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通過對江西外向型經濟發展與產業升級關系的現狀分析了外向型經濟發展與產業升級之間存在的問題與原因,并提出了協調兩者關系、實現兩者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的建議。
[關鍵詞] 外向型經濟 產業升級 關系
一、江西外向型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之間的問題
近年來,江西省外向型經濟發展勢頭雖然良好,產業結構調整也在不斷優化,但我們仍然不難看出江西外向型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還存在不少問題,表現在:
1.貿易政策與產業政策的脫節
經過近年來的探索和實踐,江西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思路日益完善和成熟。然而,各地在貫徹實施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過程中,各自為政,缺乏橫向協調,而且貿易政策與產業政策嚴重脫節。主要表現在:重復引進外資項目,既浪費資金,又影響主導產業發展;為爭取外引項目競相提供優惠,妨害了優勢地區的形成;為推銷外貿產品競相壓價,損害國家整體利益;實行地方保護,阻礙了優勝劣汰的企業兼并過程和產品升級換代。工業園建設遍地開花,平均每縣一個,甚至有些小鎮都有自己的工業園區,園區規模偏小,且大多資金緊缺,制約工業園區健康發展,進園企業少且大多為小規模項目,難以形成集約型經濟效應。江西省工業園區普遍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強企業,如不協調好貿易政策與產業政策的關系、不加扶優強企業的引進和對現有企業的培優扶強步伐,則江西工業園區難有大的作為,江西外向型經濟也將難有大的起色。
2.引進外資的方向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的偏差
江西省引進的外資多集中在第二產業,比例為58.8%,而在我省發展相對落后的農業和采掘業等第一產業比例都非常低,只有1.76%,這與我省第一產業利潤率較低、投資回報期長相聯系。目前江西省的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只有35%左右。第三產業亟待發展,而外資進入的比例卻不高。由于實行比較優勢戰略,江西省各地都比較重視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進入第二產業的外資也多是投入了勞動密集型行業。外商投資的這種結構性傾瀉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三次產業的結構性偏差,在產業經濟理論中,勞動密集型產業不能成為帶動產業升級的領頭產業已經得到了說明。同理,以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的外向型經濟也是無力帶動我省產業結構升級的。甚至在一些地區,利用外資越多,產業結構的劣化可能越是嚴重。外資企業大量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占用我國配額,壓縮了國內企業的出口,另外,外資企業還與我國企業爭奪國內市場。這與我省想利用外資提升我省產業結構的本意有偏差。
3.產業結構層次低與增強出口產品國際競爭力要求的矛盾
江西省的產業技術級次低,而且產業中傳統產業比重大,技術含量低,而高新技術的優勢產業比重偏低。以至于附加值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占主導地位,而附加值高的技術資本密集型產品占次要地位。在世界貿易利益的分配中,由于我省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獲得的出口利潤的份額是很小的,許多出口產業由于缺少利潤無法擴大規模、改進技術、提高國際競爭力,這又對我省企業出口產業結構的升級帶來阻力。如果長期靠出口大量低需求彈性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很容易陷入一種出口與貧困化同步增長的尷尬境地,也就是說,出口不斷增長,但出口企業卻舉步維艱。
二、江西省產業升級與外向型經濟發展關系不協調的原因分析
1.進口貨物結構轉換與國內工業升級的內在要求不一致
最近幾年來,隨著我省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我省進口增長也較快,但國有企業進口先進技術設備的較少,進口貨物結構中原材料進口比重相對偏高。2004年,江西省進口同比增長49.9%,其中原料性商品如鐵礦砂、鋼材、銅礦砂增長迅猛,增速分別為65.5%、93.4%、3.0倍,而機電產品及高新技術產品進口比例及其增幅都較小,進口貨物結構轉換與國內工業升級的內在要求不一致,進口品質量下降也較為嚴重,走私嚴重沖擊正常進口,使進口貿易對先進出口產業結構升級和進出口貨物優化中的積極作用受到抑制。
2.經濟開放度有限,不足以帶動產業升級
隨著國內市場供求總體格局的轉變,長期困擾我省經濟健康發展的結構問題更為突出,以往在結構調整中,較多地強調增量而非存量調整,較多地依賴政府力量而非市場機制,較多地局限于國內市場而非在世界經濟背景下展開,因此,結構調整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盡管多年來我省出口產品結構有所改善,制成品特別是機電產品比重有較大提高,但由于貿易政策與產業政策一定程度上的脫節,出口部門對整體結構優化的促進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從我國沿海經濟發展經驗看,越是開放的部門,技術進步越快,國際競爭力越強。我省在開放型經濟中不僅要獲得借助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所帶來的比較利益,更要借助開放型經濟提升和優化自己的產業結構,提高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比重,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提升我省的產業結構。
