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國家、地區相關政策的支持下遼寧省臨港經濟發展迅速,拉動了整個省的經濟發展。但是其發展水平較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本文運用SWOT分析 發展臨港經濟面臨的優勢、劣勢、機會和挑戰進行全面分析,以利用遼寧省現有沿海地帶區位和資源等獨特優勢,加快臨港經濟的發展,更好的貢獻區域經濟。
[關鍵詞] 臨港 SWOT 分析
一、引言
臨港經濟指依托港口資源、海上貿易和工業及服務業的發展,在港區地域內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經濟模式。它不僅包括運輸、裝卸、倉儲等在內的港口物流業,還包括造船、貿易、化工、鋼鐵等港口依存產業,以及金融、保險、房地產、飲食、商業等港口服務業。臨港經濟區成為最具活力、最有潛力的經濟增長點。
從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臨港經濟發展的歷程來看,臨港經濟的發展壯大帶動了港口城市工業化的進程,拉動了一批相關產業和配套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結構調整和產業重新布局,最終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甚至全國經濟的發展。臨港經濟已經成為最具活力、最有潛力的經濟增長點。因此,加強臨港經濟的建設是加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
遼寧省有大陸海岸線2178公里和島嶼海岸線622公里,6個沿海港口——大連、丹東、營口、錦州、盤錦、葫蘆島。港口的迅速發展為臨港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從港口城市現狀來看,大連、營口、錦州,以及丹東都有一定的臨港產業基礎。但就其發展水平來說,較發達國家有一定的差距。
本文運用SWOT分析發展臨港經濟面臨的優勢、劣勢、機會和挑戰進行全面分析,以利用遼寧省現有沿海地帶區位和資源等獨特優勢,加快臨港經濟發展,更好的貢獻區域經濟。
二、遼寧省臨港經濟發展SWOT分析
1.優勢(S)
(1)港口區位優勢明顯。遼寧港口建設已基本形成以大連港和營口港為主樞紐港,錦州港和丹東港為地區性重要港口,其他中小港口為補充的分層次港口布局。港口體系的完善,為臨港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基本保證。
(2)臨港產業已初具規模。從港口城市現狀來看,大連、營口、錦州,以及丹東都有一定的臨港產業基礎。
大連港的臨港產業發展較其他地區成熟。其中石化、造船、冶金、大型設備制造等臨港工業已初具規模。營口港已成為東北地區對內對外交流的重要貨物集散地,形成了東北地區最大的鋼材、鐵礦石、化肥、糖、陶瓷建材市場,同時初步形成依托港口的物流基地。遼西錦州灣沿海是石油化工加工和儲備基地,其石化產業已經成為支撐錦州工業的主要力量。丹東的汽車產業是臨港產業的支柱產業,規模較大,與其配套產業已初步形成產業集群。
遼寧臨港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所形成得上述幾個臨港產業帶,為遼寧省臨港經濟得大發展打下來堅實得基礎。
(3)港口服務功能逐漸完善。通過近幾年的大規模引進國外的先進設備,省內得各大港口設施配、碼頭、堆場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改善,特別是大連港,其集裝箱裝卸設備己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吞吐量高速增長。
另外,隨著港口功能的逐漸完善,隨著港口物流中心的建設,以及臨港貿易的發展,也會對臨港工業的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2.發展劣勢(W)
(1)臨港產業集聚程度較低。遼寧省臨港產業的集聚程度都較低。例如造船業基本保持增長勢頭,主要的造船企業基本集中在大連地區。但是其在全國所占比重不斷降低,造船業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產業集群程度較小。目前,中國造船配套設備國產化率為30%左右,其中大部分被江蘇、浙江、上海同行所占有,而遼寧省的船舶配套業在市場中占有的份額卻很小。
(2)臨港產業關聯度不強,產業鏈不長。遼寧省發展的臨港產業的產業鏈較短,對其他產業帶動性不強,未能形成較大規模的產業集群。同時各個產業發展不夠平衡,產業與產業之間也未能建立其較強的關聯。
而已初具規模的臨港產業,存在著產業鏈不長的弊端,這已經成為我省臨港產業發展的一大主要瓶頸。
