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韓國考察的行程確定之后,便有許多熱心的朋友前來說項:“韓國倒是個好的去處,就是飲食過于清淡,每天泡菜、米飯不換樣,像是廟里的齋飯。”
朋友們的話并不過分。在韓國考察的日子里,親眼所見,韓國人不論貧富,都離不開泡菜,竟至于不可一頓無此君。即便是豐盛的宴席,泡菜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它幾乎成了韓國飲食文化的代名詞。被韓國人引為驕傲的上屆世界杯足球賽,至今仍是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據韓國朋友介紹說,杯賽前夕,全國各界支援“國腳”上陣的形式也離不開泡菜:電視新聞中頻頻出現的畫面是,球迷們在制作泡菜,吃了泡菜才能攢足力氣為運動員鼓與呼:球員們的媽媽、奶奶們在制作泡菜,并趕著送往集訓地,為自己的孩子補給營養,球員們微笑著迎接泡菜,雙手握拳表示不負眾望。
這些每天都吃泡菜的“國腳”們真的不辱使命,在二○○二年六月的世界杯足球賽中,力挽狂瀾,先聲奪人。在一家體育場播放的錄像資料中,我看到了當時激動人心場面的片斷。六月四日首場,四千八百多萬韓國國民把目光集中到釜山,釜山足球場更是座無虛席,紅色惡魔拉拉隊連成一片紅色的海洋。總統金大中也頭戴紅球帽、身穿紅背心,坐在主席臺上觀戰助威。首戰波蘭時,全國各地的拉拉隊不足五十萬,大戰美國隊時,增到七十七萬,和葡萄牙決戰十六強,拉拉隊人數猛增到二百六十八萬,與意大利爭奪八強,激增到四百二十萬。在向西班牙挑戰四強時,學生放學,公務員公休,—般的商店都停止了營業,全國五百多萬人涌上街頭,伴隨著大喇叭的拍節,歡呼著,跳躍著聲援在足球場上拼搏的足球勇士。萬眾一衣,萬人空巷,萬眾一心,通宵達旦,聲震九霄。臺上臺下的人忘情的呼喊著,相互擁抱著,那蒼老的和稚嫩的聲音共同匯成了海嘯般的聲浪。并沒有人去組織他們,所有人全部是發自內心。這場景讓我在頗有羨慕之余,竟至有些嫉妒了。在那次杯賽之中,韓國隊爭得了四強,贏得了韓國,也是亞洲足球史上從未有過的輝煌。
從古到今,一個國家,一個族群,出現貧富差一般首先是表現在餐桌上的。就國人來講,諸多豪門權貴天天下的都是大館子,偌大一桌的佳肴,只動幾筷子就算吃過了,而一些弱勢群體只有望洋興嘆的份了。隨著吃的不同,繼而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美學趣味也大相徑庭。即使是一夜暴富,來不及修煉裝點自己的人,也是在吃完生猛海鮮、河豚、猴腦之后,努力裝得飽學而文雅。而在韓國,盡管貧富差也是顯而易見的,但他們的差別并不表現在口舌之間。韓民族似乎并不在吃的方面花多大的心思,只是一年一度對腌制泡菜是極認真的。無論什么樣的家庭,每年十月,秋風漸起時,主婦們都要親自動手腌制泡菜。我們一位異族朋友祖籍韓國,至今保留著腌制泡菜的習慣,因此,我得以觀摩過他的夫人腌制泡菜的全過程。先是要選好菜,如果是制作整棵白菜泡菜時,那白菜要選擇綠葉多、包心實、分量重的,蘿卜則要大而均勻,新鮮光滑,沒有疵斑。那泡菜餡很是復雜,要把蒜、姜、蔥、蘋果、梨、芥菜、苘蒿、韭菜和明太魚的內臟或魷魚爪剁碎,與辣椒面、食鹽按比例拌到一起,夾進白菜、蘿卜中間,裝到注滿鹽水的缸里,再用石頭壓住,發酵數天才可制成。這樣,一年中間,每頓餐桌上都不離泡菜了。在韓國,無論窮家、富家的孩子,帶到學校里的“便當”盒,打開一看都是差不多的泡菜、紫菜包飯。頂級的飯店里,也不過是多一道烤牛肉,主食是砂鍋飯之類,而臺面上也總斷不了各種樣式的泡菜。韓國是個資源短缺的國家,耕地、草場面積小,盡管烤牛肉是韓國國民的傳統食品,但也被看作是一種奢侈品,每到節日一般家庭才只吃一兩次。為了發展民族產業,韓國極力控制進口牛肉,這也是國民的一致要求:寧肯自己少吃,也不吃嗟來之食。
