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人們在全力以赴地和惡性腫瘤及心腦血管疾病二大殺手斗爭的時候,“無聲無息的殺手”——骨質疏松癥正在悄悄吞噬著人們的健康。據悉,全球現有約2億人患有骨質疏松癥。在美國,骨質疏松性骨折發病人數已超過心肌梗死、腦卒中和乳腺癌發病人數的總和。我國的情況已不容樂觀。原發性骨質疏松患者已超過8300萬人,五十歲以上女性中,每三人就有一人正遭受著骨質疏松癥的痛苦折磨。10月20日是“世界骨質疏松日”,今年的主題是“危險因子作用與減少骨質疏松”。研究表明,骨質疏松癥可防可治,關鍵要從早期抓起,養成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科學的生活方式完全可以化解危險因子的作用,減緩骨質疏松癥的到來。本刊與中國老年病學會骨質疏松分會聯合召開2007年“世界骨質疏松日主題座談會”,特邀有關專家就上述主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時間:2007年9月1日下午17:00-20:30
地點:北京,浙江大廈某會議室
主題:改善生活方式,遠離骨質疏松
特邀專家:
劉忠厚 中國老年學學會骨質疏松委員會主任委員
苗懿德 北京大學醫學部第二臨床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
鮑善芬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微量元素研究室研究員
曹永平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骨科副主任
楊 欣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
主持人:陳冬牛,《藥物與人》雜志主編主持人:非常高興能夠邀請到各位專家,在百忙之中出席我們今天的座談會。作為一本致力于大眾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科普期刊,《藥物與人》在過去的近10年中做了大量的慢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癥等疾病的防治宣傳,深受讀者歡迎。前幾天和劉忠厚教授交流時,談到今年世界骨質疏松日的主題是“危險因子作用與減少骨質疏松”,我們認為這個選題對廣大讀者同樣非常重要。所以,召開這個座談會,請各位專家從不同角度,為我們的讀者解開骨質疏松的謎團。下面就有請劉忠厚教授為我們主持下面的討論。
劉忠厚教授:
我先介紹一下基本情況。第一個世界骨質疏松日是1997年6月24日,1999年開始,定在10月20日。今年的主題是“危險因子作用和減少骨質疏松”。未來三年,世界骨質疏松協會的工作重點就是生活方式和骨質疏松癥。
說到危險因子,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了骨質疏松癥的危險因子。此外,還有其它一些危險因子。
WHO給出的危險因子是:
股骨頸T指數不良、年齡、有非外傷/低外傷骨折史、現在仍然是煙民、有風濕性關節炎、大量酒精攝入、父母有髖部骨折史、以前使用過或現在正在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其它危險因子還有:
性別,種族,遺傳,少體育活動,低鈣、蛋白質和維生素D攝入等。
今天我們這個座談,是咱們《藥物與人》雜志給我們提供這么一個平臺。我的想法是,不管你是誰,哪家企業,只要搞骨質疏松方面的事,我都支持。我們說:“營養——運動——藥物綜合治療”。日本的雜志寫什么呢?“運動——營養——藥物”,我給他改過來,“營養、運動、藥物”——這是綜合治療。
今天我們請到的專家涵蓋營養和運動、診斷與治療等各個方面,大家也都做了準備。我們第一個問題講營養。今天我們談話座談的第一個發言人,應該是鮑善芬。
