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消費者知情權是消費者權利體系中的基礎性權利,其法律保護對于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及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嘗試從對消費者知情權的解讀,對現有法律保護的缺陷的分析,進而闡述對完善消費者知情權法律保護的構想。
[關鍵詞] 消費者 知情權 缺陷 構想
消費者,作為社會經濟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群體,對其權益的保護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消費者的知情權是消費者了解商品和服務的權利,是其作出消費決定的前提, 也是維護社會主義良好市場秩序的保證。對于消費者知情權的法律保護,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等法律法規做出了相應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消費者知情權提供了法律保護,然而,在實踐中對消費者知情權的法律保護仍存在諸多缺陷,尚待進一步健全和完善。
一、我國現行有效規范下的消費者知情權解讀
消費者知情權又稱獲取信息權、了解權,是指消費者在購買或使用商品、接受服務時獲取有關商品和服務的信息資料、了解商品和服務的有關知識和內容的權利。其基本含義有兩點:
1.消費者有權要求經營者按照法律、法規規定的方式明示商品或服務的真實情況
我國現行法律法規主要通過規定消費者權利和經營者義務來保障消費者知情權的實現,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16條、第19條經營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真實信息,不得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的義務,第20條的真實標識義務;《產品質量法》第15、16條關于正確標識的規定,第18條關于生產者不得偽造產地,不得偽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廠名、廠址的規定,第19條關于生產者不得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的規定。
2.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有權詢問和了解商品或服務的有關情況
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9條明確規定消費者的選擇權,《產品質量法》第12條規定的查詢、申訴權等。
二、我國現行有效規范下的消費者知情權法律保護的缺陷
1.消費者知情權現有法律依據相對不足
如上所述,消費者知情權可分為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是要求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務之信息必須是真實的;其二是消費者有權詢問、了解商品或服務之具體信息。而我國現行有效的法律一般只是較多的規定了消費者知情權第一方面, 對于第二方面的法律規定則比較簡單,缺乏可操作性。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8條,雖然規定經營者須向消費者提供商品的價格、產地、用途、性能、規格、等級、主要成分、使用說明書等相關內容,但該規定并不健全。如:經營者提供的使用說明書,很多內容消費者很難讀懂;許多商品的售后服務說明徒有虛名;經營者在商品上標明的價格十分怪異,同一款商品在不同的店鋪、不同的貨架上價格都相差甚遠。這樣來看,法律上要求明碼標價對消費者享有知情權就產生了差異。雖然《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基于“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商品或服務有欺詐行為”而在第49條規定了懲罰性賠償制度,然而對消費者知情權的保護僅僅將經營者的欺詐行為適用這一制度,其范圍顯然有所不足,賠償責任主體范圍太窄。
2.現有法律救濟手段相對薄弱
第一,通過訴訟途徑解決問題需要消耗較多時間、精力和金錢,加之訴訟程序的繁雜而漫長,對于一般消費者來說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因而眾多消費者對于啟動訴訟程序往往是有心無力, 望而卻步。
第二, 通常情況下,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的人數眾多, 但每個具體被侵害個體所遭受的損害卻不大,加之消費者本身維權意識不夠,導致不知道或不愿意提起訴訟而自甘受損。如此惡性循環,消費者難以通過訴訟方式得到應有的法律救濟,無異于縱容生產經營者的違法行為,使得消費者知情權等合法權益形同虛無。
3.消費者協會及相關國家機構保護范圍相對有限
根據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31條的規定,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發生消費權益爭議,消費者協會有進行調查、調解等權利。然而,消費者協會只是一個社會團體而非國家機關,其沒有任何執法權。因而在許多情況下,明知消費者的知情權受到侵害,消費者協會也無能為力。
