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企業還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1.從企業的研究與開發(R&D)經費及研發機構上看。美國、德國、日本乃至韓國,全國平均的工業企業R&D經費占銷售收入的的比重在20世紀80年代即已達到3%以上,跨國公司的這一指標多在5%以上,最高可達20%。英國貿易工業部2005年推出的“國際研發記分板”表明,美國公司平均投入銷售額的4.5%進行研發,日本平均投入4%進行研發,我國大中型企業近年此項指標在0.7%左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在0.5%左右,中小企業就更低一些。可以說明我國企業的RD經費嚴重不足。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企業都不惜為R&D投入巨資,而在我國,擁有技術開發機構的企業比例,1990年為54.1%,1995年為39.8%,2004年為23.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設有技術開發機構的,僅占5.03%。
2.從企業的R&D人員上看。我國企業RD人員增長較快,在全國RD人員中所占比重也較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差距依然十分顯著。2000年,我國企業的RD人員投入占全國RD人員的52.2%,而屬于企業研究機構主導型的發達國家這一指標平均則在60%以上,美國甚至達75.4%,相比而言,我國企業RD人力投入還是較弱。另外,從企業RD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看,我國企業的1.6%,與同期發達國家企業RD人員占企業從業總人數的10%以上的比重相比,差距更大;就企業RD人員中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比重看,我國企業為73.5%,也比全國平均水平低0.9個百分點,企業RD人員投入強度明顯不足。
3.從自主知識產權上看。有關統計顯示,中國企業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僅有2000多家,僅占企業總數的萬分之三,99%的企業從未申請過專利,我國企業申請的國際專利數去年雖有很大增加,但仍少于韓國,與美國相比,只有他們的十八分之一。絕大多數企業缺乏自主技術,特別是自主核心技術。60%以上的企業沒有自主品牌。全國真正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只有萬分之三左右,而民營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比例則更低,大約不到萬分之二。即使在中關村這樣一個高新技術比較集中的地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也只有3%。
二、為什么要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1.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以企業為主體,主要是因為企業最貼近市場,既了解市場現實的需求和潛在的需求,又有能力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商品而收回研發成本,科技研發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只有企業通過市場才能體現科研成果的作用和價值。企業只有掌握產業技術的制高點,才能在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這也是企業自身生存的需要。
2.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既是企業發展壯大的根本動力,也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有其客觀規律性。因為自主創新能力不僅在于能產生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成果轉化、產業化應用和市場開拓。企業具有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的先天優勢,有直接面向市場需求的靈敏機制,有實現持續的技術創新的條件。
3.從企業與科技機構的關系來看。一方面自主創新的主體如果不是企業,不僅容易使自主創新失去堅實的實踐基礎,形成少數科研人員的孤軍作戰,同時也容易使研究工作失去有力的經濟支撐和廣闊的試驗場所,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達不到科技創新的最終目的。另一方面,自主創新屬于高科技項目,需要高新理論和尖端技術的支撐,而且周期長,難度大,單靠企業難以成功,需要科研部門的指導與合作。因此,科研機構和企業需要緊密結合。
三、如何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1.改革我國的科研體制,使企業成為確定項目的主體。在我國,科技資源以國家控制為主,經費來源也是如此。一些部委的各種評估規定、準則中,卻缺少監管內容,在看似講求科學發展、有效行政的背后,卻是行政壟斷的力度的不斷加強。為此必須消除我國科研體制中的行政化、官本位,等級制等積習。變科學創新的“政府推動模式”為“需求拉動模式”。首先,在立項這個方面要有所突破,國家立項要向全社會公開;其次,是否進入立項不是標準,只有市場檢驗的產品,才是真正創新的產品;再次,成果檢驗的標準不通過專家論證,而是按照產品的銷售額。這樣就能保證企業根據國家的需要,市場的需要,成為確定項目的主體。
2.要發揮經濟科技政策的導向作用,使企業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
(1)進一步完善激勵自主創新的稅收制度一是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制度,為企業自主創新創造公平競爭的稅收環境。二是促進增值稅轉型在全國范圍內的實施,為企業自主創新創造更加寬松的稅收環境。三是通過稅收的減免來鼓勵企業在研發方面給出更多的投入
(2)發揮政府采購扶持自主創新的功能 對一些高成長性的,確實有市場前途的一些產品在受到打壓的時候,政府要利用政府采購給予保護。
(3)扶持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 一是要為中小企業創造更為有利的政策環境,在市場準入、反不正當競爭等方面,制定有利于中小企業發展的相關法律和政策。二是解決中小企業資金問題,可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構建“金融支持聯盟”。結合我國的金融體制情況,現在不妨將政府扶持資金、銀行資金和風險投資有機結合,形成針對中小科技企業的金融聯盟。
(4)推動企業特別是大企業建立研究開發機構 依托具有較強研究開發和技術輻射能力的轉制科研機構或大企業,集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相關力量,組建以企業為主導的國家工程實驗室和行業工程中心。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建立各類技術創新聯合組織,增強技術創新能力。
3.加強自主知識產權的保護, 使企業成為承擔風險和享受收益的主體。企業技術創新的目的就是獲取更大利潤。這點也恰恰體現了企業的技術創新的動力所在。所以技術創新的收益理所應當歸自主決策、自行投入,并付出創新努力的企業。而在現實中我國的很多企業不愿意在創新上多投入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我國的知識產權體系不完善,所以要在知識產權的創造、管理、保護、應用等各個環節加以保護。技術創新是立足于不斷變化的市場的,技術創新具有不確定因素,因而技術創新的風險,也是不言而喻的。技術創新成功與風險或失敗相伴而生。作為利益主體的企業,自然也是風險承擔主體。
當然,要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對政府而言是營造一個良好的鼓勵自主創新的環境;對企業而言要增強自主創新的意識,不論是企業家還是管理人員甚至是普通員工都要有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在企業里面形成一種自主創新的企業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