鮑善芬研究員:
骨質疏松的定義是:骨量減少,致使骨病增加。“骨量”就是骨的質量。骨量發生變化,骨就變脆,所以就容易發生骨質疏松。骨量變化是遺傳和營養相互作用的結果。骨骼大小和質量是有遺傳的,但是也決定于后期的營養。一個人長多高,骨密度有多少,先天、后天都有關系。在骨質疏松的預防中,早期預防是關鍵。我特別強調,別看它是個老年病,但是它在青少年,或者兒童生長發育期,就奠定了基礎。在整個骨骼生長發育階段是有峰值的。在快速增長期,嬰兒、青少期,骨量是逐漸上升的。生長發育到一定階段,30歲左右達到骨峰值。即人的骨量在年輕的時候快速增長,成年后達到平臺期,后來骨量又會下降。骨量具有峰值,骨量最大時,有最佳的骨密度。
對骨量的影響有內因和外因。內因包括遺傳、性別、年齡。根據我掌握的,白種人是最容易得骨質疏松的,然后是黃種人,黑種人。這些東西都是內因,是咱們不可抗拒的,也決定不了的。外因就是環境因素,環境因素里頭包括營養、體育勞動、嗜好、生活習慣,這些都是屬于可控制的因素。
骨質是什么東西?骨質是骨基質。我覺得從化學成份上來講,它分為有機質和無機質。有機質就好象是大樓的鋼筋,它是骨架,就是相應的蛋白,如膠原蛋白。無機質就是礦物質,如鈣類物質,就好象水泥的沙石,填充在有機物里面的。蛋白質是重要的,就好象是大樓需要骨梁、骨架子,這樣才結實。這樣我們的營養既需要蛋白,又需要礦物質,骨基質組成上需要這些東西。
在營養中,最重要的一個是蛋白質,蛋白質缺乏,你不可能正常生長發育。困難時期,孩子們吃不飽,蛋白質攝入不夠,很多人長得比較矮小,所以我覺得蛋白質是不可缺少的。
蛋白質缺乏了是有問題的。但是過量的蛋白質,又會形成鈣的丟失。蛋白質可水解為氨基酸,過量氨基酸的分解代謝會造成身體里的酸性物質的累積,這會造成酸性體質。酸性體質會造成從骨頭里的鈣溶出。大量鈣離子進入血液,則會導致骨鈣流失和尿鈣增加。所以你吃的蛋白質少了不行,蛋白質過多,又會引起骨鈣從骨頭里動員出來。
現在很多家長,想讓小孩生長發育,就讓他多吃蛋白質,結果蛋白質過量了。特別是愛吃肉的孩子,攝入的蛋白質很高,他整個是酸性體質。他們長的很胖,但肉是松的,他往橫里長,不往豎里長,不長高個。導致肥而不高。
2004年我們在北京做了調查,北京的居民蛋白質攝入量基本上達到了我們國家的推薦標準,碳水化合物是在推薦標準的下限,脂肪在上限。
健康人沒有必要補蛋白質粉,你吃你的一天三頓飯就夠了。我們沒有必要補充額外的蛋白質粉,蛋白質粉是給病的很重的,吸收不好的人用的。正常的人單純地補蛋白質,對腎臟也不太好,好的東西也不能一味地吃,這也不好。
鈣占我們體重的2%,而99%的鈣是在骨骼和牙齒里,鈣對身體的生長發育是絕對重要的。細胞里的鈣是很少的,鈣主要在骨頭里。鈣的吸收是在小腸。鈣的吸收受很多因素影響,比如年齡會影響鈣吸收。市場上有的產品廣告宣傳鈣吸收不分年齡段,實際是不對的。同樣是碳酸鈣,十幾歲小孩的吸收率可以達到百分之六七十;但是60歲老年人的吸收就差多了,吸收率也就在百分之二三十。不同年齡吸收是不同的。廠家宣傳鈣吸收好,一定要說明是對誰而言的,對孩子來說可能是百分之五六十,老年人就是百分之二三十。另外人的不同生理狀態也會影響鈣吸收,比如婦女在懷孕期、哺乳期,對鈣的吸收量就大。再有就是各種食物中的成份都有可能影響鈣的吸收,比如粗糧里的植酸,茶葉里的鞣酸,菠菜中的草酸都會影響鈣吸收。我們強調,如果你吃菠菜的時候,最好把菠菜焯一下;如果腸胃不好,吸收差,就不要多吃粗糧。
另外現在有一些錯誤認識,有一些誤區。
一個是很多老百姓說,我血鈣很正常。有一些人血鈣很高。血鈣高會造成異位沉積,會造成骨刺和鈣在器官和血管的沉積。鈣在血管的沉積會影響血管彈性。血鈣的濃度是維持在非常窄的范圍內的,低了高了都可以通過體內激素來影響。血鈣居高,不是你不缺鈣的指標。
另外,還有人說,我喝骨頭湯補鈣。骨頭湯里的鈣是非常低的。骨頭湯有壯骨作用,里面有很多骨膠原蛋白。
還有補鈣牛奶。現在社會上討論吃牛奶好還是豆漿好。牛奶中含鈣比較多,乳酸鈣也比較好吸收。
