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是地區經濟一體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種形式的自由貿易區等區域合作組織迅速發展,而東亞的地區經濟合作卻相對之后,本文認為東亞地區經濟合作正在向自由貿易區的方向發展,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有其優勢基礎和障礙,并指出建立自由貿易區的途徑選擇。
[關鍵詞] 東亞 自由貿易區 優劣勢 途徑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是地區經濟一體化,在世界經濟三大板塊西歐、北美、和東亞中,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相繼成立,而東亞地區的經濟合作比較松散,作為實際經濟三大重心的東亞地區其經濟合作發展趨勢如何?有哪些優勢基礎的障礙?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發展途徑?本文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一、東亞地區經濟合作的發展趨勢是建立自由貿易區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西歐、北美建立了自己的區域經濟集團,拉美地區也在大搞自由貿易區,而東亞的發展卻相對緩慢,根據當今國際經濟合作和地區經濟一體化的理論可知,建立區域性的經濟合作一般要步驟是: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全面的經濟與政治同盟。按照東亞當前的經濟狀況應該是建立自由貿易區,這是個不可逾越的階段。
二、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的優勢分析
1.東亞各國在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和產業之間有極強的互補性。中國、東盟的自然資源尤其是農業、礦產資源相對豐富;中國有豐富的勞動力,而日本、韓國、東盟的勞動力相對不足,成本較高;在產業結構上存在明顯階梯性產業轉移,根據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作為東亞地區經濟最發達的日本,擁有大量的盈余資金和研發高新技術的能力,在機械電子和鋼鐵業有很強的優勢,但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劣勢較大;韓國、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特區擁有大量的中間技術,在機械電子、鋼鐵和紡織業也有比較優勢;中國、印尼等國在制造業具有優勢,但在機械電子等行業競爭力較弱。這表明東亞國家經濟的合作互補性明顯,為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打下了客觀經濟基礎。
2.東亞各國之間貿易依存度很高,這是建立區域性貿易集團的關鍵。目前,日本、韓國、東盟是中國第一、四、五大貿易伙伴;中國是日本的第二大貿易伙伴,是韓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是東盟的第六大貿易伙伴,日本、韓國、東盟也彼此是主要的貿易國。東亞國家密不可分的經濟和貿易聯系有利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
3.東亞各國經濟合作領域不斷增強,東盟、“10+1”、“10+3”合作機制有很大發展,為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4.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合組織的建立為東亞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三、東亞自由貿易區建立的障礙分析
1.東亞各國相互不信任和爭奪經濟合作領導權是自由貿易區建立的一大障礙。從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實踐來看,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都面臨這一個主導權問題,即以誰為核心來組建。東亞各國組建自由貿易區的戰略目標不盡相同,中國希望借助東盟來提高與美國抗衡的能力;日本則希望確立自身在東亞的霸權地位;東盟希望借助中日韓三國提高與美國交往。正因為這樣,東亞自由貿易區的盡力必然會出現主導權問題,所以阻礙了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進程。
2.東亞地區整體經濟實力不高,對歐美等發達國家經濟依賴程度較高,阻礙了東亞地區經濟的進一步合作。
3.東亞國家在經歷金融危機后,經濟復蘇雖有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東亞銀行業不良債權仍未徹底清理,呆壞賬數額驚人;金融改革步伐緩慢;同時美國經濟放緩;東亞各國的經濟實力大打折扣,投資與貿易自由化程度不進反退等。總之,從經濟恢復的角度考慮,建立自由貿易區仍要有一段曲折之路。
4.東亞各國在經濟發展水平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在東亞國家中,既包括日本這樣的人均GDP已經在33000美元以上的發達國家,也包括越南這樣的人均GDP在350美元的國家;既包括初步實現現代化的“四小龍”,也包括正在處于起飛階段的發展中國家,還包括現代化進程未啟動的國家。因為不同發展水平的經濟體對市場開放的承受能力不同,在關稅和產業保護等方面的政策也不同,所以,各個經濟體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性對東亞經濟的進一步合作而言是一種現實的障礙。
5.東亞仍有一些歷史遺留問題,以及民族、宗教、文化上的差距妨礙了東亞地區的經濟合作。
四、建立自由貿易區的途徑選擇
通過以上分析,在整個東亞地區建立自由貿易區難度很大,許多學者也提出了不同途徑,我們認為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有兩個途徑:
一是中國——東盟、日本——東盟、韓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三個自由貿易區整合再建立整個東亞自由貿易區,即三個“10+1”模式,形成以東盟為中心的自由貿易區。
日本受中國影響,積極謀求在中國前面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與東盟在2002年11月簽署了《日本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2003年10月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同時韓國與東盟也于2005年12月簽署了雙邊自由貿易框架協議。
二是“10+3機制”,即東北亞國家在三個“10+1”的基礎上再實現東北亞的自由貿易區。從東亞各國經濟互補性來看,中國和東盟大多數國家屬于發展中國家,其比較優勢在于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源密集型產品;而日本和韓國屬于發達國家,其比較優勢在于資本密集型產品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如果在東亞地區實現貿易自由化,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利用中日韓和東盟國家的優勢互補,利用日、韓兩國的資本優勢和技術優勢,中國可以更好地促進自身的經濟發展;日本、韓國也在“10+3”自由貿易區中獲益,而且獲益程度遠遠超過三個“10+1”自由貿易區的情況。“10+3”自由貿易區會使得東北亞的中日韓三國進入自由貿易區的實質性合作,從而使日韓兩國獲得比三個“10+1”更多的好處。從東盟國家來看,“10+3”也會使得所有東盟國家的福利水平高于最惠國條件。然而,與東盟充當東亞區域貿易合作領導軸心的三個“10+1”相比,“10+3”條件下中日韓三國的合作會削弱東盟作為軸心所獲得的一些好處。
參考文獻:
[1]凌江懷董春柳: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的動因、可行性及模式分析,《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
[2]安雪梅闕哲云:東亞新自由貿易區的構建與模式,《經濟論壇》,2004(5)
[3]范愛軍于峰:東亞自由貿易區建立的影響因素及其途徑選擇,《理論學刊》,2006(1)
[4]鄭昭陽孟猛:東北亞自由貿易區的路徑選擇及經濟影響分析,《經濟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