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分析了會計信息不對稱的危害和主要表現形式,揭示了會計信息不對稱產生的原因,提出了解決會計信息不對稱問題的措施。
[關鍵詞] 信息不對稱 會計信息披露 監督
一、上市公司會計信息不對稱的危害
會計信息不對稱,在全世界已經成為一個普遍存在的嚴重性經濟問題。一般來講,會計信息的制造者都直接參與公司的運作管理,控制著企業經營活動的全過程,擁有企業內部的各種信息。而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投資人)由于多數不能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只能靠會計信息制造者提供的信息來了解企業經營狀況。這就造成了會計信息的制造者與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有兩種類型,第一種是逆向選擇,即隱藏信息的問題。管理人員利用信息不對稱的地位,對報表進行粉飾和美化,不斷進行收益和盈余調節。例如在效益好的年份,對利潤和資產進行隱藏,多計提各種準備,在效益不好的年份,釋放各種秘密準備,彌補當年不理想的財務狀況;或者利用掌握的內幕信息,為個人或少數人牟利;第二種是道德風險,即隱藏行為的問題,表現為由于所有權與管理權的分離使股東不能觀察到管理者在經營公司時的行為。會計信息不對稱使企業財富不公正地為少數內幕交易者擁有,從而擾亂企業的真實股價表現,增加了投資者的風險。從長期來看,這種會計信息不對稱會降低企業的市場價值。
二、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不對稱的主要表現形式
1.會計信息披露的不對稱性
(1)會計信息披露虛假。這是目前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最為嚴重和危害最大的問題。主要表現為:謊報、虛構資產和財務狀況;編造虛假利潤或虧損;募集資金的使用情況披露不實;披露內容虛假或具有誤導性的信息;盈利預測弄虛作假。盡管有關法律法規都明令禁止公司編制、披露虛假財務會計報表,然而,1996年瓊民源年報中所稱的5.71億元利潤中有5.66億元是虛構的,占總利潤的99%以上,銀廣廈僅在1999年~2000年間就虛構745億元利潤。我國上市公司虛假的會計信息披露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并且在不斷升級。
(2)會計信息披露不及時?,F實的情況是,由于報表披露的時間段較長,許多公司總是在最后時間揭示,在這期間內券商就可以利用內幕信息,抬高股價,獲取巨額利潤。根據有關規定,當發生可能對股票價格產生重大影響,而投資者尚未得知的重大事件時,應立即編制重大事件公告及時向社會披露。但仍有一些公司違反這一規定,不及時披露會計信息。
(3)會計信息披露不充分。會計信息披露不充分主要表現為:對資金投向、前次募集資金使用情況和利潤的信息披露不充分;企業償債能力,尤其是其對企業的或有負債披露不充分;借保護商業秘密為由隱瞞對企業不利的財務信息,尤其是涉嫌違規行為的披露;很多企業在存在大量應收賬款情況下,不對應收賬款的構成進行分析,或者隱瞞企業的對外擔保情況;公司董事會、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持股變動情況披露不充分等等。
(4)會計信息披露不規范。會計信息披露不規范主要表現為:信息披露違規、隨意,諸如報喜不報憂;信息披露缺乏嚴肅性,隨意調整利潤分配;中期報告過于簡略,不提供上年同期相關的重要數據;與公司相關的市場競爭、通貨膨脹、利率匯率變化、營銷策略和宏觀產業政策揭示得不完全,或根本就不披露。
(5)會計信息披露不具有可比性。根據現行會計準則規定,同一項業務通常有幾種會計方法可供上市公司選用,其結果不僅造成各個公司的會計處理方法不同,致使同類報表數據在各個上市公司之間缺乏可比性。
2.利用關聯方交易歪曲事實
關聯方交易是影響上市公司報表質量的一個敏感因素。我國關聯方交易的主要問題有:相互轉移收入、費用,轉移利潤逃避稅收;費用承擔原則不統一;收取管理費標準不合理;相互融通資金費用不合理。
3.濫用會計差錯、會計政策、會計估計及其變更
重大的會計差錯可以直接導致虛假報表的產生,一些企業惡意進行會計差錯處理。對于會計差錯更正,上市公司往往在表外信息中予以披露。然而,一些上市公司的年報中頻頻出現“會計差錯”的字眼,“會計差錯”成為撲朔迷離的疑團。
濫用會計政策、會計估計及其變是虛假財務報告產生的另一主要因素,主要表現為:借款費用應費用化的卻做了資本化;不按規定計提各項資產的減值準備;隨意變更壞賬準備的計提政策;肆意利用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變更改變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盈利能力。
三、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不對稱產生的原因
1.存在眾多部門的經濟利益鏈條