我覺得,任何爭議有一個量的問題。飲食也一樣,增大量就是藥物,再增大量就是毒物。中醫很講究量,人參再好,吃多了也上火。牛奶也是,國外每年人均消耗牛奶和奶制品是100公斤,咱們中國是7公斤,差距太大了。咱們不是過量問題,是不喝牛奶。我們在順義和昌平調查,幾乎沒有一戶喝牛奶的。所以這些“老太太”,40多歲,一量身高全縮了。這就是骨質疏松。他們就應該適當吃一點牛奶。我說牛奶該不該吃,就是一個量的問題。適量的吃,就不會有那么多問題。
另外,牛奶有一個乳糖不耐的問題。就是喝奶后,肚子不好受。你可以吃一些酸奶,如一袋酸奶。不要拿牛奶當水喝。外國人強調,他們補鈣,吃很多奶酪,中國的奶酪是豆腐。還有人說豆漿特別好,其實豆漿的鈣不高。但豆漿里有很多活性成分,能促進骨骼的健康。我覺得你吃點牛奶、豆漿等,鈣有不同的來源也挺好。
年輕的時候,要跟儲蓄一樣,對骨骼投資。什么叫投資?在你的青少年時期,在兒童發育期,你給他適量的蛋白和鈣是對骨骼投資,它會儲蓄足夠的骨密度。現在有實驗證明,在年輕的時候,骨密度高的人,即在正常上限的人,比一般的人,即使骨密度陡然下降,也仍然能維持較好的骨密度。
很多小孩覺得,骨質疏松是老年人的事。骨骼的健康實際上跟你年輕的時候有關,年輕時重視這個問題,老了就少這些病了。
對于鈣的來源,食物中除了牛奶以外,就是豆類、干果、海產品、和一些植物,如綠色蔬菜。芝麻,芝麻100克有七八十毫克。所以很多人吃芝麻醬。
花生仁,海產品,如:海參、蝦米、海帶、紫菜都含有鈣。另外植物(紫菜是植物也是海產)或綠色蔬菜,如油菜、苜蓿草。苜蓿含鈣量很高。實際上安利的鈣就源自苜蓿。
補鈣藥物和食品的實驗要在同一個人種和地區中進行。
現在好多反對喝牛奶的人提了這么一個觀念:你看白種人,瑞典人,吃那么多鈣,不也照樣骨折嘛!我覺得這是種族問題,還有陽光問題,因為瑞典冬天長,夏天短,他們經常曬不著太陽。實驗要想有說服力,就不拿瑞典人和非洲人比,而要在瑞典人里面比。同樣的一個民族,一個種族的人,同樣年齡的人,才能比出來。不同的種族比是沒有道理的。你拿白人與非洲人、黑人比沒有道理。本來黑人就骨密度高。
當然:鈣的來源應該多樣,豆類也是不錯的鈣的來源。
對維生素D我也是有一個看法,跟蛋白質一樣,缺乏會影響鈣吸收,過多也會影響吸收。維生素D是營養成份,也是激素。我們做過這樣的調查,大量的維生素D會給血管造成問題。
每天曬30分鐘太陽。維生素D量就夠了。每天10點前,15點以后曬。維生素D是很重要的,農村的人,他的鈣攝入量不如城市里,但是他的骨質疏松比城市就是強,因為有維生素D。我到巴馬去,109歲的人,他腰不駝,哪也不疼。他吃豆子,還有當地的水里含鈣也很高。同時他曬太陽,運動也有關。
可樂就是有碳酸和磷酸的飲料,喝了以后,絕對會影響鈣的吸收。而且我們做過實驗,我們做大鼠實驗的時候,給大鼠高鈣,高磷的時候,會造成鈣的異位沉積。過多磷會造成腎結石。高磷,缺鎂會造成腎結石。
其它影響骨骼的物質:
利于骨骼健康的物質還有維生素K和鎂。關于鈉,沒有明確的說法。
北京市平均人日均攝入氯化鈉的量是9.7克,其實營養學會推薦是每人每日6克,后來降到5克。我們吃得太咸了。巴馬一天是3克。
維生素K缺乏,容易引發骨質疏松。維生素K會促進鈣的吸收,促進骨骼發育。我覺得維生素K的補充的來源是帶葉的綠色蔬菜,菠菜、裙帶菜中,維生素K含量都比較高。
我們強調:預防骨質疏松的營養過程中應該雜食、美食什么都吃,也吃牛奶、豆子,也吃蔬菜、堅果。咱們中國一位營養學家,他80多歲特精神,他就愛吃雜食。每天要吃三十種以上食物。我怎么吃三十種?你就吃八寶粥、黑芝麻、蓮子粥等等,弄成糊狀,十種就解決了。所以食物要多樣化。
劉忠厚教授:
對老百姓來講,有幾個概念要提到:一個“骨量是正常的。”什么叫骨量正常?就是當你的骨量丟失在12%以內,丟失一個標準差的時候,叫“骨量正常”。骨量丟失大于這個的時候呢,根據中國的情況,就需要補鈣(即:丟失1-2個標準差時,需要補鈣。丟失2個標準差就減少了25%的鈣)。當你骨鈣丟失一個標準差到兩個標準差(這是中國的標準),叫骨量減少,國外標準是骨量丟失,一個到兩個標準差。國外的標準,骨量丟失30%,整個就是骨質疏松了。我們中國其實有我們的檢測標準。