(3)產業內部科技含量低,研發能力不足。按照國際上經驗來看,研究開發基金(包括技術和產品)占銷售額1%的企收難以生存,占2%僅能維持,占5%有較強的競爭能力。而遼寧省臨港產業的研發費用僅占當年銷售額的2%左右,僅處于維持的水平上。因此,當前臨港產業發展的一項緊迫的任務就是采用國內外先進技術、加大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的步伐。
3.機遇
(1)國際產業轉移為臨港產業發展帶來了機遇。全球貿易自由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國際產業轉移的深度、廣度、構成、規模等也發生著新的變化。發達國家不但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在本國已失去競爭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時也轉移資本密集型和資本技術雙密集型產業。產業轉移的重點從原來的原材料工業轉向加工工業、服務業、金融保險業、高新技術產業,以及鋼鐵、汽車、石化等重工業領域。
這為我國沿海地區發展臨港產業的提供了良好的國際環境。
(2)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加快腹地經濟增長。黨中央、國務院于2003年年底做出了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決策。腹地為港口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保障。腹地經濟的發展,直接影響到港口的貨物種類發生變化,也使港口的功能戰略、服務范圍相應的發生變化。而港口功能的變化又直接關系到臨港產業的發展方向以及規模的大小。
從地理位置上看東北三省是遼寧省港口的傳統腹地。東北三省依托于重化工業,如木材、原油、汽車等。東北老工業基地腹地經濟的增長勢必會促進遼寧省港口以及依托港口的臨港經濟的發展。
(3)大連港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促進臨港產業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中提出了充分利用東北地區現有港口條件和優勢,將大連建成東北亞重要的國際航運中心。大連建設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其港口功能將不斷完善,為遼寧省臨港產業發展提供綜合發展平臺,通過調整現有的臨港產業,使其在港口不斷集聚,從而為提升臨港產業的競爭力,提高經濟貢獻,實現規模效益提供了保證。
(4)制定“五點一線”戰略,支撐臨港經濟發展。2006年初,遼寧做出了加快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營口沿海產業基地、遼西錦州灣沿海經濟區、丹東產業園區、大連莊河花園口工業園區和沿濱海路經濟帶“五點一線”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決策。實踐證明,任何一個區域經濟社會的快速崛起,總是首先得益于宏觀戰略的成功布局。遼寧沿海“五點一線”戰略勢必會推動遼寧臨港經濟的大發展。
4.威脅(T)
(1)環渤海龍頭之爭激烈。臨港經濟發展必須基于港口的優勢,以港口為中心發展相關產業,形成沿海的區域經濟增長極。港口的經濟規模越大,功能越強、服務越全,對臨港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就越大。因此,各個地區都加快了港口建設。位于遼寧省的大連港、山東省的青島港,以及京津唐地區的天津港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各大港口都想爭奪環渤海龍頭老大的位置。山東的青島港早在1998年便把成為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寫進該港的奮斗目標。而位于京津唐區域的天津港也同樣不愿屈居第二。遼寧省的大連港在黨中央、國務院則于2003年,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中被定位為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龍頭之爭使得環渤海灣的三大港口存在的一些非良性競爭,阻礙了遼寧省港口的發展,進而一定程度上牽絆了遼寧省臨港經濟的發展。
(2)港口腹地經濟、交通等條件的限制。腹地經濟發展為港口發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而港口的發展又為臨港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因此腹地經濟狀況對臨港經濟發展影響很大。東三省作為遼寧省港口的主要經濟腹地,其經濟增長在臨港建設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但是,近年來,雖然東北地區投資出現了高速增長,但并沒有拉動經濟的相應快速增長,限制了遼寧省港口和臨港產業的發展。
