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前我國正處于城市化發展的加速時期,尤其是小城鎮的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點,也是解決我國未來50年近5億鄉村人口的“進城”問題的有益途徑。因此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城市化發展又加速的背景下,研究世界城市化,特別是發達國家城市化進程的經驗教訓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城市化 城市病 集中化 分散化
一、世界城市化進程的總體特征
1.世界城市化進程中的階段特征
縱觀世界城市化的發展過程,從城市化的發展速度來看,城市化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城市化初期發展緩慢,中期發展速度加快,后期發展速度又放慢。呈現出慢-快-慢的過程。即呈現慢-快-慢的過程,對于城市化速度發展過程所經歷的這種變化軌跡,現在研究城市化的學者一般都稱之為“S”型曲線。
最早提出“S”型曲線理論的是美國學者、地理學家諾瑟姆。他在書中把世界城市化發展過程所經歷的運動軌跡形象地概括為一條稍被拉平的“S”型曲線。但他沒有具體提出這條曲線的數學模型。清華大學焦秀琦在 1987 年對“S”型曲線理論進行了數學模型推導,描繪出了城市化發展的“S 曲線形狀圖。
圖 城市化發展的“S”型曲線
注:Y-代表城市化水平,t-代表時間。
資料來源:《城市規劃》,1987年第2期,P35。
我們通過對世界城市化進程的指標分析,也可以看出“S”型曲線是有現實依據的。如下表所示,無論是城市化的水平還是城市化進程年平均增速都表明,世界城市化進程經歷了19世紀初到20世紀初的緩慢階段后,進入了1920年~2000年的加速推進時期,年平均增速也達到了0.3%以上,而進入21世紀,則會穩定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再次進入慢速發展時期。
表1 世界城市化進程
資料來源:胡欣江小群:《城市經濟學》,P30
表2 近250年世界城市化進程平均增速
資料來源:胡欣江小群:《城市經濟學》,P30
對于城市化發展過程中所呈現的“S”型曲線規律,在西歐、北美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表現得最為充分。歐美發達國家工業化起步早,城市化也起步早,在工業化以來的兩個多世紀中,工業化和城市化都發展得比較充分,經歷比較完整的三個發展階段。
2.城市的規模和數量發展規律
從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城市規模和數量的發展規模看,城市規模和數量的發展先后經歷了城市化初期規模小、數量少;中期階段城市規模大、數量多;后期階段城市規模又逐漸向小型化、多數量發展的過程,即城市的規模和數量發展呈現出小、少-大、多-小、多的運動規律。對城市化的規模和數量發展規律。
城市化發展過程中規模和數量的發展所呈現出的這種小、少-大、多-小、多的趨勢主要是由經濟原因所決定的。這個過程的開始階段,城市規模小,數量少。這是工業化發展初期,社會生產力水平低,城市經濟基礎薄弱,經濟實力不雄厚的表現。隨著工業化的不斷發展,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社會化大工業生產在客觀上要求不斷集中,以獲取聚集效益,這必然帶來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新城市數量的不斷增加,城市規模發展的這種現象概括就是“大、多”。城市規模由大向小發展的原因是因為大城市的人口越來越多,造成了大城市許多難以克服的社會問題,,如住宅緊張、交通擁擠、環境污染嚴重、公共設施不足、治安狀況不佳等。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交通工具的普及,城鄉的生活方式差距越來越小,市民們對田園風光和對別墅式住宅的追求,致使發達國家城市人口出現了由大城市,特別是由特大城市遷向郊區的趨向。這就造成了大城市中心人口減少,小城市群大量增加的新趨勢;還有,大城市的土地價格、生產費用越來越高,也促使廠商向地價、生產費用低的中小城市遷移。
這種規律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城市化進程中尤為顯著,在發展中國家(如巴西)也可以得到印證。而沒有呈現此規律的印度的城市化進程則被普遍認為是畸形的。
3.城市化的空間分布發展規律
從城市化過程中空間分布的變化來看,先集中后分散是普遍的規律。城市化的這一規律,同樣在發達國家表現最為顯著。
發達的城市化進程大體可分為前后相繼的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集中化”為特征。就是從工業革命開始到本世紀50年代前后,表現為工業和人口的持續的、大規模的集中,城市數目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大城市不斷增多。第二階段則以“分散化”為特征。20世紀60年代以后,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中出現了所謂市郊化(suburbanization)以及后來的超市郊化(exurbanization)現象,即大批居民從城市的中心地遷往城市的郊區地帶。這一方面是因為城市的中心地帶環境污染問題嚴峻,另一方面,發達的現代交通工具,也為人們從城市移居到郊區提供了可能。于是,這一階段的區域發展模式表現為城市中心區域人口增長停滯,城市周邊區域不斷擴增,衛星城式的居民區發展迅速。于是,以大城市為中心的“都市圈”或“城市群”、“城市帶”發展較快。