丟失兩個標準差,有骨折就是嚴重的骨質疏松。丟失三個標準差,沒有骨折,也是嚴重的骨質疏松。
下面談一下運動、喝水,這是我自己的體會。
運動非常重要,所以我談運動。運動報道的材料也非常多。對骨質疏松來說,運動成了老年人的專利。老年人鍛煉,年輕人不鍛煉是不對的。對骨骼來說,運動對所有年齡段的人都有效。運動對所有年齡段的骨骼都有效。年輕人鍛煉,可增加你的峰值骨量;中年人鍛煉,可延緩你的骨量丟失;老年人鍛煉,可預防疾病的發生。運動不僅對骨骼好,對心、腦各個器官都好。
我早晨運動之前,要喝一杯水,吃通心絡膠囊,然后拿一個雞蛋,開水一沖,十分鐘以后,放兩滴蜂蜜。以前我哮喘很厲害,現在都好了。我利用這個方法,一個雞蛋沖的蜂蜜水天天喝,哮喘沒有了。一杯水,起碼300毫升,然后400毫升雞蛋,還有250毫升奶,還喝魚湯。起來先喝水。
我不快跑,是慢跑,跑的速度天天如此。跑多長時間?一般是15分鐘。這15分鐘,跑的心臟有點難受,嗓子眼發干、也出汗了,就行了,再跑就出問題了。
運動我是這么概括的,運動是骨健康之本。營養是骨健康之源。陽光是保本保源的重要條件。所以骨質疏松預防的三大舉措是:營養、運動、光照。要養成什么時間都要運動,什么地方都要運動。我出差沒有鍛煉的條件,就在飯店門口,那一塊地,我就在那轉圈跑。只要有地方,就要去鍛煉。我不太主張在健身中心運動,最好是在大自然里運動。
最好的地方:禮拜六、禮拜天爬山都行。再有就是中心公園,每天跑幾圈。運動使你聰明,運動使你不衰老,運動使你不癡呆,運動使你記憶力好,有氧運動加上肌肉訓練,你的精、氣、神都好。所以運動對所有年齡段的人都有效,對所有的器官系統都有用。
現在談喝水。喝水也是自己體會。喝什么水?純凈水,永遠都不要喝,一點用沒有。除非特殊情況,渴得沒有辦法了。
喝水重要在哪?喝水多,黑人能變白,可以排毒。我覺得以前不怎么認可喝水,現在我多喝水,老年斑也少了。正常的飲食規律,多吃蔬菜、水果、牛奶。人皮膚都可以變過來。女孩要多喝水,多吃蔬菜,對皮膚有好處。
磷酸和碳酸飲料不要喝。就是喝水,白開水、礦泉水都好。
馬季、侯耀文、高秀敏不會喝水。后半夜不知道補水,血液停到哪兒哪兒堵死,因為那個年齡段血脂高、又胖。喝水上廁所,那不要緊,人沒了怎么辦?!我半夜還補一次水,我不怕上廁所,我怕沒了。人家問:“劉老你怎么保養得這么好?”我說“一定要喝水”,不喝水不行。工作崗位上特別忙,你拿著一瓶水,空檔喝兩口。這叫會喝水,不要等到渴了再喝。每天定時、按量喝水——這對骨骼有好處。
不要喝飲料,要喝牛奶。喝牛奶250~500毫升。像我,有一次喝了400毫升,就拉稀了。我喝250毫升沒事。別空腹喝。鼓勵喝,孩子不喝不行。一點一點適應。
有些汽水不能代替喝水。你渴了買瓶汽水——無知!買瓶礦泉水比什么都好,別買純凈水,沒有用。咱們喝的純凈水,桶裝水,沒有用,而且還有害。為什么?那一桶水一月喝不完,都在那暴露著。純凈水不要喝,反復煮開的水不要喝,喝水的學問就說這么多了。
有資料表明,我國南方人比北方人骨礦含量高。為什么?因為一個人在夏季比在冬季骨礦含量要高;經常從事戶外活動的人比在戶內的人要高,后者發生骨質疏松癥的比例要高。這些證據表明日光照射與骨量是密切相關的。日光照射不足的人群易患骨質疏松癥。
苗懿德教授:
老年醫學也是獨立分出來的新的學科。這個學科的建立是因為確實有很多老年病被注意了。
我們國內的骨質疏松,主要分繼發性骨質疏松和原發性骨質疏松兩大類型。最近十多年來,由于藥物的發展,推動了對骨質疏松的關注和研究,及治療和診斷儀器設備的開發。我國現在對骨質疏松的檢測是很重視的,像我們在座的幾位可以隨時到北京的大醫院進行骨質檢測。目前對篩查疾病、診斷疾病來說,骨密度檢測還是一個含金量特別高的程序。通過骨密度測定,我們可以了解自己骨量有什么樣的變化。
