選合適的聯盟伙伴,以及聯盟的設計和談判變得相對困難,甚至由于風險而導致聯盟及其合作機制的半途而廢與夭折。
相對于公信力與誠信機制,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化解和制約的機制和措施。其中常見的有:評估機制和風險機制。包括形形色色的專家論證,以及各種各樣的科技鑒定,就是以評估來規避風險的具體措施之一。然而非市場化的評估機制一旦出現問題,必然要增加產學研聯盟及其合作機制的潛在風險。因此,建立社會化的評估體系及其有效降低未知風險也就在所難免。如此螺旋遞進式持續發展,既可確保風險在臨界狀態以下,又能推進社會公信力與誠信機制建設。
六、 產學研與科技中介
公信力與誠信機制下的科技中介和技術市場,通常表現為:(1)科技中介活動促進交易的確立;(2)科技中介活動監督交易的全面履行;(3)科技中介活動調解交易中產生的爭議。
無論產學研課題,還是成果轉化項目,多數“學研方”擅長于“成果的研究”,而企業也僅僅熟知“成果的應用”,這是其一;其二,技術與應用的結合,也要有方法、途徑和手段。科技中介及其經紀,作為“成果的推廣”,就是這種“橋梁”與“紐帶”的具體表現。而見于報章之成功案例,多為政府職能承擔合作產學研和成果轉化機制中,科技中介的這一角色。
產學研及其專有技術和科技成果,作為商品參與市場轉化,不僅具有一般物質商品的通性,也還有科技中介客體的共性,更有其復雜的特性:(1)技術商品屬于無形商品;(2)技術商品是聯系科學與生產的媒介和“半成品”;(3)技術商品具有“一次產出、多次轉讓、多方使用”的屬性,具有所有權的延伸性;(4)技術商品專有權的取得,具有唯一性;(5)技術商品的價格具有多重復雜性;(6)技術商品隨著知識更新,存在多變的無形損耗。所以,產學研及其專有技術成果本身,同樣具有依賴科技中介的必然性。
七、 產學研風險擔保機制
風險一般泛指未來可能出現的損失。由于產學研及其科技中介客體的“半成品”特性,決定了風險可能產生的幾個主要環節:(1)技術商品的特點決定了技術成果自身的無形和復雜性;(2)技術商品隨著知識更新的時效性和無形的損耗;(3)技術商品所有權的延伸性和由保密等因素給成果自身帶來的各種權限分配。
擔保往往是一種減少和降低風險的有效機制之一。擔保和保證又可分為無形的名譽和有形的資產擔保和保證兩種。可以說,沒有擔保和保證,就沒有正常的科技活動和產學研聯盟。它是一系列科技服務活動和實施過程中,自始自終都存在的,不容忽視的關鍵因素。
非市場化的政府職能與擔保,并不能夠完全化解與左右由市場而產生的風險。從“解鈴還需系鈴人”的觀點出發,產學研作為一種社會化的創新機制,還要借助市場的背景與環境,通過市場行為對潛在風險的予以規避和化解。
八、 國外相關要素模擬分析
首先在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也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的產學研聯盟,以及合作項目和攻關課題。與國內的產學研合作機制相比,發達國家的產學研聯盟,無論在企業所有制形式,還是法律地位方面,可以說基本上趨于雷同,而沒有太多本質的差別。關鍵之不同在于:(1)市場之環境;(2)保障機制等。
其次,就市場環境而言,在誠信體系內包含的公信力與誠信度方面,具有較完善的法律、法規的指導與監督。企業法人有自身的約束,自然人也有相應的行為規范。具體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種企業的市場經濟(發育)成熟歷程,歷經數十年、上百年的磨合、碰撞與改革,自然人與法人之間所享有的經濟權利和承擔的經濟義務相對清晰。
還有,戰略聯盟的基本內涵與構成要素,包括: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相互制約等,也都能夠通過三個關鍵階段和若干實施步驟,得以在戰術上強調與落實。戰略聯盟的運作機制和主次地位,不會顛倒與角色的互換。盡管也會有磕磕碰碰,但聯盟自始自終處于“風險共擔”和“相互制約”的受控狀態。
再有,規避風險的保障機制,也隨著時間的推移,歷經數十年、上百年的磨合、碰撞與改革,早已經進入保障資源相對優化配置階段。包括產學研和成果轉化的中介經紀,風險擔保基金,以及融投資體系等法律法規的構成與運作。
參考文獻:
1.王玨.有效利用產學研聯合 提高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5,(1).
2.張偉.溝通機制——高校產學研結合不斷鞏固的融合基礎.科技與管理,2005,(1).
3.王英俊,丁堃.“官產學研”型虛擬研發組織產生的動因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5,(2).
作者單位:徐敏,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滌綸研究所。
收稿日期:2007-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