4.生產技術與生產關系的革新、產業聚集與產業結構的改善是城市化進程的內在推動力
英國之所以以其領先的速度率先邁開城市化的步伐,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率先在英國展開是分不開的。甚至可以說,正是有了源于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整個西歐以致美國才受惠于技術革新的沖擊因而有了開展城市化進程的巨大推動力。
5.“城市病”是城市化進程中的普遍現象
“城市病”幾乎成了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必不可缺的階段性現象。英國和日本在城市化進程中都一度感染了“城市病”。而印度由于其畸形的發展模式,也感染了“城市病”,在新德里和孟買等大城市,貧民窟成了無法回避的景象,相比之下富人區里則高檔轎車隨處可見,私人保安、傭人、司機、花匠、雜工、廚師一應俱全,豪華別墅備有一切現代化的廚衛設施。同時帶來的環境惡化、宗教沖突等問題勢必會對印度的經濟發展造成無法承受的壓力和無法逾越的障礙。
“城市病”帶來的社會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城市地價飆升,住房供應不足問題嚴重。
(2)生活環境惡化,給居民生活帶來諸多不便。空氣及水源污染嚴重,公共衛生設施奇缺,環境惡劣。
(3)工人的處境艱難。
(4)道德淪喪,犯罪率高,童工幾乎失去了受教育的機會。
(5)城市建設規劃滯后,景觀丑陋,發展盲目無序。
“城市病”對一個城市乃至一國經濟的發展均存在致命的危害。例如日本80年代的房地產經濟泡沫和其城市化進程中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導致城市地價飆升有密切的關系。
6.政府的推動是城市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政府的政策對推動城市化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如英國、日本城市化發展過程均出現了嚴重的“城市病”。英國政府迫于社會各方壓力,也開始對城市逐漸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從1835年,議會通過了《市政機關法》,同時設置濟貧法委員會、工廠視察員辦公室、衛生總局、地方政府委員會、教育部、鐵道部等機構到1880年頒布《雇主責任法》,規定雇主應對雇工的安全負責。英國通過這些法令的出臺喚醒了整個社會對工人階級狀況的關注基本上較為成功地治理了“城市病”。日本政府也通過頒布了一系列針對“城市病”的法規,成功治理了“城市病”。而美國的城市化進程中,政府的兩大政策——州際高速公路計劃和住房貸款政策有力的促進了美國的城市化。巴西的城市化進程也是經過了政府很好的規劃和組織。
二、啟示
1.城鎮化的發展必須要以工業化的發展和企業的聚集為支撐
世界城市化經驗表明,工業化是城市化的動力,工業化推動了城市化的發展,城市化反過來又作用于工業化,促進了工業化的發展。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反映了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程度和城市化發展的不同水平。工業化初期,城市化水平很低,一般不超過10%。在工業化中期,隨著生產和人口的空間聚集,城市迅速成長,城市人口比例不斷上升,達到50%左右。在工業化后期,城市人口比例超過70%。城市化也開始進入后期的終極階段。而產業與企業的聚集則能帶動當地就業機會、勞動收入的跨越式增加,會吸引眾多趨之若鶩的外地人到來。這也是許多中小城鎮得以發展的根本動力。
2.市場化是城市化發展的制度前提
城市化的內在要求是產業的聚集和擴散的統一,其實質就是要求各種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沒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就不可能形成產業的聚集,沒有產業的聚集就不可能形成聚集經濟,產生城市;沒有生產要素尤其是人的自由流動,就不可能形成產業的關聯,城鄉之間的融合就不可能實現,城鎮化也就不可能實現。因此,要促進城鎮的發展和城鄉的融合,最關鍵的是要建立一個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機制。
3.大城市的超先發展要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為依托
從空間形態來看,這些城鎮帶綿延數百公里,城市與邊緣、城市與郊區甚至城市與鄉村的差異已不明顯,似乎處于完全開放的松散狀態,人口的密度因分布在若干小城市和小城鎮而相對分散。特別是其區域性城鎮體系布局合理,逐級輻射,帶動能力強,同級城鎮的個性特色較為鮮明。這就要求我國城鎮化不能單輪驅動,要實現大城市與中、小城市和中心城鎮、小城鎮協調發展。目前,我國許多地方把城鎮化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擴大大城市上,這是片面的。針對我國國內二元結構的現實,單靠大中城市是不夠的,而應當將擴大、提高大中城市與農村小城市和小城鎮建設作為一盤棋來考慮,建立起太陽系式的中心城市--衛星城--小城鎮網絡體系,一些衛星城很快就可能變成市區一部分。從長遠看,吸引農村人口更多的是星羅棋布的中心城鎮,而且中心城鎮農民容易遷入,容易把工業、流通同現代農業掛起鉤來。