骨質疏松并不是一個純老年性的疾病。我們頭發變白、皮膚變皺,這些都是老年性的身體變化。到更年期,女性激素水平會下降,這有外在的標志,如潮熱、多汗、絕經。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驟然下降就會造成疾病。骨骼是活的組織,就像我們的皮膚一樣,它們不能說生出來就沒有變過,而總是要新陳代謝的。 這些代謝和代謝的平衡,需要激素的維持。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經濟狀況改變了,大家都希望自己延年益壽,并有較高的生活質量。預防骨質疏松癥有一個很外在的成果,就是使您看起來不衰老。如果一個人七八十歲腰板還很挺拔,說明他骨骼健康,骨骼質量比較好。我們爺爺奶奶輩分的人,因為牙齒脫落,所以外表看起來比較衰老。牙齒脫落就是骨質疏松癥的表現。如果我們的牙齒很堅固,體魄很挺拔,外在的表現就會不錯。大家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很健康的狀態。現在老年人都擔心心腦血管疾病,像猝死、偏癱,大家非常熟悉,發病率也很高。人到七、八十歲,甚至一百歲,仍能夠自理,能夠享受生活,這是很難得的。所以說,現在在老年人群體里,我們通過骨密度測定,把有骨折傾向,骨量減少的病人,篩出來,給他們相應治療。因為現在的藥物治療,還是挺迅速的,也很完善。像改善骨痛,提高骨密度,現在咱們都可以做到。我們應該把病人篩選出來,然后給他一個比較合理的治療。
因為下雪天路滑或者因為裝修地板很滑而跌倒、在衛生間跌倒,或受到一個非常緩和的力,骨質疏松癥患者都可能骨折。骨質疏松癥是一個很隱匿的殺手,它不是立即要你的命,但一旦骨折,生活質量就會大打折扣。所以,我們現在在老年人群體里要做的,就是通過骨密度測定,把有骨折傾向,骨量減少的病人篩出來,及時給他們相應合理的治療,預防骨折發生。
預防骨折要預防跌倒。老年人不能太逞強。不到那個程度,大家不能理解,有些老年人自尊心還是挺強的,或者說不服老——不愿意帶拐杖。從維生素這個角度上說呢,最近發現維生素D有助于保持平衡。
如果說你有高血壓,你就檢測血壓,然后對癥吃降血壓藥。如果你有骨質疏松,檢測骨密度的變化,其實也是一個道理。由于現在的醫療條件有限,投入的經費不夠,一些經濟水平和醫療條件不是特別好的地方,比如農村,對骨質疏松癥的防治還是很淡漠,亟待開展宣傳教育。
曹永平教授:
謝謝《藥物與人》雜志的邀請,我是骨科大夫,但一直比較關注骨質疏松問題。骨質疏松實際上是全身性的骨骼退化,表現為骨量減少、骨質降低(尤其是微結構破壞),導致骨物理強度明顯減弱,骨頭折危險性顯著增高。
人到老年,除骨骼本身退化外,神經系統、運動系統功能也會退化,他們的視力、聽覺等感覺器官功能也會不同程度地衰退,使老年人跌倒和外傷的幾率明顯高于年輕人。意外骨折是骨質疏松癥的重要并發癥,而且往往是骨質疏松患者首次就診的原因。骨質疏松癥是一種隱匿性病變,有骨痛癥狀者不足60%,又常常與退化性骨關節炎導致的疼痛發生混淆,容易被忽視。約20%的骨質疏松患者將會發生骨折。WHO預測,到2050年全球發生髖部骨折的老年婦女中,將有超過50%的病例發生在亞洲地區,說明骨質疏松癥應是引起亞洲人民重視的“隱形殺手”。但在我們骨科臨床診療中,骨質疏松癥是最易被忽視的常見病。甚至在骨質疏松癥患者發生骨折之后,骨科醫師的注意力還主要集中在骨折治療方法的選擇上,往往對導致骨折的真正原因——骨質疏松癥,沒有做出診斷,當然也不會給與必要的治療。
1998年英國對骨科醫師的調查發現,44%的骨科醫師從不檢查髖部骨折病人的骨密度,僅有一半醫師偶爾檢查,沒有人將骨密度作為髖部骨折患者的常規檢查方法。2002年,也僅有10%的男性髖部骨折患者接受了骨密度檢查。在1162例55歲以上發生骨折的婦女中,6個月內做過骨密度檢查的僅占2.8%。骨科醫師因為沒有意識到骨質疏松癥的存在,一直沒有采取有效治療方法。因此,專家建議,骨科醫師對已發生脆性骨折的老年患者,針對骨質疏松癥作出診斷與評估并給予及時治療,是預防患者再次骨折的最好途徑。當然,對于患者及其家屬來說,了解骨質疏松癥相關知識,一旦發生骨折,可以及時向醫生提示進行骨密度測定。