近二十年來,韓國經濟的發展在全世界異軍突起,突飛猛進,被稱作“亞洲四小龍”之一。隨著國家的強盛,人民日漸富足,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不斷提高。但是他們依舊每天吃著泡菜、米飯,喝著醬湯。正是這些每天吃泡菜的人們,在亞洲出現金融危機時,主動把自家的黃金乃至做成的首飾捐給國家,從而挽救了國家的危機:正是這些每天吃泡菜的人們,堅持坐國家自產的現代、大宇、雙龍牌轎車,并以此為榮耀,正是這些每天吃泡菜的人們,在每年的三月和八月概不接待日本客人,意在警醒自己不忘侵略者犯下的罪行……我有時真的難以理解,為什么那么簡單的白菜、蘿卜黃瓜一類菜蔬,經過腌漬加工,再被作為食品攝入體內,竟能產生如此強大的能量和魅力。
韓國的“三千里錦繡江山”,有著起伏的山巒,蔥郁的峽谷,蜿蜒的江河,環境幽美而寧靜,設施豪華而現代,國民富裕而典雅,然而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國土之上,卻絕少那種紈绔氣和頹廢氣。這是一個樂觀、堅忍、自強的民族,他們熱愛生活,熱情好客,能歌善舞,也喜歡飲酒作樂。他們工作起來鍥而不舍,踢起球來全力拼搏,下起圍棋全神貫注,跳起舞來多姿多彩,喝起酒來一醉方休。他們也從不回避自己民族的弱點。據說韓國自古有吃狗肉的習俗,歷史上當街宰殺狗,吃全狗宴,喝狗肉湯是司空見慣的事。但是進入二十世紀后期,在國際社會的建議之下,韓國國民一改吃狗的陋習,全國城鎮的大街小巷,竟沒有一家狗肉館出現。這真是一個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的民族。
在韓國考察期間,我曾突發奇想,泡菜難道真的是一種神奇的食品?那么不同國度的國民將它作為食品攝取之后,是否會有同樣的效應呢?比如,讓英國人、美國人、日本人都去每天吃泡菜,他們能否改變自己的本性呢?其實這只是一種天真的設想而已。單是從營養學的角度解釋,食品是很難獨自造就民族精神的。盡管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引為驕傲的精英,但是我想,就大多數而言,一個民族的傳統精神是很難改變的。即便是讓英國人、美國人、日本人幾代人都吃泡菜,那英國人故作姿態的紳士風度,美國人目空一切的妄自尊大,日本人笑里藏刀的虛偽狡黠,也永遠難以改變。
韓國的飲食習慣反映了韓民族的個性和傳統習俗,至于民族精神的形成,重要的是歷史文化的積淀和持之以恒的堅守。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韓國人從來不回避韓國在歷史上曾經是中國的附屬國,坦誠地認可中國儒家文化是東方文化的代表,包括對韓民族和世界各地的深刻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化競爭已成為綜合國力競爭重要組成部分的今天,世界各國對中國文化的“拿來主義”都多了一層時代的功利性。縱觀上個世紀末以來,韓民族在東方文化結構中不斷提高的影響力及其地位,我在佩服韓國人的良苦用心和文化智慧的同時,也深深為我們民族的文化競爭力而擔憂了。一種文化的發祥地并不意味著理所當然地就會成為這種文化的繼承者,也不意味著永久掌握這種文化的解釋權,而是需要強大的國力和文化競爭力來堅守,并有效運用當代話語的解釋權。面對著思想文化領域里的“高天滾滾”“韓流急”,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我當然不愿意看到作為東方文化代表的中國,將“代表權”輕易轉到別的什么人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