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當前我國民營企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出發,立足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分析研究民營企業融資的主要模式,從微觀層面對民營企業融資管理重點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 民營企業 融資模式 研究
一、民營企業定義及發展現狀
1.定義
民營企業是與國有、國營企業相對應的一種企業類型,是民間主體經營除國家投資、國家經營企業以外的企業形式,包括國有、國營企業外的其他公有民營企業、私有民營企業和公私混合民營企業。
2.發展現狀
2006年底,登記注冊的全國私營企業達到494.7萬戶,比上年增長15%,占全國企業總數的57.4%;城鎮民營經濟固定資產投資總額48260億元,比上年增長37.7%,占全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51.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私營工業增加值為15003億元,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19.26%;全國私營企業進出口總額為2436億美元,同比增長46.5%,高于全國增長率約23%;私營企業稅收總額為3495.2億元,比上年增長28.6%;中國個體私營企業年均增加就業崗位500~600萬個,占城鎮新增就業崗位的四分之三。以上數據表明:民營企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一支生力軍,在壯大國民經濟、改善產業結構、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穩定增長,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二、民營企業融資難的主要原因
不庸置疑,民營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有益補充,對GDP的增長、市場經濟的活躍以及國家稅收的增長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民營企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和其獲得的金融資源相比極不相稱。目前,對于正處于規模擴張時期的民營企業而言,融資問題已成為制約其發展壯大的瓶頸因素,究其成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國內金融市場體系不完善,民營企業融資渠道狹窄
我國現有信貸體系缺乏市場經濟所要求的層次性和多元性,其中一個重要的缺陷表現在:“過度依賴間接融資,間接融資中又過于依賴銀行”。從直接融資來看,民營企業進入股票和債券市場一直受到所有制形式的限制。2004年5月開放的深圳中小企業板,其設置的準入門檻依然偏高,而我國的產業基金、風險投資等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民營企業無論是營運資金還是固定資產投資的資金籌措,基本還是依靠金融機構(主要是銀行)的間接融資。而國有銀行在確定信貸計劃時,授信額度的絕大部分給了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不僅較難獲得國有銀行的貸款支持,而且同等條件下貸款的使用成本也較高。
2.信用體系不健全,民營企業融資缺少擔保機構
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是引起銀行不愿對民營企業信貸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存在信息不對稱,銀行為規避逆向選擇,其策略就是提出非價格條件或強化擔保。然而,目前我國民營企業信用體系尚未普遍建立,信用評估機制尚不健全,擔保公司和各類基金制度也未完善。因此,民營企業缺乏機構擔保就成為制約其申請金融機構貸款的關鍵因素。
3.整體素質有待提高,民營企業融資基礎條件不完備
在市場經濟轉型階段,大部分民營企業缺乏與現有金融體制接軌的融資基礎條件,具體表現在:一是民營企業治理結構不規范。雖然民營企業都已經歷了企業改制,但大多數的企業改制流于形式,在進行股權資本融資時往往陷入內部人的紛爭,使得外部資本不敢進入或無法進入。二是民營企業過高的經營風險。民營企業經營持續時間較短,退出市場的幾率較高,相當一部分民營企業尚處在初創或成長階段,企業的經營風險往往大于收益。這不符合銀行安全性、流動性、贏利性的貸款基本要求。三是產業、產品結構不盡合理。據金融機構反映,許多民營企業存在家族式管理現象,其產品開發和市場研究缺乏科學依據,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不足,一旦遇到市場波動,金融部門的貸款會產生較大的風險。
三、民營企業融資模式
1.內源融資
內源融資是企業不斷將自身的留存收益和折舊轉化為投資的過程,也是企業挖掘潛力,提高內部資金使用效率的過程。內源融資自主性強,是成本最低、風險最小的融資渠道,其不足是需要有一定的積累期,不能適應大規模融資的需要。
2.商業信用
“信用”就是本錢,信用融資是無需支付利息的。目前,利用商業信用融資已成為民營企業籌集短期資金的一個重要方式,主要有:賒購商品,推遲應計負債支付,采用商業匯票結算,預收貨款等形式。商業信用融資取決于企業的產品鏈以及企業間的商業關系,若超出使用期而不支付欠款要影響企業信用甚至違法,因此民營企業應慎重使用。
3.銀行信貸