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治療有一定難度。因為高齡患者居多,他們的健康狀況與諸多同時存在的其它疾病使麻醉與手術風險增加;術后系統性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年輕人;局部骨質量、骨強度的降低,使內固定或人工植入物失敗的風險增高,改善骨質量與骨強度在短期難以奏效。這些對于骨科醫師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我們必需對侵入性治療與非手術治療以及治療效果之間進行反復權衡和評估,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
楊欣教授:
大家公認的體重過低是一個骨質疏松的危險因素。也有一種認識,體重過輕的人骨密度測量是不準確的,應測骨強度。骨密度很低,但是進行骨強度測量,發現還可以。總體來說,公認的是體重和骨密度是相關的。年紀比較大的人,也不要盲目的減輕體重。“有錢難買老來瘦”不是一個全面的概念。
我想專門談談女性骨質疏松的問題。
事實上,在45歲以上的女性中,由于骨質疏松導致骨折引起的住院治療人次,大大超過了心臟病和乳腺癌住院人次。因為女性除了和男性相同的骨量峰值因素影響外,雌激素減少會導致骨量流失,所以骨質疏松對女性的危害更大,女性患病率高出男性5倍以上。
婦女絕經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低落,導致快速骨丟失而引起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此癥的主要臨床表現有:腰、背、四肢疼痛,乏力,嚴重者活動受限,有的病人甚至臥床不起;很容易因輕微的外傷就能引起骨折,還有的病人可發現彌漫性骨壓痛,也就是全身骨頭痛。比較多的是明顯的駝背,或身材明顯縮短,人越長越矮。還有的發生壓縮性骨折等。可以說,骨質疏松癥是女性進入老年后健康生活的重大障礙。
首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發生骨折。同年齡組的女性和男性相比,女性發生骨折的危險性比男性高5~8倍。其次,一旦發生骨折,愈合率比一般的骨折更加困難。第三,如果發生一次椎體骨折,再次發生骨折的危險性會增加2~4倍。第四,骨折發生的危險性或發生率等于或者大于女性中風、心臟病、乳腺癌三種病危險性或發生率的總和。第五,女性骨質疏松癥骨折發生以后引起的死亡率,高于卵巢癌和乳腺癌這兩個惡性腫瘤死亡率的總和。
除了年齡因素以外,女性還面臨骨質疏松癥發生的一些高危因素。包括:一、人種和遺傳因素。亞洲人和歐洲人相比,比較容易發生骨質疏松癥。在家族當中,女性父輩或母親有發病史的,遺傳發生率更高。二、體形瘦的女性,骨質疏松癥發生率要高一些。三、早絕經的婦女。我國婦女的平均絕經年齡是50歲左右,如果是45歲或者更年輕的時候絕經,發生發病危險性增大,或者因種種因素,做了卵巢切除手術的危險性也會增加。四、抽煙、酗酒的女性,骨質疏松癥的危險性增加。五、飲食當中鈣攝入量少的女性,骨質疏松癥的危險性增加。六、很少參與體育活動,室外活動少的,喜歡坐在家里不動的女性患病危險性增加。七、減肥和防曬是大多數女性的要求,卻加大了患病危險。
女性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防治,要盡早開始。首先,骨質疏松一旦發生,很難把骨頭修復回來。因此,在它將要開始疏松的時候,我們就應采取適當的對策,常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這就要求已絕經或圍絕經期的婦女應及時到醫院去進行體檢,看看是否已經出現了骨質疏松癥,到了什么程度,怎樣預防。第二,早期治療,即在骨質開始丟失的早期,進行預防和治療,使骨質疏松癥不要發生或者延緩發生。第三,攝入足量的鈣是防治骨質疏松的最基本方法。為防止絕經后婦女的骨丟失,需鈣量為1500毫克/日,65歲以上的婦女還應增至2500毫克/日。為了防止夜間禁食情況下骨量丟失,宜在每晚睡前喝牛奶或服鈣劑。第四,激素替代療法。最好選用天然、短效、口服的雌激素制劑。