5.總結
通過對遼寧省臨港經濟發展的所面臨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在微觀環境方面遼寧省臨港產業具有一定的內部優勢,并且從大的宏觀環境來看,該產業也具有很大的機會。很顯然,該產業的內部優勢大于劣勢,外部機會大于威脅,即遼寧省臨港經濟應實行增長型戰略來促進自身的發展(如圖)。
圖 遼寧省臨港經濟發展戰略選擇
所以,遼寧省臨港經濟發展應該將其內部優勢和外部機會有效結合,制定出科學合理的SO戰略,即優勢——機會戰略。抓住現有發展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契機,利用自身得天獨厚的優勢,實現戰略目標,從而使遼寧省的臨港經濟穩步發展,最終帶動整個遼寧省的發展。
三、發展對策
1.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
政府將臨港產業的發展列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臨港產業涉及面廣,與政府計劃的大發展項目密切相關,且本身是大投入、大產出的產業,必須有政府加以扶持才能較快啟動,迅速發展。
現在政府部門已經提出相關政策,引導經濟產業基地和園區的建設。將相關產業以及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規劃在一個區域內,這樣有利于產業集群的形成。同時政府管理部門還應該在現有臨港產業中,選擇規模大、附加位高、產業鏈長的臨港產業進行大力培育,切實發揮好現有的工業園區的集聚功能和吸納能力。
2.正確選擇臨港產業主導方向,完善臨港產業配套能力,延長產業鏈
主導產業的選擇要考慮到六個因素,即:產業規模、市場需求、產業關聯、技術進步、經濟效益和比較優勢。以此為基礎來選擇適當的臨港主導產業是相對合理的。再者,要以技術密集型的高新科技產業作為主導產業的發展方向。
當確定建設的主導產業時,就要最大限度的完善配套能力,延長產業鏈,形成相互關聯和支持的群落集約優勢。在縱向上,做好主導產業的上下游配套工作。支持企業不斷提高自生創新能力,在技術上引導產業升級,同時支持企業設立銷售中心、采購中心、財務中心,在橫向上,要把各類原材料、中間材料、零部的生產配套廠家引進來,有效地降低主導產業的中間成本,不斷提高利稅水平。
3.發展臨港產業園區物流功能
抓住國際產業專業趨勢,在臨港產業區內布局一批臨港型特征明顯的項目,在臨港產業區內形成產業集聚。積極吸引與當地產業相關的企業進駐園區。同時積極發揮園區的商業功能,為貨主、船員提供食宿、交通、娛樂等服務的基礎上,成立商務信息中心,開展船貨代理、保險、金融、貿易等業務。
抓緊資源整合,加快臨港工業園區的建設,拓展倉儲、加工、包裝、配送等業務。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聯合國外的一些知名的物流集團,充當其全球物流網的支點,主動融入國際物流體系之中。
4.改善臨港發展軟環境
良好的軟環境和綜合服務功能能夠大力促進臨港產業的發展。發達的交易市場、完善的保險業務,準確的航運信息、靈活的政策和管理機制等優勢,可以有效補充了臨港產業發展,促進了區域的經濟增長。
目前,大連、營口、錦州,丹東等港口的綜合服務功能與國內外先進的港口城市相比有不小的差距,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因此,一方面要利用合資合作的機會加快學習。另一方面必須加快體制改革,從根本改善軟環境。
5.制定優惠政策,吸納高端人才
事實證明,并非擁有沿海、港口的區位優勢就能吸引投資,還需要具備其他投資條件。政相關的政策環境是影響臨港經濟發展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除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之外,人才環境同樣不容忽視,培育一支適應臨港產業需求的大軍,是發展臨港經濟的另一關鍵因素。雖然遼寧沿海城市擁有相對充足的高端人才,為臨港經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但是為適應老工業基地加速振興、沿海地區進一步擴大開放的需求,對產業工人的培養仍需進一步加強。
參考文獻:
[1]姜德輝:關于曹妃甸臨港經濟區建設的思考[J].商場現代化,2006,8 :229
[2]http://www.lntv.com.cn/lntv/dxzt/ln-industry/zjln/1.htm
[3]段志強王雅林: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03:43~49
[4]李曉娜韓增林:海洋開發與管理[J].2005,03: 97~10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