有些上市公司為了獲得通過正常經營渠道無法得到的超額利益,從股票市場上“圈”到更多的資金,肆意編造虛假會計信息;有些會計中介機構為了從中“分得一杯羹”,增加自己的收入和利益,在虛假會計信息生成和傳播過程中,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地方政府為了政績的需要,往往支持企業在資產評估和財務報表上大做手腳,以求通過證券委的審批。無論是公司經理人還是其他管理人員,甚至是企業的職工,能否獲得獎金及獎金的具體數額,往往與公司的經營業績相掛鉤。在獎金的動力和壓力下,公司管理人員也可能想方設法通過扭曲財務信息來改變公司業績。
2.政出多門導致會計信息不對稱
目前,我國的法律體系尚不完善,這一點在證券市場的立法上表現得十分明顯。目前我國制定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法規有關的機構有:全國人大、國務院證券委、中國證監會、財政部和國家體改委等五大部門。政出多門造成部門之間相互協調困難,權責界定不清,必然導致上市公司的行為缺少有效的監督。盡管中國證監會頒布了多項信息披露的準則,但作為報告主要部分的財務報表及財務報表信息的生成則是根據財政部會計制度制定的。由于兩者職責不明又缺乏協調和溝通,披露要求缺乏一致性,造成執行中的混亂,給披露虛假信息創造了可乘之機。
3.會計誠信缺失的成本低廉
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不對稱的另一深層原因是違規成本低廉。表現有二:一是被揭露的概率很小。上市公司的數量越來越多,公告的會計信息也越來越多,其中虛假信息占有相當多的比例,可以說查不勝查,被揭露的可能性很小;二是即使被揭露出來,違法的機會成本也很小,我國現已發布的有關懲治造假的規定過輕過寬。比如,《公司法》第212條規定,“公司向股東和社會公眾提出虛假的或者隱瞞重要事實的財務會計報告的,對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人員處以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庇直热纭稌嫹ā返?5條規定:“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其他人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可以處以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屬于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行政處分?!边@些規定,不僅威懾力不足,而且明示造假行為預期“成本”的上限。
4.公司內部缺乏自我約束和監督機制
目前一些上市公司缺乏應有的內部審計及管理控制,會計基礎工作薄弱,會計管理體制不順,會計監督無力,內部審計監督職能被削弱等原因,導致會計信息不對稱,給利潤操縱者以可乘之機。
四、解決我國會計信息不對稱問題的措施
1.完善公司治理機制
要切實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真正成為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通過切斷政府與企業千絲萬縷的關系,使企業擺脫在上級政府部門的指使下造假的困境。完善獨立董事制度,從法律層面上,明確獨立董事的權利與責任,協調獨立董事與監管的權利與責任,協調獨立董事與監事會的關系,使獨立董事在運作過程中有法可依。
2.完善內部會計控制體系
要建立健全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形成企業內部有效制衡、約束機制。公司要明確規定各個崗位的工作范圍、職責、內容,以及各部門之間的聯系和制約關系;規范經營決策程序,對重大對外投資、資產處置、資金調度和其他重要的經濟業務事項的審批和決策應有明確的監督和制約程序。
3.健全和完善會計信息披露制度
制定嚴格、規范、有前瞻性的“多層次”信息披露制度;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把目前單一的以紙張為介質的披露方式,過渡到以紙張和網絡并重的階段,實現實時披露、個性化披露、復合數據披露,并且不斷創新會計信息的披露手段和方式。
4.加強對上市公司的監管
把對上市公司的監管作為政府和法律監管的重點,建立一套包括國家證券監管部門、市場交易組織部門、行業、中介機構和投資者利益保護組織在內的證券監管組織體系。各監管部門應處理好各部門之間的關系,相互之間應協調配合。要加大相關法規、制度執行情況的檢查力度,對那些敢于鋌而走險單位和個人,加大處罰力度,使造假者名聲掃地,甚至傾家蕩產,飽受牢獄之苦。
參考文獻:
[1]陳玉榮:基于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披露研究.會計研究.2007,(2)
[2]方璇:我國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發展趨勢研究.經濟問題探索,2005,(11)
[3]郭立田裴源遠:會計誠信失信及相關理論預設.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4,(7)
[4]王建輝:從決策有用性談會計信息披露的改進與完善.財務與會計.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