激素替代療法具有特殊的效果,但須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營養因素在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發生上有附加作用,對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的發生有一定的影響。主要問題是鈣缺乏,原因是:(1)鈣長期攝入不足。國內、外營養調查材料表明,膳食中的鈣量普遍低于標準量。老年人的活動及食量減少,鈣更加缺乏。(2)吸收不良,由于戶外活動及接受陽光少,維生素D缺乏,活性維生素D生成減少,影響腸道對鈣的吸收。此外,老年人活動量減少,使成骨細胞的活性降低,而破骨細胞的活性相對增強,骨吸收增多,成為原發性骨質疏松的因素之一。所以注意營養,補足鈣量及加強鍛煉,是防治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基本手段。
主持人:感謝各位專家的精彩發言。作為一個普通的聽者,我們受益匪淺。我今天學到比較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預防骨質疏松,一定要從小抓起,從娃娃抓起。因為骨量的增加是在生長期里完成,過了生長期,我們每個人身高個頭不會再長了,骨生長也就停止了。不僅停止了,而且,隨著年齡增長,骨量還會逐漸減少。這對我們來說,是個挺可怕的事實。但是,人生就是如此,由弱到盛,再由盛到衰。專家也為我們指明了維護骨骼健康的條條大路。相信我們的廣大讀者會更加重視自身的健康,用科學的知識武裝自己,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善待自己。讓我們的身體擁有一副硬骨頭,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相關鏈接:
女性喝可樂、咖啡易患骨質疏松
美國塔夫茨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女性長期飲用可樂,將會降低骨骼密度,增加患骨質疏松癥的風險。
塔夫茨大學的凱瑟琳·塔克等人觀察了1413名成年女性和1125名成年男性,結果發現,每天飲用可樂的女性與每月飲用可樂不到一次的女性相比,股骨的骨礦物質密度要低,而對男性則影響較小。
常喝可樂的女性,股骨的骨密度明顯偏低。喝得越多,骨質越疏松,而不論她們飲用的是普通可樂、減肥可樂還是無咖啡因可樂。研究人員指出,可樂中含有磷酸,它不僅會降低人體對鈣的吸收,還會加快鈣的流失。
研究人員說:“沒有證據證明偶爾飲用可樂等碳酸型飲料,會對骨骼產生危害。然而,除非有其它證據能排除這種影響,否則女性如果擔心患上骨質疏松癥,就應避免長期飲用可樂。”
咖啡攝入量增加與骨質疏松癥有關密切關系。大量研究工作表明,咖啡攝入量與婦女髖骨骨折發生率呈正相關,特別是在絕經后骨質疏松癥婦女中尤為密切。但咖啡攝入量導致骨量減少的作用受鈣攝入量的調節。當鈣的攝入量大于774毫克/天時,骨量減少不明顯,低于此量并高咖啡因攝入者(大于450毫克/天),骨量則明顯下降。咖啡攝入過量導致骨量減少的機理主要為:①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增加經GMP介導的激素的促進骨吸收作用;②促進前列腺素E的合成,刺激骨吸收;③抑制腎la羥化酶的活性,使活性維生素K產生減少,降低腸鈣的吸收,間接促進PTH分泌增加;④降低骨質對鈣親合力,抑制骨質對鈣鹽的攝取。
吸煙、飲酒——骨質疏松癥的重大隱患