3.產業選擇缺乏戰略部署,也沒有解決好結構矛盾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進行結構調整,我省沒有必要也不可能發展所有的產業,而只能是發揮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通過全面參與國際國內分工,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在國際分工中取得最大的效益。長期以來,注重地區經濟傾斜,忽視產業結構傾斜的經濟政策,使得江西經濟缺乏產業布局區位功能和產業結構效益,產業選擇也缺乏總體戰略部署。隨著專業人才及勞動力大量流向發達的東部沿海城市,制約我省經濟快速發展的“瓶頸”—農業、能源、原料和交通運輸等基礎產業也逐漸日薄西山,基礎產業遠沒有成為我省經濟起飛的基礎。
三、我省產業升級與外貿發展戰略關系協調的政策建議
1.兼顧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協調
在外向型產業結構條件下,各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對一國或地區貿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產生若干直接的影響,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發展較快,在貿易結構中的比重必然趨于上升。而缺乏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發展較慢,甚至出現衰退現象,因而在貿易結構中的比重趨于下降。同樣,一國或地區的貿易結構對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也有很大影響,如果進口與出口之間缺乏產業結構的有機聯系,即在進口與出口之間缺乏有效的產業鏈,二者則難以相互提高。進出口通過國內產業結構有機地銜接起來,形成較高的互補關系,不僅能極大地發揮一國或地區的比較利益,而且能有效地促進一國或地區產業結構的改造,促進一國或地區對世界競爭適應性的提高。因此,江西省經濟發展要兼顧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協調,提高進出口的互補性,在進口和出口之間建立了一條穩定有序的產業結構鏈,通過產業的調整,在進出口之間建立了類似投入產出的關聯方式,這樣對外貿易有效地推動了產業結構的改造,加強了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而產業的改造和世界競爭力的提高,又從根本上保證了貿易結構的改變,促進著進出口之間的結構聯系和良性循環。
2.重視外向型經濟戰略與產業升級協調發展
在發展外貿與引進外資過程中,充分考慮對本省產業升級的促進作用。一方面要利用我省的比較優勢,大力發展和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并提高其中的技術含量,同時,注重引進國外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技術以及不可再生的生產性資源產品;另一方面在現有比較優勢基礎上,抓住新一輪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和我國市場進一步開放的有利時機,通過技術創新,培育新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進一步促進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從而提升和優化我省進出口產品的結構,提高產業的整體競爭力,促進產業的不斷升級。在引進外資上,盡量避免外國直接投資對產業結構的消極影響,我們有必要通過有關的措施,加強對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引導力度,加大對第一、三產業的投資力度,在工業中,要引導外商增加對重工業和高新技術產品的投資,在第三產業中,引導外資適度增加對公共部門和技術服務業的投資,提高對商業服務的投資質量;外資來源地盡量分散,促進歐美外資的進入,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跨國公司的進入。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外資先進技術的引進和擴散。
3.發展戰略主導產業,實施競爭優勢戰略
戰略主導產業的選擇是產業升級的前提和關鍵,合適的戰略主導產業的選擇,是推動整個產業結構優化和國民經濟穩定增長的關鍵。我省應根據本省的歷史條件、經濟發展狀況以及發展戰略的需要,正確選擇適合本省的戰略主導產業。我省應緊緊抓住國內外資本大流動和產業梯度大轉移的機遇,主動接軌長、珠、閩經濟圈,融入電子信息及家電產業全球化潮流,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著力擴大增量,努力培育新的增長極。要培育強大民族產業,尤其是重點培植收入需求彈性高、生產率上升快、產業關聯效應大的主導產業。要做到充分發揮我省固有的靜態比較優勢和發掘動態競爭優勢,以體制機制創新與科技創新為強動力,激活資產存量,強化已有優勢,全面提升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戴左偉江:江西外貿發展中的結構問題及對策(J).井岡山學院學報,2006,(11)
[2]鄭伯紅張方:中國西部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差距與對策(J).經濟師,2001,(9)
[3]陳滿湘:湖南經濟開放度的空間差異與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J).當代財經,2004,(3)
[4]邵望予:論西部大開發與加快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戰略(J),國際商務研究,2000,(6)
[5]尹柳營楊凱云:地方政府扶持外向型企業集群發展的思路(J).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2004,(2)