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量引入公允價值計量是2006年頒布的新會計準則的一大特色.本文將就公允價值的概念,計量方法,在新會計準則中的運用情況,以及運用時應注意的事項進行探討。
[關鍵詞] 公允價值 相關性 新會計準則
一、公允價值的概念
關于公允價值的定義,比較典型的有以下幾種:美國會計準則委員會認為:公允價值是指“在當前的非強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雙方自愿進行資產(或負債)的買賣(或發生與清償)的金額”;我國新頒布的會計準則把公允價值定義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和債務清償的金額。”盡管各國對公允價值的定義不盡相同,但卻有種共識:公允價值是基于市場信息對資產和負債的評價。我們在理解公允價值一詞時應把握以下幾點:
1.公允價值是一種市場法評價,不是特定主體對資產或負債價值的評價。這是與歷史成本、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可變現凈值等計量屬性的重要區別。
2.公允價值計量實際上是動態反映資產或負債真實價值,與按實際交易價格入賬的歷史成本計量的靜態反映是有著本質的區別。
3.公允價值是在非強迫或非清算情況下形成的,即要求交易雙方是“自愿的”和“處于持續經營狀態中”。
二、公允價值的計量方法
對于公允價值而言,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其計量比較困難,可操作性差,對會計人員的專業判斷能力要求高,這也是阻礙公允價值廣泛運用的重要原因。公允價值的計量方法主要有:
1.如果當前的公平交易已經發生,則采用交易價格。
2.如果可以獲得市場上同類資產或負債的交易價格,則運用市價法。
3.否則應當運用現金流量現值法,這種方法將采用采用大量的估計,包括現金流量的金額、時點、方式及折現率。這不僅要求會計人員的專業判斷能力高,同時也會管理當局操縱利潤提供了空間。
三、公允價值在新會計準則中的運用
在2006年的2月,財政部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新準則大量引入公允價值計量是一大亮點,其中在《基本準則》和21個具體準則都涉及到了公允價值。具體的應用情況如下:
1.《基本準則》明確規定,會計計量屬性包括公允價值,并對公允價值下了定義,從而確立了公允價值在新會計準則中的重要地位。
2.在修訂的16個具體準則中,引入公允價值主要有:《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收入》、《租賃》。對于新具體準則應用公允價值的有:《投資性房地產》、《企業年金基金》、《企業合并》、《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金融資產轉移》、《套期保值》、《金融工具列報》、《生物資產》、《資產減值》和《石油天然氣開采》十個準則。
3.公允價值在實務中可能產生的影響或問題。下面將選擇公允價值影響比較大的幾個具體準則來進行這方面的探討:
(1)《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交易》準則都引入了公允價值并確認相應的當期損益。在我國市場未充分發育的情況下,公允價值的取得存在很大困難,大多數時候,公允價值的確認只能來源于雙方協商,則公允性就有待提高了,不能排除某些企業通過不同價值確認來調節利潤。修訂后的兩準則是否將再次成為上市公司操縱利潤的工具值得關注。
(2)《投資性房地產》準則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在我國房地產產業高速發展和房價逐年上漲情況下,可以真實地反映資產的價值,這點應給予肯定。采用公允價值對房地產進行后續計量,并相應地確認當期損益,這將會增加企業的稅負,導致現金流出企業,這可能對企業不利。另一方面,房地產的公允價值計量又會大幅度提高其利潤、每股收益、凈資產收益率。所以企業對房地產是否運用及如何運用公允價值將有待于以后見證。
(3)《企業合并》準則要求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并對合并商譽進行確認,這樣會使合并利潤低于以前的權益法操作。新準則可能導致企業利用公允價值和資產減值計提的自由裁量權,蓄意低估被并購方的資產和高估其負債,從而為合并后有較高報告利潤創造空間。同時,非同一控制的企業合并采用公允價值會不會導致企業的非理性的合并行為。
(4)《資產減值》準則規定資產減值一經計提,在資產處置前部得轉回,這主要是避免企業利用減值準備來調節利潤。但同時也會產生另一個問題:新規定只能減少利潤和資產價值,可能使得計提減值準備只流于形式,不能真實反映資產價值。另外,新準則取消了商譽直線法攤銷改用公允價值法,企業合并形成的商譽,每年至少進行一次減值測試,對于首次采用新準則將對損益產生很大影響,而今后使用影響較少。
四、關于引入公允價值幾點思考
1.由于我國資本市場和商品市場不夠完善、會計人員素質不高、會計信息失真比較嚴重,還不是全面運用公允價值的時候,這次新準則大量運用公允價值已經是重大突破了。在運用新準則的同時,我們應在進一步完善市場、提高會計人員素質、懲治會計造假方面下功夫,從而為公允價值運用創造良好的環境。
2.盡管新準則在引入公允價值已經比較謹慎了,但還是給企業留下很多利潤操縱的余地。因此,證監會和財政部應加強這方面的監督,了解企業在這方面的實際情況,以便及時采取相應措施。
3.在借鑒國際已有成果同時,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研究和發展公允價值理論并不斷寫入《基本準則》,這樣既可以為公允價值運用提供理論基礎,指導今后進一步運用公允價值,同時也便于會計人員理解公允價值,從而有利于公允價值的推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
[2]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第一號—存貨等38項具體準則
[3]陸建橋:關于會計計量的幾個問題[J]會計研究,2005
[4]葛家澍:關于會計計量的新屬性—公允價值[J].上海會計,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