大量的研究資料表明,不論男女,吸煙均可致人體骨量減少,使其易患骨質疏松癥,但一般只有在成年后期或老年期才表現出來,這說明吸煙對骨量的影響是緩慢而需要較長時間的過程。有統計資料表明,每天吸煙20支,可使椎骨骨礦密度每10年減少2%。吸煙對骨量減少的作用是通過多個途徑實現的:①煙堿直接或間接刺激破骨細胞,使其溶骨作用增強,骨吸收量增加,骨量減少;②煙堿抑制成骨細胞增值,使成骨作用減弱;③抑制卵巢、雌激素的合成(研究表明,絕經后吸煙女性雌激素水平低于絕經后非吸煙者,吸煙可導致絕經期提前);④促進雌激素的分解,2-羥基雌酮是雌二醇的代謝產物,同齡年輕女性中吸煙者血2-羥基雌酮含量明顯增加;⑤吸煙可使PTH水平降低,可能是由于吸煙使骨吸收增加,血鈣增加而反饋抑制甲狀旁腺激素分泌的結果;⑥多數研究認為
吸煙可降低血清睪酮水平,從而使骨量減少。
關于飲酒過量與骨質疏松癥的關系,起初是從酒精中毒性肝硬化病例中總結得出的。有學者發現酒精中毒性肝硬化患者的肋骨骨折發生率較非酒精中毒性肝硬化患者顯著增高。以后,有許多學者在飲酒與骨量的關系上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每日飲酒量超過41.2g乙醇達12年以上,可致骨質疏松癥。但每日少量飲酒卻可使骨量增加。另外,男性比女性在過量飲酒時更易骨質疏松癥。研究還表明,啤酒和白酒比葡萄酒更易致骨質疏松癥。過量飲酒所致的骨質疏松癥患者,在停止飲酒后,其骨質疏松可有緩慢的好轉。關于過量飲酒致骨量減少,易患骨質疏松癥的機制可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乙醇對成骨細胞功能的直接抑制,使成骨細胞合成及分泌骨的有機基質的能力下降,骨形成作用減弱;②直接促進破骨細胞性骨吸收作用;③可致性腺功能低下,使體內性激素如睪酮水平降低,從而使骨形成減弱;④過量飲酒可使維生素D及PTH分泌減少,從而使骨量減少。
一分鐘測出您的骨質健康
當然,人們也不能陷入一味補鈣的誤區。專家提醒:補鈣應該根據自己骨骼的健康狀況來定。因為骨骼鈣質超標也是一種病,所以應該早日檢測自己的骨質健康,根據需要補鈣。
為幫助人們判斷自己是否是骨質疏松的潛在患者,國際骨質疏松基金會還設計了“一分鐘風險測試”:
■測試題目
1.您的父母有沒有在受到輕微碰撞或跌倒時就發生髖骨骨折的情況?
2.您是否曾經因為輕微的碰撞或者跌倒就會傷到自己的骨骼?
3.您經常連續3個月以上服用“可的松、強的松”等激素類藥品嗎?
4.您的身高是否降低了3厘米?
5.您經常過度飲酒嗎?(超過安全限度)
6.您每天吸煙超過20支嗎?
7.您經常患痢疾腹瀉嗎?(由于腹腔疾病或者腸炎而引起)
8.女士回答:您是否在45歲之前就絕經了?
9.女士回答:您曾經有過連續12個月以上沒有月經嗎?(除了懷孕期間)
10.男士回答:您是否患有陽痿或者缺乏性欲等癥狀?
■測試結果判定
如果您有任何一道問題的答案為“是”,就表明就有患上骨質疏松的危險,應當咨詢醫生是否需要進一步的檢查或治療;如果您的答案有相當一部分或者全部為“是”,說明您有可能已經患有骨質疏松癥,有必要去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
關于專家:
劉忠厚: 男,全國骨質疏松研討會組委會主席,中國老年學學會骨質疏松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老年學學會副秘書長、《中國骨質疏松》雜志主編。
出診時間:目前不出診
鮑善芬:女,中國老年學會骨質疏松委員會委員,香港保健學會醫學顧問,中國人民解放軍301醫院微量元素研究室研究員。
出診時間:目前不出診
苗懿德: 女,北大人民醫院老年科主任,主任醫師,《中國骨質疏松雜志》常務編委。
出診聯系方法:人民醫院 特需門診 預約電話:88324600
曹永平: 男,北大醫院骨科副主任,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分會北京學組青年委員。《中國骨質疏松雜志》常務編委。
出診時間:每周三、四上午
楊欣: 女,北大兒童婦產醫院婦科主任醫師,醫學博士,《中國骨質疏松雜志》常務編委,北京大學醫學部臨床教學委員會委員。
出診時間:每周二上、下午;周四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