銀行信貸是銀行將自己籌集的資金暫時借給企事業單位使用,在約定的時間內收回并收取一定的利息的經濟活動。按貸款方式可分為:(1)信用擔保貸款。企業可通過資產質量高、運營狀況好的擔保企業或銀行認可的信用擔保機構提供擔保,直接向銀行申請貸款。(2)抵押擔保貸款。企業通過向銀行提供自有或依法有處置權的房屋和其他地上定著物、機器、交通運輸工具以及其他財產申請貸款。(3)質押擔保貸款。企業可通過向銀行提供匯票、本票、依法可轉讓的股份、股票、商標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中的財產權以及可以質押的其他權利申請貸款。(4)票據貼現融資。即票據持有人持商業票據轉讓給銀行,取得扣除貼現利息后的資金。對手中持有票據而急需現金的企業可采取這種方式。(5)出口創匯貸款。銀行根據企業的出口合同,或進口方提供的信用證,提供打包貸款。(6)保理業務融資。商業銀行為企業國內貿易中的信用銷售而設計的一項綜合性金融服務。賣方將其與買方訂立的銷售合同所產生的應收賬款轉讓給銀行,由銀行為其提供貿易融資、應收賬款的催收、信用風險控制及壞賬擔保等各項金融服務。
4.金融租賃
金融租賃是融資與融物相結合的信用模式。即:企業以支付租金的形式向租賃公司借用設備,租賃公司按照企業選定的機器設備,先行融通資金,代企業購入,以租賃方式將設備租給企業有償使用,從而以融物的形式,為企業融通了資金。出租人在租期內分期回收全部成本、利息和利潤,租賃期滿時,出租人將設備的所有權轉移給承租人。
5.項目融資
項目承辦人成立獨立的項目公司作為借款人籌集貸款,并以項目本身的現金流量和收益作為還款來源,以項目公司的資產作為貸款擔保物。項目融資,通過對其投資結構和融資結構的設計,可以幫助借款人將貸款安排成非公司負債型的融資,但其籌資成本較高,組織融資所需時間較長。
6.私募股權融資
即企業以現有資產折算成股權的方式,尋求戰略投資者參股,擴大注冊資金規模,從而解決融資問題。主要包括:股權出讓融資、增資擴股融資、產權交易融資、吸收外商直接投資、股權并購、資產并購、MBO等形式。
7.公開資本市場融資
包括債券融資與股票融資。債券是公司籌措長期資金而發行的一種債務契約,承諾在未來的特定日期償還本金,并按照事先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股票是股份公司發給股東證明其所入股份的一種有價證券,代表著其持有者對股份公司的所有權。由于準入限制,目前只有極少數達到標準的民營企業能夠通過向社會公開發行債券或股票的方式籌集資金。
8.申請國撥資金
目前,企業可申請的國撥資金項目很多,比如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創業基金、科技發展基金、扶持農業基金、技術改造基金等。積極申請國撥資金不但可以有效緩解企業融資壓力,還可以提高企業的知名度。
四、民營企業融資管理重點
民營企業不管是進行日常生產經營活動,還是擴大生產規模,或是調整不合理的資本結構,都會產生對資金的需求。因此,如何經濟、快速、有效地籌集所需資金是每個民營企業應認真考慮和研究的問題,也是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財務管理目標、構建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民營企業在融資過程中,應著力從以下三方面加強管理,克服融資瓶頸。
1.立足產業創新,建立科學的企業管理制度
一是民營企業要強化產業創新意識,通過不斷增加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投入,努力開發符合市場要求和產業發展導向的技術、產品和投資項目,形成核心競爭力,從而提高企業經濟收益,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和內源融資潛力。二是民營企業要構建符合本行業特點,本企業發展階段的產權結構和內部治理結構,加強風險意識和防范機制,實行穩健經營。三是規范企業財務管理制度,樹立資本經營觀念。財務管理是企業經營管理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合理、健全的財務管理制度是提高企業融資能力的重要前提。
2.把握信用關系環節,推進企業信用體系建設
企業信用是一種資本,可以用來融資、理財、配置資源等。企業信用也是一種生產力,可以使企業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競爭力,是企業的無形資產。民營企業應該注重抓好其周邊的信用關系,即企業與政府間的法規信用關系,企業與銀行間的資金信用關系,企業之間的商業信用關系,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市場信用關系。通過采用現代化的企業信用征信系統和信用信息管理方式,建立健全信用保證、信用承諾、失信警示、應急反饋等制度,扎實推進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為企業融資奠定良好的信用基石。
3.遵循融資規律,合理確定企業融資組合
民營企業籌集資金,必須要了解其融資的具體動機,把握可供選擇的融資渠道與工具,遵循融資的基本規律,即:一是合理確定資金需要量。通過制定資金的合理界限,使資金的籌集量與需求量達到平衡,既防止資金不足影響生產經營的發展,又防止資金過剩導致資金使用效果降低。二是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民營企業融資時應根據不同的資金需要與融資決策,考慮各種渠道的潛力、約束條件以及風險程度,綜合分析各種資金成本和投資收益率,求得最優的融資組合,力求以最少的資金成本實現最大的投資收益。三是合理確定資本結構。民營企業負債應與自有資本和償債能力的要求相匹配,既要防止負債過多導致公司財務風險過大,償債能力過低,又要有效合理地運用負債經營,提高自有資本的收益水平。
參考文獻:
[1]成思危:《公司財務管理》[M].石油工業出版社,2003
[2]佟光霽:《中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
[3]張其仔:《企業信用管理》[M].對外經貿大學出版社,2002
[4]尤金·F·布里格姆等:《財務管理基礎》[M].中信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