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美國跨國公司在珠三角發展階段的演進,其投資規模、區位、行業流向及投資方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其投資動力來自于珠三角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巨大的市場需求。要更有效地吸引美國FDI,應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投資環境,繼續保持較快的穩定的經濟增長,發展市場規模,擴大市場需求。要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注重對創新型及技能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同時也要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功能,積極引導美國FDI向基礎設施、高新技術產業及服務業轉化,從而促進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優化。
[關鍵詞] 跨國公司 對外直接投資 美國 珠三角
美國是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是中國第二大外資來源國,而廣東是中國對外開放和引進外資最早的省份,珠三角的經濟發展更是與外商直接投資密切相關。但是基于地緣經濟因素,珠三角吸引的外資更多地來自于港澳臺和日本,美國跨國公司在珠三角外資中比重偏小。根據統計數據,2005年珠三角實際利用美國對外直接投資額為25694萬美元,占廣東實際利用外資的2.08%,僅占美國對華直接投資額8.39%。同時,在改革開放近三十年后,國際國內形勢都發生巨大的變化,尤其近年來長三角經濟的迅速崛起,使得珠三角區域經濟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因此,更多更合理地吸引美國跨國公司對珠三角投資成為調整珠三角外資來源結構不平衡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珠三角區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
一、簡單的文獻回顧
相對于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文獻,研究美國對華直接投資的成果較少。主要的有:莊峻(1999)以上海浦東為例,對美國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態度與規律進行剖析,認為美國在華投資呈現以全球競爭與爭奪中國市場為重心,以跨國公司及國際金融財團為主力、以國際型產品開發制造基地為載體、以當代高校技術研發與轉化為核心等特點。邱詢、劉曉瑾(2003)指出,美國跨國公司對華投資中呈現成功者繼續擴大投資、后來者逐步趕追、高新技術領域的合作加強、西部地區成為投資熱點的新特點。楊朝(2006)認為,美國對華投資的方式已逐步從單打獨斗式、政府化運作、企業偏好型轉向規模化、系統化、市場化,并呈現由合資、參股、增資的模式向獨資、兼并、收購的模式快速轉化的特點;美國對華投資的規模和速度有所加大,投資結構將進一步趨向制造業和金融保險等服務業; 投資區域分布多年來以東部沿海為主,近年來呈現向西部及其他地區推進的趨勢,但從投資項目或實際投資額來看,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三個地區。柳德榮(2007)以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發布的相關數據為基礎,對美國在華直接投資現狀進行分析,認為美國在華直接投資規模仍然較少,其在華直接投資主要采取擁有多數股權的策略,其技術轉移規模偏小,對我國GDP的貢獻呈增長趨勢但仍然較少。
在檢索中尚未能查找到美國跨國公司在珠三角投資的獨立文獻。本文對美國跨國公司在珠三角的成長與發展趨勢的研究,有利于完善美國對外直接投資尤其是對華直接投資的研究框架,也有利于為珠三角合理利用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對策提供理論依據。
二、美國跨國公司在珠三角的發展階段
珠三角地區包括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惠州、江門及肇慶等9個城市,它是我國改革開放最早成立的沿海經濟開放區,也是我國最早吸引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地區。根據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利用美資的變化過程(見圖1),美國跨國公司在珠三角的成長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
數據來源:1990年~2006年廣東省統計年鑒
圖1 1986年~2005年珠三角簽訂利用美資項目數變動趨勢
第一階段:改革開放——1988年起步階段
這一階段是美國跨國公司在珠三角投資的探索性階段,其投資項目少、投資額低且區域分布高度集中,主要投資于廣州和深圳兩地,尤以深圳為甚。美國是這一階段到深圳投資項目最多的國家之一,共有16宗。美國在廣州的投資1983年時只有兩宗,1984年簽訂的合同增至6宗。其投資行業主要是食品業、畜牧業和工業,與當時我國要滿足人民物質生活的需要和提高生產技術水平的需要相適應。在這一階段對珠三角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美國企業大多為著名跨國公司,如可口可樂公司、百事可樂公司、美國亨氏集團、菲利普莫里斯集團有限公司、美國貝克公司、美國愛倫度直升機航空有限公司、美國畢垂斯(香港)國際有限公司、美國Cookson Electronics等。
