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采訪胡大一還是9年前在北京朝陽醫院他那間沒有窗戶的辦公室里。此番再訪胡大一,則是在京城一家有名川菜館的過道里,這還是我們孜孜不倦“圍追堵截”一個多月的成果。他能給我們的采訪時間只有20分鐘。對此我沒敢更多奢望。他實在太忙了,幾乎所有日程都用分鐘排得滿滿的。但他給我留下的內容和思考卻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期望。
在我印象里,胡大一教授一直是一位勇于進取、敢于創新的專業醫生。今天的心臟病人都普遍知道的“支架術”,可以讓嚴重的心臟病人不用開胸手術,也能得到良好的治療,其實就是他十多年前率先在國內大力推廣的。十幾年來,隨著他主持創辦的北京長城國際心臟病學年會成為國內心臟病專業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性學術盛會之一,他本人也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心臟病專家,其專業權威地位更是得到業內人士的公認。
然而,今天坐在我面前的胡大一教授,談的不再是先進的介入治療,不再是最新的臨床進展。他再三呼吁的是,醫療必須回歸醫德的本源,醫師必須懷有博愛的心靈,醫學必須汲取文化的滋養。
或許和他出身于醫生世家有關,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從他1970年走出醫學院的大門,第一天穿上醫生的白大褂,他就始終沒有忘記醫學就是要為廣大的老百姓服務?!氨仨殢睦习傩盏慕嵌龋次业闹委煼桨浮⑽业奶幏?、我的技術是不是有價值。既要考慮老百姓能不能得到良好的治療效果,還要考慮他能不能用得起?!?/p>
面對一位著名的心臟病專家,僅僅20分鐘的采訪,我感受到的卻是一次心靈的震撼。采訪結束后,我和同去的二位記者竟然異口同聲說了同一個詞:感動!
因為感動,我臨時決定撤掉原本已經定稿的本期卷首,把我們的感動第一時間告訴你們——我們的讀者。
因為感動,我決定把胡大一作為本期的封面人物,讓更多百姓認識這位愛“心”大師。
因為感動,我更想請您,仔細閱讀本期胡大一的專訪文章。不論你是患者,還是醫生,我想您能從中讀到的,將不僅僅是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