我國相關國家機構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其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方式也不夠完善,更多的只是事后補救,其救濟的啟動往往以消費者權益受到損害為前提和基礎并且救濟十分有限。
4.消費者法律維權意識相對淡薄
消費者知情權屢受侵害而不止,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消費者自身法律意識、維權意識不夠造成的,這也是消費者知情權中存在的一個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
三、完善我國消費者知情權法律保護的對策
筆者認為,完善我國消費者知情權保護體系必須堅持對消費者傾斜保護的原則,從規范知情權實現的渠道和途徑入手,提出如下對策和建議:
1.加強法律宣傳, 提高消費者法律維權意識
加強法律宣傳不僅是立法、司法、執法等機關的職責, 而是全社會的共同職責。當前應進一步完善電視、網絡等傳媒的監督作用, 使其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利用其自身優勢向消費者宣傳與之權益相關的法律法規,同時國家可以通過健全一定的機制,鼓勵消費者自覺地提高自身法律意識,提倡正確維權。
2.加重經營者的義務與責任,增設消費者的撤銷權
第一,進一步明確經營者對消費者主動詢問事項的答復義務與責任。雖然現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等法律中基本明確了經營者的強制性信息提供義務的范圍,但并沒有確定答復義務的標準及違反該義務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致使消費者知情權無法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筆者認為,對于消費者所詢問之事項,只要與消費事務相關,且合理、非違法,那么經營者必須回答;拒絕履行答復義務的,除非能夠證明消費者的詢問不具備上述條件,否則須承擔侵犯消費者知情權的法律責任。
第二,進一步加重經營者侵害知情權的民事責任。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規定,侵害消費者知情權最嚴重的民事責任即欺詐行為應當加倍賠償,但其適用條件比較的嚴格,使得通常情況下消費者之損失很難得到有效補償。
因此立法應當進一步擴大經營者承擔民事法律責任的范圍,如將誤導行為、隱瞞行為納入承擔民事責任、適用懲罰性賠償規定。同時,體現“罰當其責”之規定,對多次實行欺詐或誤導行為的,消費者可以要求多倍賠償。通過加重經營者民事責任,一方面讓違法的經營者有所顧忌,不敢輕易違反信息提供義務,加大經營者的違法成本;另一方面,也能促使消費者更加重視對自身知情權的保護,提高消費者依法維權的積極性。
第三,可適當借鑒國外立法經驗,增設消費者的特別撤銷權(或反悔權)。經營者提供虛假信息、誤導信息等都是為了獲得不當利潤,若能創設消費者基于誤解的撤銷權或反悔權,將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對經營者的制約,促使其向消費者提供詳盡而清晰的消費信息,而消費者也可以運用這種更簡便易行的權利保障手段來更好地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3.健全消費者知情權法律救濟之程序性立法
雖然我國現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規定了對消費者救濟途徑有協商、調解、仲裁、訴訟等,但是現實生活中由于消費者(受害者)的劣勢地位、人數眾多、高昂的訴訟費用等因素的影響,從而造成現階段許多有關消費者權益受侵害的糾紛得不到迅速解決。
根據消費者受侵害救濟之法律手段的特點,在一些西方國家通過小額索賠法院以及集團訴訟制度建立了迅速解決消費者權益受損糾紛的機制。我們可以對《民事訴訟法》第142條所規定的簡易程序進行適當完善, 以便訴諸簡易程序的消費者及時、有效地得到法律保護。首先,進一步具體化簡易程序適案標準,如根據標的額、案件種類等確定適用范圍;其次,建立獨立的簡易程序法庭,真正方便消費者起訴和應訴,更加便于案件做出迅速、經濟的裁判;
4.加強政府職能部門的合理干預,健全執法和服務職能
第一,從行政機關本身的執法職能入手,加強對經營者行為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監管力度,并打破部門分割局面實行聯合執法。一方面,將執法目標更多地對準虛假廣告、虛假商品標示等的事前防范與審查,從而真正將職能向預防違法行為傾斜,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后果的出現。另一方面,無論是事前審查還是事中、事后進行追蹤處理,都應當聯合多個職能部門進行綜合執法。
第二,政府職能部門應當積極履行其公共服務之職能,及時為消費者提供消費信息、全面推行消費教育。政府在發布有關公共消費信息時應當注意信息本身的真實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不能只是公布一些對消費者含糊不清的統計數據,如只公布產品不合格比率、不說明不合格的具體產品是哪種。從長遠看,政府可以全面推行消費教育,通過普及消費教育及時提升消費者理性消費、促使消費者權利意識的覺醒和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從而為消費者知情權的實現奠定良好的觀念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