第二階段:1989年~1993年迅速發展階段
這一階段美國對珠三角投資出現明顯的變化,同上一階段相比,美國跨國公司在第二階段對珠三角的投資呈現迅速擴張態勢。1990年珠三角利用美資項目數為47宗,到1993年該項目數達到這一階段的最高值,為291宗,在三年內翻了七倍。在投資區域方面也開始擴張,由以廣州、深圳為中心向整個珠三角地區擴散,佛山、江門、惠州等地也開始有美資引進。在這一階段,美國跨國公司在珠三角的投資從食品、畜牧、一般性生產工業和基礎設施建筑業擴大到林木、化學、餐飲、房地產和生物科技產品開發等行業,美國的信息技術也開始進入珠三角。1988年立項的深圳電子有限公司是專門生產計算機盤片及配套驅動器系統的企業,隨后美國的信息技術以更快的速度進入珠三角。
第三階段:1994年~2000年調整階段
由于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這一階段的美國跨國公司對珠三角投資波動較大,但回復迅速,而且投資的行業較前期更為廣泛。美國跨國公司投資的領域涉及機械、電子、通訊、化工、紡織、能源、運輸、輕工、食品、農業、醫藥、旅游、飯店服務、房地產等。同時,隨著中國服務業的逐步開放,美國跨國公司率先進入了珠三角的金融、保險、會計、律師、廣告和咨詢等服務業。
第四階段:2001年至今繼續發展階段
這一階段美國對珠三角投資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實現投資項目數和利用投資額“雙增長”。美國對珠三角投資仍然以廣州和深圳為主,但加大了對東莞、中山和惠州等其他城市的投資,對粵東、粵西地區的投資也有增長。從投資行業看,美國在珠三角的投資仍然以制造業為主,但同時也加快了對金融、保險等服務業的投資。
三、美國跨國公司在珠三角的發展趨勢及特點
1.投資總額上升,投資增長速度下降
根據廣東省統計年鑒數據,第四階段2001年~2005年美國在珠三角實際投資額總計為270103萬美元,比第三階段增長14.84%,但第四階段平均投資增長率為-9.27%,與上階段平均投資增長率32.61%相比減少41.88%。
數據來源:1995年~2006年廣東省統計年鑒
圖2 珠三角實際利用美資額及增長率變動趨勢
2.投資區域以深圳、廣州為中心向其他城市擴散
美國對外直接投資向發達地區傾斜的趨勢在珠三角投資中也有表現,集中于深圳、廣州兩個較發達城市,美國跨國公司在這兩個城市投資額是其在珠三角投資總額的1/2,其在其他城市的投資較為平均。但隨著珠三角經濟發展,美資已經向其他城市擴散,美國對珠三角深圳、廣州以外的城市的投資不斷增長。
數據來源:2006年廣東省統計年鑒
圖3 美國跨國公司在珠三角的投資區域分布
3.投資行業以制造業為主,但服務業增長最快
美國在珠三角投資的行業主要分布在51個行業,主要有機械、電子、石油、化工、通訊、能源、交通等重工業和基礎工業,也有紡織、服裝、食品、醫藥等輕工業。目前已經進入旅游、建筑設計、信息咨詢、金融、房地產、銀行、保險、律師等服務行業。從投資過程看,美國跨國公司在珠三角的投資領域經歷了由食品、畜牧和一般性生產工業到化工、醫藥、機械、電子、通訊、電腦咨詢、生物科技產品開發等高新技術產業再到金融、保險、會計、律師、廣告和咨詢等服務業的轉移過程。從行業結構比重看,如今仍然是制造業占主導地位,占美國在珠三角直接投資的71.2%,但從投資增長速度看,美國跨國公司在珠三角對第三產業的投資增長率比其對制造業的投資增長率要快,尤其是金融、保險等服務業,已成為美國在珠三角投資增長速度最快的行業。
4.投資方式由合資、合作為主向獨資化轉變
美國跨國公司對珠三角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投資方式主要有合資、合作和獨資三種。1995年,美國跨國公司采取合資和合作方式的比例較多,二者共占珠三角利用外資方式的3/4。2005年這一比重發生明顯變化。一方面,以合資和合作方式進行投資所占比重下降,但下降趨勢還不是非常明顯,突出的變化表現在美國在珠三角投資的新增項目中,獨資方式所占比重明顯加大,呈現出獨資化趨勢,另一方面,出現了新的投資方式,即股份制。隨著美國在珠三角的投資由制造業向高新技術產業和金融、保險等服務業轉移,為了長期壟斷技術和管理優勢,克服外部市場的不完全競爭帶來的不利影響,在珠三角投資的美國跨國公司通過采取獨資或擁有大部分股權的形式以獲取最大利潤。
數據來源:2000年、2006年廣東省統計年鑒
圖4 美國跨國公司在珠三角的投資方式變化趨勢
5.投資主體以大型跨國公司為主
美國在珠三角投資的主體是跨國公司,尤其是世界著名跨國公司。到2004年末,在名列世界前500強的近200家美國跨國公司或集團中已有135家對珠三角進行投資。跨國公司是美國當代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首要推動者,是高新技術的主要載體與對外直接投資的主力。對珠三角投資中,不僅有世界著名的大而強的跨國公司,如寶潔、沃爾瑪、通用電器、IBM、ATT、花旗銀行等,而且還涌現了一批新興的以高新科技開發轉化為特征的“小而強”的跨國企業。
6.基礎設施發展水平對投資區位決策影響最大
我們通過對影響美國在珠三角投資因素的實證分析,發現基礎設施發展水平對美國在珠三角投資的影響最大,其后依次為珠三角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需求,并且由于美國跨國公司在珠三角投資多為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其更加看重的是高素質專業人才和熟練勞工的技能而非廉價的勞動力。另外與一般認識不同,政府稅收水平的高低對美國跨國公司在珠三角投資的影響甚微。
