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業倫理的概念
企業倫理(businessethics)近來引發學術界及企業界的高度關切,許多學者也試圖為企業倫理下定義,但是各個定義之間卻尚未有一致的看法。根據周祖城(2000年)的看法,企業倫理是指企業在通過提供產品或服務獲取利潤的全部活動(又稱經營活動)中應遵守的倫理規范。概言之,企業倫理應該根源于管理專業,且適宜系統觀點與企業發展的歷程,在“利益關系群”(Stakeholders)前提下思考倫理議題;同時辨明企業倫理將會隨時間、地域、企業個體等情境而改變,其內涵因素也不能忽略。
二、當代民營企業倫理的現狀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民營經濟也得到了長足發展。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民營經濟存在私有經濟的本性,加之我國目前還沒有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體系和道德體系,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通常缺乏現有倫理文化的支撐,存在許多突出的倫理問題。更為嚴重的是,許多民營企業選擇了錯誤的倫理理念,在此指導下產生了多方面錯誤的企業倫理行為,直接影響了民營經濟的發展。
例如,一種號稱解決廚房油煙問題的胡師傅無煙鍋,曾經在全國掀起所謂的換鍋大行動。胡師傅的廣告資料宣稱“想炒菜無油煙嗎,就用鍋王胡師傅;想炒菜不粘鍋嗎,就用鍋王胡師傅;鍋王胡師傅是全球市場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無油煙不粘鍋。”其實胡師傅無煙鍋只是值六七十塊錢的普通鋁鍋,再刻意加上“錳鈦合金”、“納米技術”等概念,最后套上“無煙”的光環,其身價生生漲了好幾倍。
梳理近年來炒作的商品,吃的有“綠色”食品,穿的有“抗菌”羽絨服,用的有“健康”冰箱,看的有“高清”彩電,喝的有“遠紅外礦化”純凈水機過濾的純凈水……我們仔細分析這些商品,無不跟無煙鍋一樣,一是抓住消費者注重健康、環保的消費心理;二是利用相關產品行業標準缺位和漏洞,伺機引入走了味的概念營銷。炒作概念,指鹿為馬,對商品的性能夸大其辭,邀請明星加盟助陣,對商品本身潛在的危險性避而不談,使得消費者不能做出明確的選擇。可以說,消費者不能理智地選擇商品或服務,其中最主要的負面原因就是企業提供的信息不充分或信息失真。
曾經有一次親身體會,在某百貨五一促銷宣傳單上看到一套非常時尚的床單,打三折出售,這樣的折扣自然非常吸引人。去店里一看,果然見到那款打折的床單,上面還貼著打折后的標價,一如廣告所言。那張宣傳單吸引了不少消費者,正當一對年輕的夫婦達成交易之際,營業員卻說這幾款打折的床單必須是在購買任何一款床的前提下才能享有的優惠。當購買者指著宣傳單和她對質時,她竟說是打印出錯,百貨內部有政策和公告。這個廣告,明顯的是有取巧及誤導之嫌。一般消費者都以購買床單為獨立單位來考慮的,而商家的商機卻有額外的購買品。不僅讓消費大眾感到受欺騙,也未盡完全告知的責任,漠視消費者權益。如此方法來收割其利益,最終仍是生產者自己受損,生產者和商家長期建立起來的形象也損于這樣的行為。
由此可以看出,倫理問題并沒有引起我國大多數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重視,倫理道德的約束、調控仍然在不少企業的決策管理以及生產經營活動的范圍之外。不少企業經營者把倫理道德看作是游離于經濟建設之外的可有可無的東西,甚至理解為這是外部強加的一種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這導致了對企業倫理的漠視。其實,企業倫理道德是企業一種極為寶貴的無形資產,會對人的經濟行為發生作用,從而促進對企業經濟目標的實現。
三、對策
1.建立企業的倫理目標
企業倫理目標強調企業行為不僅具有經濟價值,還必須具有倫理價值。企業在追求經濟目標的時候,往往不由自主地將獲利作為衡量行為價值的惟一尺度,于是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不惜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在現實生活中時有發生,這說明企業的經濟目標需要倫理目標的調節和制約。在企業目標制約下的行為不僅不能違背以法規形式體現出來的經濟活動的游戲規則,而且要進一步以倫理準則來約束自己,主動實現道德自律。經營者必須不斷提醒自己:企業的生存其實并不是一個目的,而是一個手段,是通過企業的生存,求得顧客的滿意。
2.在企業內部建立合適的倫理制度和監管制度
21世紀初,美國、西歐等先進的企業中就已經在組織內部建立起嚴格的倫理制度和監管制度,企業不再認為企業的競爭是赤裸裸的斗爭,不再認為打垮對手就是贏得了自己。這些認識,促使企業改變陳舊的經營觀念,把企業定位在追求利潤與推動良性的社會變遷上,使企業能夠持續長久地生存下去。
3.企業要勇于承認錯誤,努力樹立誠信形象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跨國企業正在成為與民族國家相競爭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主體。一個公司的無形資產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道德資本。一個跨國公司所要面對的是全球市場,它在消費者面前只有一個誠信形象,而它最有力的營銷武器,往往就是這個誠信形象。
4.企業領導者要有倫理意識
企業管理者作為企業中的決策者和行為帶頭人,其自身的倫理道德問題不容忽視。在民營企業用人問題上,有些管理者往往以個人情感為出發點,優先照顧自己的親人朋友等,完全不顧其能力是否與其所要從事的工作相當,結果造成企業中一些人員素質低下。作為管理者應高瞻遠矚,為了企業的長期利益和發展,即使犧牲一些眼前利益也是值得。
目前,中國企業處于公平開放的國際化競爭中,這更要求企業以誠信為本,在創造經濟利益的同時,將企業倫理作為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部分,在組織內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倫理監督機制,肩負起應盡的社會責任,共創人間凈土,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