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貨幣理論概要
馬克思從根本上回答了商品怎樣、為什么和通過什么成為貨幣的等問題,提示了貨幣的起源和本質,全面地論證了貨幣的職能和貨幣流通規律,從而制定了科學的貨幣理論。馬克思的貨幣理論可以概括為三個部分:貨幣的起源和本質、貨幣的職能、貨幣流通規律的理論。
關于貨幣的起源和本質問題,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05頁指出:“貨幣結晶是交換過程的必然產物。”商品交換是個人過程和社會過程的對立統一運動,只有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立運動達到統一,交換才能實現。正如馬克思在104頁指出:“同一過程不可能對于一切商品所有者只是個人的過程,同時又只是一般社會的過程。”這樣,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分離出一種商品,這種商品成了一般等價物,一般等價物固定在某種商品上,貨幣便產生了。在歷史上,貝殼等都曾做過貨幣材料,但相比于貴金屬,它們的屬性優勢相對較小。于是,貨幣形式就日益轉到那些最適合的貴金屬身上。金銀終于成了執行貨幣職能特殊商品而成了貨幣。所以,貨幣是固定起一般作用的特殊商品。
貨幣的本質表現在它的職能上,而貨幣的職能體現在它的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貨幣貯藏、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五個方面。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05頁指出:“金的第一個職能是為商品世界提供表現價值的材料,或者說,是把商品價值表現為同名的量,使它們在質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比較。”這就明確了價值尺度的功能是怎樣產生的。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就是實現價格,通過實現價格,把商品所有權轉讓給買方,轉讓給提供交換手段的人。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二個基本職能,作為一般等價物的貨幣,正是這兩個基本職能的統一。貨幣貯藏的對象的金銀或者金銀飾品,貨幣貯藏職能在貨幣流通中自發地起著一種調節貨幣流通量的作用。支付手段職能是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進一步發展的階段上產生的,它包括了二個方面:一是現金交易,一是賒賬交易。最后,當商品流通領域越過國家的界限產生了世界貿易時,貨幣就執行了世界貨幣的職能。作為世界貨幣,它直接就是人類勞動的化身,是價值的絕對存在,是財富的絕對體現。
二、貨幣理論與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關系
在資本主義社會,貨幣是作為資本家的剝削工具,作為資本家發財致富的手段而存在的,貨幣反映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資本的存在形態。但是,貨幣屬于商品經濟范疇,是商品價值的一般表現形式。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112頁指出:“因為一切商品作為價值都是物化的人類勞動,它們本身就可以通約,所以它們能共同用一個特殊的商品來計量自己的價值,這樣,這個特殊的商品就成為它們共同的價值尺度或貨幣。貨幣作為價值尺度,是商品內在的價值尺度即勞動時間的必然表現形式。”所以馬克思的貨幣理論在一切存在商品貨幣關系的社會生產方式中都是適用的,在社會主義經濟關系中也不例外。
在社會主義生產和流通領域中流通的貨幣是人民幣,是社會主義資金。資金是社會主義社會生產、流通和分配領域中財富的代表,資金量的增長速度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資金反映的是社會主義國家、企業和個人之間的根本利益一致的經濟關系。貨幣轉化為資金,因而是貨幣更高階段的實現,是貨幣體現親的經濟關系——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所在。
三、運用貨幣理論發揮人民幣的作用
我國現行流通的貨幣是人民幣,運用馬克思的貨幣理論,要從我國現存的商品貨幣關系出發,具體研究人民幣的作用。紙幣是從貨幣流通手段職能產生的,它是實現價值的手段。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指出:“當作為金銀的貨幣是流通手段或交換手段的時候,可以由表現一定量的貨幣單位的任何其它符號來代替,從而象征性的貨幣可以代替實在的貨幣,國為作為單純交換手段的物質貨幣本身也是象征性的。”
運用馬克思的貨幣理論,要從我國現存的商品貨幣關系出發,具體研究人民幣的作用。首先,人民幣是信用貨幣,它的流通量必須和商品流通相適應,才能促使生產的發展和流通的順暢。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在我國,商品價值表現為一定數量的人民幣。當人民幣的流通量適應商品流通需要時,市場物價平穩,幣值也穩定。如果人民幣的投放量超過市場商品流通的需要量,物價就會上漲。因此,保持物價總水平和幣值的穩定,固然要控制人民幣的流通量。這是馬克思的貨幣理論給我國控制人民幣投放量的基本啟發。
我國國民經濟管理的具體形式是貨幣管理。依據和運用貨幣理論中的價值規律,首先就是運用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計量社會勞動總量,并以貨幣指標在國民經濟各部門進行分配。在我國,貨幣價值尺度職能是由人民幣象征性地執行的。人民幣既是反映價值關系的經濟范疇,又是計量生產商品的勞動耗費,計量價值的符號。無論是全國性還是地方性的資金,最終都要表現為用人民幣計算的貨幣資金。只要以人民幣表現的社會資金總供給和總需求是平衡的,那么財政信貸在總體上也會是平衡的,社會資金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是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的根本標志,也是宏觀經濟控制好的根本標志。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4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