四、吸引美國跨國公司在珠三角投資的對策
美國跨國公司在珠三角的成長經歷了起步、快速發展、調整、繼續發展四個階段。隨著發展階段的演進,其投資規模、區位、行業流向及投資方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美國對珠三角投資的動力來自于珠三角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良好的基礎設施。因此,吸引美國跨國公司在珠三角投資必須具有針對性。
1.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擴大市場規模
GDP增長率是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從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一直保持著較快的GDP增長率,使得多數美國跨國公司對珠三角的前景看好,增加其投資。但近年長三角的迅猛發展引起美國跨國公司的關注,美資投向有北上的趨勢,要繼續保持珠三角增長優勢,必須進一步擴大市場規模,加強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經濟區的合作與發展,為珠三角經濟發展拓寬領域。通過與港澳的更加緊密的區域合作,進一步發揮區域經濟優勢,促進珠三角經濟繼續較快增長。
2.進一步擴大市場需求,提高居民消費水平
珠三角經濟總量雖然較大,但人均收入水平仍然偏低,2005年人均GDP為3054.75美元,僅相當于同年美國人均GDP的7.25%。加上我國社會保障體制還未健全,人們對未來收入和支出的不確定性大,消費謹慎,所以珠三角總體消費能力遠遠低于美國,只有少部分居民具有奢侈品消費能力。因此一方面要增加珠三角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另一方面要轉變消費觀念,鼓勵居民消費。
3.加大教育投資力度,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
珠三角勞動力資源豐富且成本相對較低,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由于美國經濟、科技發展水平較高,其對珠三角直接投資項目(如金融、保險等服務業及高新技術產業等)的技術含量往往更高,相對于勞動力素質的要求也更高。目前珠三角高素質專業人才嚴重缺乏,2005年專業技術人員僅占勞動力總量的2.79%。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重視教育產業的發展,尤其是職業教育、高校教育的發展,加大對其投資力度,促進教育培養結構合理化,既要培育創新型人才,又要發展技能型人才。
4.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投資環境
在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的投資環境雖有了極大的改善,但其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與對工商業的投資相比偏小。根據統計數據,2002年~2005年珠三角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分別為47%、45.3%、44.3%、43.1%,出現逐年遞減的趨勢,與此同時美國在珠三角實際投資額從2002年的80537萬美元下降到2005年的25694萬美元。加快服務業向外資開放的步伐,積極慎重地拓展與美國跨國公司在基礎設施、金融服務、知識創新等領域的戰略性合作;逐步放開資本市場,為美資提供良好的金融環境;加快法律建設,與國際接軌,加大對私人產權和知識產權的保護,創造自由平等的市場競爭環境。
5.轉變政府引資手段,強化政府引導機制
對于在珠三角投資的美國跨國公司而言,稅負水平的高低對其影響不大,政府的稅收政策對其投資決策的引導作用未如一般認識的那么顯著。因此,一方面,政府在吸引美國對珠三角直接投資中應避免繼續盲目利用各種稅收手段和優惠政策,可以通過減少對外商直接投資有限制性的政策條款,如擴大外商直接投資的領域,減少對跨國公司的股權限制,簡化投資公司的審批登記手續等。同時消除在珠三角投資的美國跨國公司在某些行業中的投資禁令,掃除美國對珠三角直接投資的制度性障礙,保持開放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從而提高珠三角對美國跨國公司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政府要依據投資總體態勢,運用政策和機制,積極引導美資的投向,高層次利用美資,更多更好地把資金引向金融、保險、研發等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的優化。
參考文獻:
[1]莊峻:美國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戰略投資[J].中國外資,1999,(4):36~48
[2]邱詢劉曉瑾:美國跨國公司對華投資新特點及其實效分析[J].太平洋學報,2003,(1):56~62
[3]楊朝:積極應對美國在華投資的新變化[J].經濟縱橫,2006,(10):8~10
[4]柳德榮:美國在華直接投資現狀及制約因素分析[J].中南大學學報,2007,13(1):53~56
[5]陳琳琳:美國跨國公司在珠三角的成長與發展趨勢[D].惠州學院,2007,9~1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