4.政府的有效調控是城市化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
通過對世界城市化發展的經驗我們可以看到,政府的政策調控對城市化的發展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保障作用。尤其是日本和英國的經驗表明,城市化是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它不僅僅是經濟變革、也不單純是人口轉移的過程,而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遷。在城市化發展中,政府疏于治理很可能會感染“城市病”。雖然可以通過后期的治理緩解“城市病”的危害,然而從經濟學的角度可以看到,這種事后治理的成本是巨大的。印度城市發展的畸形模式很大部分也可歸責于政府調控的缺失。而同屬于發展中國家范疇的巴西則在這方面起到了正面的導向作用,在此不贅述。
當前我國面臨的是全球一體化的宏觀環境,放眼國際市場,我國應從戰略政策層面上,真正做到技術攜手、資源共有、信息共享,使城鎮和鄉村產業實現跨區域的橫向聯合,走向全球化市場。因此,這就客觀要求我國在推動城市化發展進程中建立不同層次的協調機構。
三、結語
結合我國當前城市化水平偏低(現在為40%左右)。因此可以判斷我國正處于城市化發展的加速時期,按預測在2050年我國城市化水平應達到70%,即當今發達國家的水平。如果每年增加1%的城市化率,就意味著每年超過千萬的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應對這一嚴峻的問題,政府的政策導向將顯出無可替代的作用。具體分析,我國應做好以下幾點,以應對城市化發展給我國帶來的挑戰:
1.科學規劃,有效利用資源
規劃是發展的龍頭。在日本的城市化過程中,上至內閣,下到區縣政府,都有很嚴密的國土利用規劃。無疑,中國的城市化也必須制定總體規劃,對城市化的進程、城市人口的增長、城市的地區布局、城市規模的擴大等方面,實行必要的宏觀調控,而不能放任自流、完全由市場調節。
2.正確認識城市化進程中的階段性問題,多層次開展城市化
我國應將集中型城市化與分散型城市化相結合。首先,集中型城市化模式使大城市的各種功能得以充分發揮,先進的基礎設施、全面的服務設施,以及豐富的娛樂和休閑場所使城市的聚集力大為增加,各種經濟主體及居民都向往遷人。但是,大量的人口聚集在狹小的空間,各種“城市病”便會應運而生,甚至會加劇城鄉矛盾。第二,分散型城市化注重中小城市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大城市的“城市病”。不過,城市若過多、過小、過于分散,就會影響其聚集效益和規模效益,使國土資源浪費。我國的東、中、西部經濟綜合實力差距較大,相應城市化水平也相差懸殊,各地應結合實際,正確選擇自己的城市化道路,如有學者認為東部宜走分散型、中部宜走集中型和分散型相結合、西部宜走集中型的道路。
3.發展與治理同步進行
城市增長、城市化與城市環境存在著固定的沖突。如何將這種沖突降低到最低限度,保證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大難題。英國、日本在城市化過程中,基本上是“先發展,后治理”,在發展的同時基本上沒有考慮城市環境問題,從而釀成了眾多嚴重的“城市病”。中國的城市化正處于加速發展的起跑線上,為保證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吸取發達國家城市化中的一些教訓。對城市化要做統籌安排,未雨綢繆,從最大限度上控制“城市病”的繁衍,保證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4.重視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城市化發展提供優良的條件
基礎設施供給短缺一度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應使投資主體多元化。基礎設施的主導產業應由國家投資,但要改變管理體制。非主導產業可鼓勵國有企業、集體企業乃至私人投資,在合適條件下還可引入外資。本著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將競爭體制引人到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管理當中,政府在多數時候只需要加強對基礎設施的規劃和監管工作,適度介入即可。
參考文獻:
[1]李京文吉昱華:中國城市化水平之國際比較.城市發展研究,2004.3
[2]胡欣江小群:城市經濟學.立信會計出版社,2005.6
[3]張潔:聚集經濟問題與我國農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商業研究,2005.2
[4]仇保興:國外城市化的主要教訓.城市規劃,2004.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